小牡丹成就大產業 平樂村全村“筆耕”繪牡丹
2014/1/13 16:02:4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紅網洛陽5月27日訊(特派記者 曾小穎)普通北方鄉村的場坪上,初夏時節楊花漫舞,幾十張畫案一水排開,案前人不論童叟婦孺個個盡繪牡丹。這并不是畫家的筆會雅集,這是一村老少在“忙生產”。5月27日上午,第八屆網上看河南北線采訪團一行來到洛陽孟津縣平樂村。平樂村男女老幼都能潑彩畫牡丹,是遠近聞名的牡丹畫專業村。這可真是名副其實的“筆耕”。
平樂村因東漢明帝為迎接西域入貢飛燕銅馬筑“平樂館”而得名,曹植的名都賦“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說得正是此處,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淀在這片土地上孕育了高水平的農民書畫。
在洛陽,人們都說平樂村就是“中國牡丹畫第一村”。記者在平樂村采訪時,親眼驗證了這里的男女老少都善畫牡丹、愛畫牡丹。記者在畫攤前隨便尋了一位尋常老者,一問竟是學畫牡丹五十年余年的老畫師。旁邊眉目間還顯稚嫩的半大后生,閑聊間就畫好了一副濃墨重彩的寫意牡丹。記者湊上去聽旁邊抱著孩子或者提水的農婦拉家常,說得也是誰誰家的畫“有層次感”誰家的又“還得練”。
“平樂農民牡丹畫”興起于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最初以郭泰安為首的幾位當地農民率先建立漢園書畫院,切磋、交流繪畫技術。后來,郭建中、郭泰森、郭西凡等先后通過拜師學藝,掌握了牡丹畫創作技能,使當地繪畫隊伍不斷壯大。如今平樂村已有300多名農民能夠潑墨畫牡丹,牡丹畫專業畫師達100多人,家門口掛“中國牡丹畫第一村XXX工作室”匾額的有20家,不少農民畫師還舉辦過專業畫展,在國內罕見。平樂村農民創作的書畫作品大多在當地銷售,部分在山東、陜西、山西等地的旅游精品商店銷售,有些還漂洋過海,被日本、美國、東南亞各國書畫愛好者收藏。據稱每年該村創作生產牡丹畫十萬幅,可實現銷售收入九百余萬元。今年5月初的洛陽牡丹花會結束,盤點牡丹畫收入,不少平樂村農民吃了一驚:“今年牡丹畫賣特別火,一個花會快趕上去年全年的收入了!”
平樂牡丹畫專業村正是洛陽市牡丹文化產業的一個縮影。牡丹是洛陽不可或缺的城市象征,牡丹畫正成為洛陽的又一張文化名片。去年開始,洛陽著手實施牡丹書畫等9個文化產業項目,每年政府收購100幅精品牡丹畫,籌備開展牡丹畫“大師”和“新秀”的評選活動,鼓勵牡丹畫等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政策鼓勵下,以牡丹文化品牌為中心,洛陽文化產業分頭并進,形成了一個個熱點突出的產業化雛形,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潛力。(原標題:小牡丹成就大產業 平樂村全村“筆耕”繪牡丹)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2009/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