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網訊(記者 呼樂樂)談起牡丹畫,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頂尖高手,都首推洛陽。在洛陽孟津的平樂鎮,男女老幼都能潑彩畫牡丹,并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牡丹是洛陽市不可或缺的城市象征,牡丹畫也正在成為洛陽市的又一張文化名片。
今天(5月27日),記者就來到了頗具傳奇色彩的古老村莊平樂鎮。它因東漢明帝為迎接西域入貢飛燕銅馬筑“平樂館”而得名,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淀在這6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了高水平的農民書畫。
“歸來宴平樂,美酒斗詩千”,平樂村有“中國牡丹畫第一村”的美譽。記者在平樂村采訪時,親眼驗證了這里的男女老少都會畫牡丹的本領。在平樂村小學,幾名正在練習畫牡丹的孩子為記者表演了畫技,確實有模有樣。今年5月初花會結束,盤點牡丹畫收入,不少洛陽市孟津縣平樂村農民吃了一驚:“今年牡丹畫賣特別火,一個花會快趕上去年全年的收入了!”
“平樂農民牡丹畫”興起于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最初以郭泰安為首的幾位當地農民率先建立漢園書畫院,切磋、交流繪畫技術。后來,郭建中、郭泰森、郭西凡等先后通過拜師學藝,掌握了牡丹畫創作技能,使當地繪畫隊伍不斷壯大。
如今村里有300多名農民能夠潑墨畫牡丹,牡丹畫專業畫師達100多人,家門口掛“中國牡丹畫第一村XXX工作室”匾額的有20家,不少農民畫師還舉辦過專業畫展,在國內罕見。平樂村農民創作的書畫作品大多在當地銷售,部分在山東、陜西、山西等地的旅游精品商店銷售,有些還漂洋過海,被日本、美國、東南亞各國書畫愛好者收藏。去年,該村創作生產牡丹畫8萬多幅,實現銷售收入500余萬元。
平樂牡丹畫專業村是洛陽市牡丹畫產業的一個縮影。據摸底,洛陽牡丹畫畫家和繪畫愛好者近5000人,其中市級以上美術協會會員700人,一個頗具規模的牡丹畫產業已初露崢嶸。
去年開始,洛陽市著手實施牡丹書畫等9個文化產業項目,每年政府收購100幅精品牡丹畫,籌備開展牡丹畫“大師”和“新秀”的評選活動,鼓勵牡丹畫等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鼓勵下,以牡丹文化品牌為中心,洛陽文化產業分頭并進,形成了一個個熱點突出的產業化雛形,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潛力。(原標題:平樂童叟潑彩畫牡丹 文化成拉動經濟“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