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之余仍有些許缺憾
持續16天的廟會已經落幕,在留給人們許多美好回憶的同時,也有一些市民認為,廟會仍有需要改進之處。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春節長假期間廟會人流量大是讓不少游客頭疼的問題。
“正月初四,我帶著孩子去逛廟會,進入公園后,擁擠的人群使孩子一下子失去了游玩的興趣。”市民周麗萍說,從進入公園大門開始,自己和孩子幾乎被人流推著向前走。好不容易看到一處旋轉木馬游樂設施,卻發現那里已經站滿了排隊等候的家長和孩子。無奈之下他們繼續隨著人群向前走,到了公園內的小吃區,每個攤位前都圍滿了人,想吃一碗米皮都要等近10分鐘。
市民陳輝說,初一到初六大家都放假,兩次乘車到隋唐城遺址植物園西門時,看到園內黑壓壓的人群,便打消了逛廟會的念頭。春節長假結束后,廟會客流量雖然有所減小,但廟會每天結束時間仍為18時,這樣的時間安排對不少上班族來說非常不方便。
本屆廟會的演出活動很多,但有部分游客認為,體現文化品位的高檔次節目太少,沒有體現出雅俗共賞的現代廟會特色。市民趙世瑜說,以廟會中的“百藝大舞臺”為例,其中不少節目是民間演藝團體自發前來演出,個別節目在內容上格調不高,與城市廟會定位不太相符。一些90后的年輕游客認為,廟會所安排的文化娛樂節目中僅有少數展示現代文化娛樂的內容,例如卡通動漫秀等,形式過于簡單。
特色小吃是每屆河洛文化廟會中不可或缺的項目,今年廟會上的各色小吃讓許多游客一飽口福,但也有一些游客認為,廟會小吃仍停留在“傳統”的層面,無法滿足現代人多元化的飲食需求。
“去年在廣州過春節,當地的廟會上不僅有國內傳統的叫化雞、叉燒包、粟米餃等美食,還有德國烤全豬、意大利烤牛、墨西哥雞肉卷等洋小吃。”市民楊然說,中西結合,是春節河洛文化廟會需要借鑒的地方。
還有市民認為,洛陽本土特色小吃不少,本以為能在廟會上品嘗到,但結果讓人失望。
來年廟會這樣辦可能更精彩
對于高峰時段逛廟會人流擁擠的問題,河南科技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高延軍說,廟會舉辦方可以在購票處、公園入口處設置蛇形通道來控制人流。同時,各個售票點實時報告售票情況,一旦游客數量達到預定標準,即暫停售票。舉辦方應充分利用互聯網,使城市區游客甚至外地來洛游客,可以通過訂票網站提前購票。
有業內人士認為,春節長假過后,大多數人都已恢復正常工作,廟會應將開放時間作相應調整,增加一些有特色的夜間廟會活動。
“如今大家對吃都很挑剔,如何解決廟會中游客眾口難調的問題值得舉辦方關注。”高延軍認為,對于該引進哪些特色小吃,廟會舉辦方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網上投票等方式,提前征集群眾意見。這樣能使舉辦方更容易找到招商方向,也能使廟會籌備項目更貼近群眾需求。
河南科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溢海說,逛廟會的游客知識層次不同,文化藝術欣賞水平和需求也不盡相同。這就要求舉辦方在安排演出節目時,盡量做到雅俗共賞。以北京為例,近年來一些廟會上不僅安排有民俗特色表演區,還有以臺灣巡演、創意生活產品、生活情調小物件為組合的臺灣風情區,非常受群眾歡迎。(原標題:春節河洛文化廟會:逾90萬人次的“狂歡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