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被遺忘的“三月三” ——打撈民俗中的開封文化記憶之五

2014/4/24 11:02:06 點擊數: 【字體:




    “三月三”是什么節日?相信大多數人都不太清楚。“三月三”是農歷三月初三,是我國的上巳節。在上古時代,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這天,男男女女都會穿上新縫制的春裝,傾城而出,或到江河之濱嬉戲洗浴,或到山谷采摘蘭草,或到郊野宴飲行樂,認為這樣可以祓除不祥。民間多有高求子、祓禊驅災、曲水流觴、“會男女”等活動。那么,農歷三月初三這天都有哪些習俗?開封人又是怎樣過“三月三”的呢?我們來聽聽我市民俗專家學者怎么說。

    驅災辟邪 求子求偶

    “起初,上巳節是一個巫教活動,通過祭高、祓禊和‘會男女’等活動,驅災避邪、祈求生育,從這種意義上說,上巳節是一個求偶節、求育節。”據民俗學博士、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彭恒禮介紹,上巳的名稱首見于漢代的古籍,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晉后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成為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男女到野外踏青郊游,欣賞大自然的風光。至唐朝,農歷三月初三正式定為節令,不論王公貴族,還是黎民百姓,尤其是青年男女攜游于江河湖邊,杜甫也因此留下了“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美妙詩句。宋代以后,理學占據統治地位,禮教森嚴,禁止男女私會,上巳節漸漸被人們淡忘。

    上巳節,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高。因古時祭祀高大多是在郊外,也有稱“郊”,通媒,是管理婚姻和生育的神。據《史記》記載“簡狄以春分祀于高,元鳥遺卵,吞之生契”。《周禮·月令》記載:“仲春之月……是月也,玄鳥至,至之日以太牢飼于高,天子親至,后妃帥嬪御,乃禮天子所御,帶以弓鐲,授以弓矢,于高之前。”上巳日的這一習俗一直流傳,成為求子節,還產生一種“曲水浮素卵”的風俗,即將煮熟的雞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漂浮,誰拾到誰食之。晉以后,“三月三”浮蛋乞子的習俗又演變成了“曲水浮絳棗”的形式。

    后來,“曲水浮素卵”逐漸演變成曲水流觴。曲水流觴,又名“九曲流觴”,觴即是酒杯,即投杯于水的上游,聽其流下,止于何處,則其人取而飲酒,同時賦詩一首。觴一般是角質或木質等輕材料制成,因此可以懸浮于水,另有一種陶制的杯,兩邊有耳,稱為“羽觴”,羽觴比木杯重,玩時則放在荷葉或木托盤上。曲水流觴為文人雅士所欣賞,歷史上最出名的一次曲水流觴記載,是王羲之、謝安等人的蘭亭修禊活動,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有記載。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上巳節,時任會稽內史、右軍將軍的王羲之,召集筑室東土的一批名士和家族子弟,共42人,于會稽山陰之蘭亭舉辦了首次蘭亭雅集,飲酒吟詩,共得37首,《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為這些詩所寫的序。

    上巳節還有祓禊、修禊和沐浴活動。周代上巳流行水濱祓禊之俗,天子指定專職的女性神職人員掌管此事,《周禮·春官·女巫》曰:“女巫歲時祓除釁浴。”祓,是祓除病氣;禊,是修潔凈身。祓禊,即洗濯以除去兇疾的祭祀儀式。上古時代,如果婦女不能正常生育,人們認為是鬼神在作祟,就利用上巳節沐浴希望能祛除災禍,求得子嗣。

    男女相會 縱情狂歡

    上巳節還有一個奇特的風俗,叫“會男女”。據《周禮·地官·媒氏》記載:“媒氏掌萬民之判……仲春之日,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著不禁;若無故不用令者,罰之。”在先人看來,上巳節是青年男女固定的歡會時節,那一天,青年男女們可以相邀出去游玩,互贈信物,私訂終身。從此,“令會男女”成為“三月三” 節日最核心、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青年男女可以相會于野外水邊,自由挑選意中人,談情說愛。因而,“三月三”可以說是古代中國民間的“情人節”。

    到了近代,漢族地區“三月三”的活動漸漸消失,它的情人節功能也最終被人遺忘。只有白、苗、瑤、黎、壯、畬等少數民族仍然保持了“三月三”這一節日風俗,每到這一天,全族男女都會在白天全體盛裝出動,舉行歌會,對歌、拋繡球;夜幕降臨,會在河岸邊燃起堆堆篝火,男女青年飲酒對歌,跳舞狂歡至深夜。

    無論是高求子也好,祓禊驅災也罷,都可以看出女子絕對是“三月三”的主角,所以“三月三”又被稱為“女兒節”。但令人遺憾的是“三月三女兒節”在國內幾乎已被遺忘了,反而是在一水之隔的日本比較盛行。日本女兒節又叫“上巳”或“桃節”,是日本的傳統節日。這天,有女孩的人家都要擺出做工精湛、造型華美的宮裝人偶來祈求女孩幸福平安、健康成長。很多日本人認為,女兒節源自中國,在融合了日本本土文化之后才形成了今天的節日。據日本史料記載,在日本歷史上的室町時代,有用紙做成人偶撫摩身體后將人偶投入河海的習俗。人們認為,隨水流漂走的人偶會帶走疾病和災禍。隨著這種活動在民間的逐漸流傳,到了江戶時代,幕府將每年的三月初三正式定為女兒節。每年女兒節前約半個月到節日當天,日本民間都舉行盛大慶典,祈愿女孩健康成長并獲得幸福。

    開封人的“三月三”

    “宋代上巳節更多的似乎是郊游踏青,眾人相約到水邊,飲酒行樂。”據市民協副主席孫潤田介紹。

    “后來又傳‘三月三’為西王母娘娘誕辰,明清時改為風箏節。”孫潤田說。北宋時,開封的風箏已十分繁盛,到明清時,開封的風箏時興置風壺,響聲如吼,又呼為嗥,且風箏種類多樣。每逢農歷三月初三,當時的人們都要在禹王臺設大會斗風箏,當天繁塔前彩臺高筑、鑼鼓喧天,餐棚酒肆多達數百家,各種各樣的風箏爭奇斗艷,熱鬧非凡。

    “三月三,風箏飛滿天。”風箏源于春秋時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歷史。宋代,放風箏成為開封老百姓喜愛的戶外活動。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生動描繪。開封至今流傳著這樣的民謠:“三月里,刮東風,姐姐領俺放風箏。放蝴蝶,放蜻蜓,四方蛤蟆尖肚蜂。還有一對鴛鴦鳥,放著放著姐臉紅。”

    開封風箏歷史久遠,品種多,扎工精細、惟妙惟肖、花樣百出、巧奪天工,在全國小有名氣,民間藝人制作的鷹、鶴、燕、蝶、蜻蜓、龍頭蜈蚣等,屬風箏中的上品,其中尤以龍亭風箏最有名氣。

    開封不僅一年四季都有人放風箏,而且放風箏在開封有許多講究,比如將放飛后的風箏線剪斷能“放病放災”,掉到自家院子里的風箏也不能撿,要撿也要用磚壓3天才能動。而與這種習俗相反的是,有些地區最忌風箏斷線或掉落,認為會把福氣帶走。斷了線的風箏落在誰家,會給誰家帶來福音,風箏主人要千方百計討回,撿到風箏者要在風箏上扎一個洞,再還給主人,表示已將福氣留下來了。

    在古城,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在意“三月三”了,但是,大家其實也在按照“三月三”的節奏活動。比如放風箏,過了年,天氣晴暖,草木生發,春風拂面,天上的風箏多起來。“也許放風箏的日子就是開封人的三月三吧!”問問在廣場放風箏的人們,他們可能會這樣回答你。(原標題:被遺忘的“三月三” ——打撈民俗中的開封文化記憶之五)作者:劉洋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開封日報(2012-03-2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