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鈞瓷,大凡喜愛收藏、藝術品的人都能說出一二,詳述恐怕就不行了。
鈞瓷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瓷之一,只有我省禹州市的神鎮出產,因禹州市古代稱“鈞州”而得名。它始于唐而盛于宋,宋徽宗年間定為官窯,專為宮廷燒造御用貢瓷。當時民間就有這樣的順口溜:“南山煤,西山釉,北山瓷土處處有。”
由于鈞瓷成為貢品,鈞瓷成品的種種奇妙、難以燒制,加之宋朝歷代皇帝規定出爐的鈞瓷除供皇帝享用外,其余全部銷毀,不準民間收藏,以保持自己的壟斷地位。于是乎,“宋鈞”成了連城之寶,擁有鈞瓷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社會上流傳著:“鈞比玉美”,“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等說法。
記者經過采訪和查閱資料認為,鈞瓷最妙只有一點,那就是它的“窯變”。同一地方的原料、釉料制作的瓷胎,經1000°C~1100°C火一燒,卻是“進窯一色,出窯萬彩”,沒有一個重樣的。燒多少年、多少窯,也找不出重樣的。其窯變色彩不僅同原料、釉料等內在因素有關,而且和燃料、窯溫、窯位、氣候等外界條件也有直接關系。禹州市鈞瓷研究所副所長閻夫立講,鈞瓷發展至今,其比較典型的釉色有:青、藍、紫、紅、黃、綠、黑、白八色。但青色又分為:天青、銅青、豆青、梨青、蛋青、蟹甲青、蝦青、粉青、淀青、玉翠青、蔥翠青、梅子青。藍分為9種,紫分為6種,紅分為17種,黃分為16種,綠分為15種,黑分為6種,白分為4種。這樣多的顏色每次取幾種作一排列組合也會出現很多種組合的,何況還有形狀、大小的不同。
由于釉色的變化和各種奇美紋路的的相交疊置,瓷器表面構成一幅幅神奇的圖畫。這些圖畫可隨著人們豐富的想像力千變萬化,呈現出人物故事、動物圖案、絕妙奇景。如已經燒出過的高山云霧、峽谷飛瀑、滿山翠竹、雨過天晴、層巒疊嶂、江河萬里、星辰滿天、明月高懸、鳳凰展翅、秋江紅葉、瑞雪紛飛、天馬行空、伯牙撫琴等等。但這些珍品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得到或買得起的,不知燒多少窯才出一件,其價值幾十萬元計。鈞瓷成品分為陳設品和日用品,其陳設品分為大珍、珍品、精品、正品、次品、殘品、奇品七個級別,我們能買到、買得起的無非是精品和正品,但不乏次品。
鈞瓷的第二大特點是其成品上的紋路,由于鈞瓷特殊的釉料和獨特的燒造工藝,促成釉面在煅燒過程中開裂、熔化、流動、深積、結晶、拉絲、氧化、還原、呈色、分相等變化,再加上燒成后釉面的開片,使鈞瓷表面在色彩萬變的基礎上又出現多種奇妙美麗的紋路。古往今來的鈞瓷鑒賞家根據這些紋路的形象給以各種名稱,如蚯蚓走泥紋、羽片紋、魚子紋、繩網紋、金鎖鏈等名貴紋路。
我們在購買鈞瓷時如何挑選呢?有關專家概括為“外六相,內六品,擇六要”。其六相為“型、質、聲、色、紋、境”;其六品為:“氣、韻、勢、靈、神、情”;其六要為:“神、奇、妙、絕、名、貴”。他們還有概括,即:“品相好者貴,作者名氣高者貴,背景意義殊者貴,鈞齡長者貴,出自名窯者貴,尺寸大者貴,燒制難者貴,作品獨者貴。”
禹州市鈞瓷研究所所長趙學仁介紹說,鈞瓷在金元時期成為神百姓謀生的主要手段,明清時期由于戰亂停燒。1956年,周恩來總理指示恢復鈞瓷生產,在老一代藝人的共同努力下,千年寶瓷重見天日。1991年6月又成立了禹州市鈞瓷研究所,他們改過去燒煤為燒氣,燒出了一些珍品,如任星航燒制的“云濤勁松”、“嵩岳古剎”入選北京人民大會堂,“鈞瓷觀音瓶”被人民大會堂河南廳永久收藏。1997年他們圓滿完成了我省送給香港回歸的禮物———“豫象送寶”……現在,鈞瓷在禹州市已經形成一種產業,全市燒鈞瓷的企業已達60余家,開發設計各種鈞瓷造型1000多種,產品銷往日本、韓國、美國、英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國寶瓷”,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但有關人士認為,多很可能出現爛,物以稀為貴,多則不貴。最好是控制生產量。
(原標題:縱有家產萬貫 不如鈞瓷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