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話說老祖宗軒轅黃帝,造出了最早的車。那會的車,是相當簡陋的。據考證,車輪是實心的木餅子,結構粗糙,而且,車是靠人力來拉的。
最初的車,主要是勞動工具:當搬運重物的時候,用車推或拉,比肩扛手抬要省力得多。除此之外,一些權貴,比如黃帝本人,也曾自己乘車。不過,這尊貴的車,還得由仆役和奴隸拉動,才能緩慢前進。幾個奴隸拼死拼活拉車,慢吞吞前進,貴人站在車上左顧右盼,自然顯得威風凜凜。但要把它作為代步的工具么,那真是比走路還慢。
可以想象,當年的涿鹿大戰,在兩軍交鋒之前,軒轅黃帝或許會站在高高的戰車上眺望敵軍的陣勢;但當他被蚩尤、風師、雨伯們打得丟盔棄甲時,多半要從車上跳下來,混在步兵中間撒丫子逃命。
后來,到了五帝時代的末期。當時是舜帝執政,不過,舜帝安排大禹在治水,國家的很大一部分權力和責任都交到了禹手里。
治水是國計民生的第一要務,常常需要調動數以萬計的人力,不計其數的物資。主要領導人大禹和他的團隊伯益,后稷,棄等人,還常常需要跋涉幾百里乃至上千里,在各地跑來跑去。大禹忙得跟熊似的,三過家門都來不及進去,哪里顧得上坐慢騰騰的人力車顯擺?他就自個徒步奔波。這一趟趟跑下來啊,累得又黑又瘦,大腿上一丁點肥肉都沒有——要擱現在,這叫健美。可他是數一數二的國家領導啊。領導這么干瘦,也影響國家形象不是?
大禹可能是中國有史以來最辛苦的帝王了
有一個大禹的屬員,看不下去了。
他姓任,叫奚仲。說起來,他是顓頊帝的后人,也就是軒轅黃帝的后裔——當然了,黃帝的后裔遍布天下,沒啥稀罕的。
(二)
奚仲覺得吧,老祖宗黃帝造出來的車,用來搬運東西,固然是方便。但還有值得改進的地方。比方說,人們早已馴服了牛馬,用于搬運重物;而車本身也是搬運重物的工具,那么,用牛馬來拉車,如何呢?
據說,早在黃帝時期就馴服了牛馬,用畜力幫助生產,不過還沒有馬車
現在咱看來,這多簡單的事兒。可萬事開頭難啊。牛馬不比得人,會說話,會聽話,會動腦筋的。它沒拉過車,也不知道怎樣用力,如何能叫它拉著車跑呢?
最開始,奚仲把車直接給拴馬身上。馬不樂意了,身后拖個啥啊,吱吱嘎嘎的,它就左右甩擺,上下蹦跶,奚仲的車很快被拖翻,車上裝的東西也滿地亂滾。
旁邊的同伴發話了:這車可是老祖宗軒轅黃帝發明的啊,他老人家定好的東西,你瞎折騰個啥?你還能比黃帝更聰明?
奚仲道:老祖宗的東西,難道就不能改了么?比方說現在禹大人治水,用疏導之法;他的父親鯀,還有前任水官共工,可都是用堵塞之法啊。你能說禹大人是在瞎折騰?
奚仲把冷嘲熱諷的話都拋在一邊,自個全心全意研制車輛改進的法子。
經過了無數次失敗的嘗試,他終于設計出一套改進模式:從車前方伸出一根轅木,將兩匹馬分別套在轅木的兩側。這樣,當馬匹向前方或者斜前方奔跑時,就帶動車輛前行;由于是兩匹馬,受力比較均衡,也便于控制。
墓葬中出土的車馬
當然,馬最初還是有點不習慣拉車;經奚仲的調教訓練,漸漸也聽話了。
(三)
再說大禹在治水之暇,聽說隨員奚仲不好好的上班,經常玩忽職守,跑去搗鼓什么車,很是生氣。于是親自前來查問。
到了奚仲的住所,果見滿地都是碎木頭和馬糞。大禹喝道:奚仲,你在搞什么呢?
這時,只聽屋后傳來不緊不慢的馬蹄聲和木頭摩擦的軋軋聲。奚仲趕著一輛車出來了。
注意,是“趕”著一輛車出來了!那車和平常的人力車有些不一樣,車前面伸出一根獨轅,套著兩匹馬,是馬在拉著車走呢!
饒是大禹見多識廣,一下子也瞪大了眼睛。片刻,車停在大禹面前。奚仲滿頭大汗,笑著對大禹道:尊敬的禹,上車來試試吧。
禹半信半疑地上了車,奚仲請他抓緊欄桿,然后一揮鞭子,兩匹馬潑開八個蹄子,吧嗒吧嗒一路小跑。大禹在車上,剛開始有些不適應顛簸,片刻之后也就習慣了。只見兩邊的草木都很快地向后退去,涼風迎面撲來。這馬車的速度,可比人力車快多了!
兜風,讓人精神爽朗
不多會兒,奚仲趕車拉著大禹繞了一個大圈子,回到自己的住宅門口,停車,扶大禹下來。然后,他才仔細稟告了自己造車的想法和過程。
精于工程的禹大喜:“奚仲啊,你可真有能耐!”大禹當即任命奚仲為“車正”,專門負責研究和制定新式的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