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端午節也應“去粗取精”
2014/5/29 16:16:4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端午節將至,然而在人們關注“舌尖上的粽子”的同時,這個古已有之、傳承了兩千多年的民俗大節,激起的似乎也只有商家炒作端午消費的熱情,以及在變成法定假日后的普通休閑與休假。今天下午,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蒙曼在做客人民微博“大智匯”系列微訪談時表示,在吃粽子的同時如果能了解粽子的意義,確實很好,而同時面對傳統節日,我們也要學會去粗取精。>>點擊進入微訪談回放
蒙曼介紹,中國的傳統節日,最初都和鬼神、邪祟有關,一直到漢朝還是如此。到了唐朝,就演變成了歡樂的慶祝。再到后來,各種各樣的民俗內容逐步添加,才成了今天節日的樣子。拿端午節來說,最初因為五月是惡月,要避開邪祟。后來逐漸加上了紀念屈原(或者伍子胥)的意思,再到唐朝,已經有了吃粽子、賽龍舟等一整套歡樂的慶典。明清時期的端午節就已演變成和今天差不多的樣子了,包括插艾葉、沐蘭湯、吃粽子、飲雄黃、佩香包、掛鐘馗等等特色的節日習俗。
許多網友擔心端午節被商家物化為所謂“粽子節”,只保住了“吃”這一項活動,對此蒙曼表示,在端午節注重“舌尖上的享受”也無可厚非,各地有各地的粽子,各人有各人的鄉愁。當然,如果在吃粽子之余還能順便了解一下粽子的意義,那就更好了。同時她介紹,其實古代節日都有相關的活動,比如端午,除了吃粽子,還要采菖蒲,賽龍舟等等,在過節的同時就親近了自然;但由于傳統節日都誕生于傳統農耕社會,而現在我們的生活離農耕社會越來越遠,節日也就難免變得有些不接地氣了。
文化的傳承,并不是一個毫無轉變的死結,更不是一曲懷古傷今的挽歌,它自有其大浪淘沙的規律。因而在蒙曼看來,沒必要傳承所有的東西,也不可能都傳承。因為社會發展就是一個選擇的過程,F在留下來的傳統文化,包括傳統節日,也都經過了古人一代代的選擇。比如,我們今天還過端午節,但是,已經很少有人過寒食節了,道理就在這里。今日的我們,還可以繼續選擇,去粗取精。
(原標題:百家講壇主講人蒙曼:傳承端午節也應“去粗取精”) 作者:朱祖熠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中國在線(2014-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