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109個縣市里,新縣是個“小不點兒”。它是全國12個“將軍縣”之一、河南唯一的“將軍縣”,曾是集老、邊、窮于一身的國家級貧困縣。
然而最近幾年,新縣的綜合經濟實力卻在悄悄快速增長。1983年,新縣還是“三不過一”:全縣國內生產總值不到1個億;財政收入不到1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不過100元,82%的群眾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2003年,新縣國內生產總值完成18.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48元。從1997年到2002年這5年間,新縣的綜合實力在全省的位次飆升了23位,而且在城鎮建設、勞務輸出、工業發展、生態建設諸多方面,都有“可圈可點”之處。
山水依然人依舊,新縣到底靠什么“突起”?
持續發展的和諧畫卷
一走進新縣,我們仿佛走入了一幅“青山映綠水、藍天襯紅城”的畫卷,這與印象中的老區縣城無法對號入座?焖侔l展的新縣透過一個個亮點,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持續發展的和諧畫卷。
建設了一個有特色的“紅城”。說起新縣縣城舊貌,民間也有個 “三不過一”說法:“(抽)一支煙走全城,一盞燈照全城,一個喇叭響全城”。如今的新縣縣城,已由不足4平方公里,發展到11.2平方公里,在青山綠水的映襯下,以紅色為基調的新城清新亮麗、個性鮮明。新縣建設局局長胡皓談起城市建設新貌,認為關鍵得益于 “三高”:即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管理。
新縣的建設者聘請省內外權威專家,根據新縣的人文地理條件高起點規劃,將新城的建設理念定位于青山、綠水、藍天、紅城。為突出新縣茶文化的特色,讓居民有休閑娛樂的場所,新縣將縣委、縣政協的辦公樓和收益不錯的門面房搬遷到城邊,騰出黃金地段規劃建設為休閑廣場“清茶園”。并在最好的地方建綠地,讓城市透氣。為確保規劃的實現,城區規劃的三縱五橫道路,大到功能分區,小到廁所、垃圾箱,都要求有效果圖。這些是形成新縣城“一街一景、一水一貌”的基礎。
在建設過程中,新縣采取盤活土地資產,激活民間資本,努力吸引外資,充分利用政策爭取資金等一系列辦法,創造性地經營城市,解決了資金與建設的矛盾。最近4年投資達到4億元,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事情。城市建設從1996年起步,到最近兩三年開始有了根本的變化,并因此獲得了省衛生縣城、省人居環境范例獎等榮譽稱號。
培育了一個上市公司。地處大別山深山區的河南羚銳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國革命老區縣產生的第一個上市公司。1992年還是一個科技扶貧小廠,如今已發展成為有近千名職工、7億元資產、年創利稅5000萬元,集醫藥科研、生產銷售、保健品開發、金融投資等為一體的集團化企業。它不僅轉化了當地豐富的中藥材資源,而且成為縣域工業經濟的“龍頭”,成為新縣財政的重要支撐。
打造了一個涉外勞務輸出品牌。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縣把涉外勞務輸出作為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老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來抓,并取得了明顯成效。10多年來,累計向國外輸出勞務人員達6000多人次,創外匯4800多萬美元。其中涉外勞務(研修)人員常年穩定在2600人左右,位居全省縣級單位之首,被授予“全省外經工作先進縣”等榮譽稱號,并被外經貿部授予“對外勞務合作經營和培訓權”,新縣也成為“中原涉外勞務輸出第一縣”。
涉外勞務為新縣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涉外務工人員年收入折合人民幣超億元,人均年純收入在5萬元以上。許多勞務人員回國后,創辦二、三產業,拉動了房地產開發,有力地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由于新縣勞務培訓嚴格、服務規范,勞務人員誠信忍讓、知足勤儉,在國外勞務市場口碑甚好,一些外商不遠萬里來新縣挑選勞務人員,“新縣勞務”已經成為聞名國內外的勞務品牌、成為老區人民新形象的代言人。
保持和建設了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新縣“七山一水一分田”,是一個以林為主的山區農業縣。1996年,這里被國家確定為山區開發示范縣。國家投入山區綜合開發專項貼息貸款3300萬元,引用外資1.5億元,吸引民間投資5000多萬元,重點建設林果基地,扶持龍頭企業,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每年工程造林面積都保持在5萬畝以上。2001年又全面啟動了退耕還林工程。
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新縣林業步入了快速發展軌道,被譽為“板栗之鄉”、“銀杏之鄉”。2002年全縣林果業總產值6.5億元,直接或間接來自林業的稅收1884萬元,分別占國民生產總值和地方財政收入的38.8%、41%。農民人均林果業收入達93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5%。
林業的發展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也奠定了新縣可持續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