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傳統剪紙技法 探索中西合璧
“老板,咱的剪紙能否‘私人訂制’?能不能把我的照片制成剪紙?”記者走進老城區西大街“千年紙雕”店鋪時,一名顧客正向千年紙雕的傳承人、市剪紙學會秘書長楊群咨詢。得到肯定答復后,該顧客滿意地離開。
不到20平方米的店鋪里,傳統文化題材的福壽圖,洛陽本土文化題材的關帝圖、牡丹及《洛陽城記》等,現代美術題材的《比利時·月夜》《西雙版納風情》等作品琳瑯滿目,既有南派剪紙的細膩又有北派剪紙的厚重,還有“千剪不亂、萬刀不斷、細如繭絲”的神奇魅力,其中一幅《天壇》微雕剪紙作品中,最細的線條寬度不到0.1毫米,在放大鏡下才可見。
楊群說,千年紙雕是中國宮廷御用雕刻紙(皇家剪紙)的延續,中國宮廷御用雕刻紙起源于洛陽,已流傳千年。千年紙雕的第一代傳承人王金朝,生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是清代官府雕刻匠,他將清代宮廷剪紙樣式引入洛陽,在老城一帶傳承至今。后經洛陽市剪紙學會多年努力,逐步打造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千年紙雕。
千年紙雕采用生宣紙為材料,這種紙具有易于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有“紙壽千年”之譽。“雕”是指宮廷微雕技法,類似于玉器擺件的微雕技法。一刻板、一刻刀、一宣紙就能完成一幅精美的紙雕作品。
具體制作過程為:先打腹稿,然后根據不同作品色彩的要求,在不同色漿池染制不同色彩的宣紙,之后把宣紙陰干;再將畫稿與宣紙裝訂一起鋪平在重物下壓放7天,取出后開始雕刻,由外至內、由簡至繁,邊雕刻邊剔除鏤空的紙屑,最后去除刻完后最上面的一張腹稿,下面宣紙上刻好的為作品。因宣紙經手工染色,紙雕保存上千年不會褪色和變色。
“千年紙雕的作品以黑色為主,主要以宮廷微雕技法集中表現中原文化、盛唐文化及中國傳統文化。目前千年紙雕團隊的藝術家們正在著手研究以宮廷剪紙技法與西方美術相結合的創作之路。”楊群說。
2、籌建博物館傳承老技藝
在薄如蟬翼的宣紙上,用雕刻刀創作美術作品,由于手工耗時久,技術要求高,產量較少,作品成本高而不太適合大眾市場,因此在20世紀90年代,僅有少量剪紙藝人開門店經營,其中許多也因產品找不準市場突破口、經營不善而停業。
2000年至今,洛陽僅存一家專業從事傳承培訓經營的門店,從業人員僅有20余人,如何傳承創新,讓老技藝煥發活力,迫在眉睫。
楊群說,為讓年輕人了解剪紙技藝,他的團隊制作了剪紙校本課程,共12節課,每節課2個小時,包括剪刀剪紙和刻刀剪紙兩部分,成人及5歲以上兒童皆可學習。目前已在谷水西路小學、洛陽市實驗小學洛浦分校等7所小學掛牌“剪紙基地實踐學校”,義務培訓,課程深受孩子們喜愛。
此外,楊群還將洛陽宮廷微雕剪紙提煉為“千年紙”和“宮廷微雕”,并注冊商標,使宮廷微雕剪紙從傳統剪紙中跳出來,進入文化創意產業。
去年,楊群還積極籌建千年紙雕博物館,擬融入河洛文化,游客可以參與制作過程,傳承宮廷微雕技藝。
“我們一直探索產業化運作,明年將建立產業基地,發展并壯大千年紙雕品牌,叫響宮廷剪紙千年紙雕品牌,使之成為洛陽城市文化名片。”展望前景,楊群信心十足。(記者 常書香 實習生 劉玥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