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說明艾葉對于除病是有非常好的作用,但同時,艾葉也是可以辟邪的物品哦!那么艾葉辟邪的傳說是怎么來的呢,下面一來看看吧!
艾葉又名艾蒿、灸草、蘄艾、香艾。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葉。艾為藥用,由來已久。《荊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此后便相沿成俗。端陽節,以艾插門,飲雄黃酒,皆去疫毒。古人云“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即是“艾灸百病”之最好說明。通過艾灸,可使溫熱之氣內注筋骨,溫煦氣血,透達經絡,逐寒外出。
現代研究證明,艾葉含揮發油,有調節機體免疫,平喘、鎮咳、祛痰、抗過敏、強心、鎮靜、解熱、利膽、興奮子宮作用;對多種致病性細菌(炭疽桿菌、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桿菌、肺炎雙球菌、葡萄球菌、枯草桿菌等)和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艾葉煙薰對細菌和真菌有抗菌作用。
艾葉最早載于《本草經集注》,歷代本草多有論述。《本草圖經》云:“此種灸百病尤勝。初春布地生苗,莖類蒿,葉背白,以苗短者為良。三月二日,五月五日,采葉暴干。陳久者方可用。”《名醫別錄》云:“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瘡,婦人漏血。利陰氣,生肌肉,辟風寒,使人有子。”《本草再新》云:“調經開郁,理氣行血。治產后驚風,小兒臍瘡。”其性味辛、苦、溫,能散寒止痛、溫經止血。主治少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妊娠下血;外治皮膚瘙癢;醋艾用于寒性出血癥。凡陰虛血熱者慎服。現介紹幾則艾葉治病驗方:
治月經過多:艾葉炭10克,陳棕炭10克,阿膠10克,當歸10克,水煎服。亦用于崩漏。
治赤白帶下:艾葉20克,當歸20克,香附20克,赤石脂20克,椿根皮20克,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次6克,口服3次。
治胃寒疼痛:艾葉10克,良姜10克,烏藥10克,砂仁10克,元胡10克,水煎服。
治赤白痢疾:炒艾葉60克,炮姜15克,研為細末,醋糊為丸,每次6克,日服2~3次。
治皮膚瘙癢:艾葉10克,地膚子10克,白鮮皮10克,蒼術10克,水煎熏洗。
治濕疹、癬病:艾葉60克,雄黃2克,硫黃2克,后者研為細末,加入艾絨中,制成艾卷,熏灸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