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神雕》中,歐陽鋒的嫂子站在雪山上、屋檐下思念著歐陽鋒。但那個屋檐在宋朝壓根兒沒有。
新《神雕》經過于正的改編,里面增加了好多人物,比如特別貼心地為洪七公洪老爺子和歐陽鋒歐老爺子都安排了情侶,尤其是后者,這應該是金庸影視劇里,第一次正面表現歐陽鋒叔嫂之戀吧。當我們看到歐陽鋒的嫂子站在雪山上、屋檐下、桃花旁思念歐陽鋒時,不禁感慨,誰說魔頭沒有人性呢?
當然,劇作方也充分考慮到觀眾的感受,暗示這段金庸先生只提過一句的情節是他們自己的渲染,完全屬于虛構。那個暗示就是上文說過的圖景——在宋朝,壓根兒也沒有那樣的屋檐。
雖然說中國人蓋房子的歷史要超過三四千年,屋子的形制大模樣也沒怎么變過,但在細節之處,卻變幻無窮,極盡巧思,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獨特的東西。而且,我們素來稱禮儀之邦,不管是什么,總是要在禮法的約束下進行,吃飯不全為果腹,穿衣不全為蔽體,房子也有很多講究和規矩。
今天不說別的,先說說屋檐上的脊獸。它不是一個,而是古代建筑屋脊上所安放獸件的統稱,正脊上的叫望獸或吻獸,垂脊上的叫垂獸,戧脊上的叫戧獸,而屋檐邊緣處的叫仙人走獸,也叫坐獸,民間更俗稱“小跑”。
何謂仙人走獸,就是一個騎雞仙人后跟著10種瑞獸,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龍九子之一,形似獅子)、狎魚(海中一種異獸,可噴水)、獬豸(一種能夠區分善惡曲直的異獸,像羊,獨角)、斗牛(虬龍,無角,能鎮水)、行什(有翅膀,猴面),民間所謂“一龍二鳳三獅子,海馬天馬六狎魚,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個猴”。
唐朝以前,屋檐上沒有這套走獸,宋朝以后就有了,明清則規定的更加詳細和明確了。明清時規定,安放這一套走獸,次序不能亂(天馬與海馬、狻猊與狎魚的位置可以互換),數量有講究。普天下只有太和殿能把這一套放全,其余都要遞減,且必須為奇數(騎雞仙人不算),比如皇上住的乾清宮有9個,皇后住的坤寧宮有7個,到了州府以下,都不會超過5個,這還得是衙署、寺廟、宮觀之類的建筑,普通人家則有那么一個、三個就不錯了。
再回到上圖中的走獸,乍一眼看去,什么問題都沒有,你看,數量是5個,起頭的是騎雞仙人,后面跟著的依稀可以分辨出來是龍、天馬、獅子之類。也許有人說,你不是說,走獸必須是奇數嘛,騎雞仙人后面有4個走獸啊。其實,那不能算錯,走獸是奇數,那是明清的規定,在宋朝,規定卻是雙數。它的錯誤在于,宋朝屋檐上領頭的,不是騎雞仙人,而是嬪伽或者是力士。嬪伽,人首鳥身,善樂舞,所以常常是手持樂器的形象。力士則通常為甲胄武士的裝扮。圖中騎雞仙人倒有點兒像嬪伽。
所以說,僅從屋檐分辨,那建筑既不是明清的,也不可能是宋朝的——不僅數量不對,嬪伽和騎雞仙人更不會同時出現,反正不倫不類,坐實了它純屬虛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