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成老店譜系圖》
最早的天成老店
開封縣朱仙鎮木版年畫起源于唐,興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天成老店”是朱仙鎮木版年畫藝術園中的一枝奇葩,歷經五代傳人200多年風雨,道路坎坷,飽受磨難,至今仍在開封縣朱仙鎮木版年畫社中綻放異彩。
清朝嘉慶年間(1812年前后),開封縣朱仙鎮木版年畫中的能人尹清元,繼承發揚祖輩流傳下來的木版年畫制作技術,在朱仙鎮的估衣街中段,正式開創了自己 的“天成老店”。“天成老店”成立時,只有5個成員,除掌門人尹清元之外,還有他的長子尹德順、次子尹德成及兩個得力徒弟。那個時候,正是朱仙鎮木版年畫 有史以來的鼎盛時期。當時,受明末最高統治者對繪畫內容導向的影響,傳統的道釋人物畫逐漸衰落,而在民間興起的風俗畫及吉祥喜慶畫卻得到空前發展,這對原 本就是來自民間的朱仙鎮木版年畫,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天成老店”的掌門人尹清元抓住時機,在繼承傳統道釋人物畫的基礎上,挖掘、發展、拓寬風俗畫 及吉祥喜慶畫的畫路,很快形成自己獨特的木版年畫藝術風格,深受眾多百姓的喜愛。因而,“天成老店”的規模迅速擴大,短短的十幾年間,便由當初的5人發展 到近百人。為了便于經營,在尹清元的主持下,從“天成老店”又分出“天盛德”、“天義德”、“二合永”3個分店。“天盛德”由長子尹德順掌管經營,“天義 德”由張勤掌管經營,“二合永”由朱仙鎮的曹潤德掌管經營,“天成老店”則由次子尹德成掌管經營。尹清元包攬全局,統管4店。
當時,“天成老店”的木版年畫制作技術極為考究,獨具特色,頗為復雜,光它的用色就多達9種,并且全部采用各類名貴中藥加20多種輔料精心炮制而成,因而印制出來的木版年畫色彩鮮艷,永不褪色,得到客商和民眾的一致好評,產品暢銷周邊各地。
清朝道光年間(1842年前后),“天成老店”的第二代傳人尹德成,為了進一步擴大“天成老店”的業績和影響,決定把“天成老店”的店址搬遷到開封市北書 店街十字路口,坐落在既是路東又跨路南的拐角處和花井街兩個地方。那時的開封商賈云集,市場繁榮,“天成老店”如虎添翼,生意特別興隆,制作的木版年畫銷 路極廣。
清朝同治年間(1872年前后),尹德成因年邁體弱,遂將“天成老店”傳于兒子尹杰文掌管經營。尹杰文天生聰明,喜歡鉆研,在繼承父輩制作木版年畫的雕 版、印刷、套版、套色等傳統技藝的同時,又創新發展了石印技藝,并且漸臻佳境。石印技藝雖雕琢艱難,搬運不便,但它經久耐用,別具一格,因而更受顧客和商 賈的青睞,產品遠銷豫、魯、陜、皖、吉、遼諸省,甚至波及到***的日本。“天成老店”的規模再次擴大,分店已達82家,光學徒就多達200余人。這些學徒 大部分來自封丘、杞縣、蘭考、民權、太康等地,后來出了名的有高洪德、高老五、尹生仁、尹杰亭、朱兆記等人。到了民國年間,“天成老店”的第四代傳人尹福 祥還繼續使用石印技藝,可惜后來因戰亂失傳了。解放初期,在朱仙鎮的曹家還保存有兩塊石印雕版,現已不知下落,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
飽受磨難的天成老店
清朝末期,中國大地發生了巨大變化:朝廷腐敗,內憂外患,列強乘虛而入,大肆掠奪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人民處于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各種各樣的民間文化也一 蹶不振,走向低谷,朱仙鎮木版年畫也不例外。到了民國年間,隨著廉價的膠印“月份牌”年畫的興起,朱仙鎮木版年畫更是雪上加霜,大批店鋪和作坊紛紛倒閉。 “天成老店”面對如此打擊,一時也難以招架,苦苦支撐了十幾年之后,也不得不解散了開封所有的分店,搬回老家單干去了。數年后,就在朱仙鎮木版年畫處于最 “灰暗”的時候,“天成老店”第四代掌門人尹福祥的兒子尹國全出生了。
也許是家庭環境的熏陶,也許是遺傳基因的特殊作用,尹國全一生下來就奠定了“天成老店”新一代傳人的基礎。他天性愛畫,從牙牙學語的時候就抱著畫筆不撒 手。1948年,幼小的尹國全開始正規學習木版年畫制作技術。年僅6歲的他,身體瘦小單薄,連工作臺都夠不著,只有站到凳子上搞印刷,整天弄得滿臉滿身都 是各種各樣的顏色,時常惹得師兄們開懷大笑……
尹國全16歲時,父親尹福祥才把“天成老店”的絕技正式傳授給他,使他成為“天成老店”的第五代傳人。尹國全對木版年畫愛得深沉,甚至達到忘我之狀態。短 短的兩年里,他先后成功創作出工藝精良的《二灶》、《大灶》、《馬上鞭》、《五子登科》等一系列木版年畫新作品,并且熟練掌握了木版年畫的雕版、印刷、套 版、套色、雕色的整套技藝。尹國全創作的木版年畫作品圖案清晰,色彩濃重艷麗,人物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當地群眾甚是喜愛,爭相購買。
1966年,血氣方剛的尹國全正是技藝有成,大顯身手的時候,一場意想不到的風暴將他和他的“天成老店”突然摧垮。“文革”開始了,朱仙鎮木版年畫被列為典型的“四舊”,而“天成老店”也成為破“四舊”中的典型被“清理”了。
天成老店重放異彩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改革開放之后,“天成老店”的第五代傳人尹國全終于又抬起了頭。他召集本村解放前曾在“天成老店”工作過的老匠人尹杰 同、尹付臣、尹杰軍等人,在家里開辦了一個制作木版年畫的小作坊,默默無聲地又干了起來……那個時期,尹國全他們重新推出的“天成老店”的雕版有《馬上 鞭》、《岐山腳》、《五子登科》、《老君》、《牛王》等20多套100多塊。當時他們印制的木版年畫主要銷往封丘、曹縣、菏澤、太康、密縣一帶。經過搜集 尋找,他們還珍藏了清朝、民國期間“天成老店”曾經使用過的雕版70余塊。
2002年10月28日,以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先生為首發起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啟動。會議在七朝古都開封正式拉開帷幕,來自12個國家的年畫專家 薈萃于此,共同商討這項有史以來的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在這次萬眾矚目的會議上,朱仙鎮木版年畫被列為首批搶救項目之一。同時,黨和政府從各方面又給予 了朱仙鎮木版年畫強有力的支持,組建正規的朱仙鎮木版年畫社,使朱仙鎮木版年畫重新走向藝術巔峰。在政策、環境、條件各方面都進入良好狀態大氣候的影響 下,許多從事木版年畫制作的老藝人再次復出,紛紛獻藝,把一些瀕臨絕跡的制作木版年畫的絕技展示出來,無私奉獻給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這個時候,“天成 老店”的第五代傳人尹國全也走了出來。
2002年年底,尹國全經市、縣、鄉有關領導的大力推薦,正式進入開封縣朱仙鎮木版年畫社工作。有了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穩定的生活來源,尹國全如魚得水,大 展木版年畫之宏圖。他在社里工作順心如意,情緒高漲,身上的才藝得到充分發揮和拓展。他兢兢業業,無私奉獻,把“天成老店”的拿手絕活一古腦兒端了出來, 為朱仙鎮木版年畫的重新崛起付出了心血。幾年來,尹國全已為朱仙鎮木版年畫社精心雕版40多套200多塊,作品有《劉海嬉金蟾》、《佛祖全堂圖》、《千手 千眼佛》等。這些新型的木版年畫雕版構圖絕妙,紋絡清晰,線條粗獷,栩栩如生,受到專家、學者與民眾的高度贊揚,其中《劉海嬉金蟾》一舉奪得河南省民間工 藝美術精品展金獎。2005年在“北京地壇春節文化廟會”上,尹國全創作的木版年畫作品被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新華社、中國攝影家協會、中國美術館等 多家權威機構拍攝、采訪、收藏。河南省工藝美術學院的教授孫蕊先生,慕名從省會專程到尹國全的家中進行實地考察、采訪拍照。河南電視臺數次派出攝制組,奔 赴朱仙鎮木版年畫社,為尹國全制作專題。
2006年2月,尹國全雕版、印制的6幅木版年畫作品《佛祖全堂圖》、《柴王推車》(兩幅)、《上官下財》、《打登州》榮幸地參加了河南省開封市申報朱仙鎮木版年畫紀念郵票匯展,并被開封市博物館收藏。(原標題:朱仙鎮木版年畫傳人)
來源:汴梁晚報 20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