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版年畫進社區

朱仙鎮木版年畫
本報記者 伊勝利 文/圖
朱仙鎮木版年畫享有“中國木版年畫鼻祖”之聲譽,蜚聲國內外。2011年5月,朱仙鎮木版年畫成為首批國家生態原產地標記保護產品之一,擁有了通向世界的綠 色通行證和生態通行證。然而,冷靜審視盛名之下的朱仙鎮木版年畫的體制、價格和市場營銷狀況,不能不令人生出些許憂慮——
A
優勢不再,木版年畫面臨困境
朱仙鎮位于古城開封南20余公里,歷史上名列中國四大名鎮之一。以朱仙鎮為中心的木版年畫歷史悠久、造型逼真,享有“中國木版年畫鼻祖”之聲譽。從上世紀 80年代起,隨著朱仙鎮木版年畫的搶救、恢復和近年來兩次舉辦中國(朱仙鎮)木版年畫節,更使這一古老民間藝術聲名鵲起,重現生機。2011年5月,朱仙 鎮木版年畫成為首批國家生態原產地標記保護產品之一,擁有了通向世界的綠色通行證和生態通行證。
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革、科技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沖擊,傳統的手工作坊式藝術正面臨著市場的考驗和挑戰。木版年畫面臨被機器膠印所取代、年畫市場逐步萎縮的危 險局面。換句話說,傳統的手工作坊式的木版年畫正漸漸失去它賴以生存的土壤和發展空間,后繼乏人、創新不足也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就朱仙鎮木版年畫的繼 承和發展來看,目前全鎮能從事制作的作坊也僅剩下7家,從業人員不足百人。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制作采用的是古老的木版刻鏤和水印套色相結合的印刷技法,從繪 畫、雕刻到最后的印刷、裝裱、色彩調制等,一幅畫下來大約需要20來道工序。許多制作者已不能完整地繼承老一輩的手藝,更別說改革和創新。
盡管有關部門對朱仙鎮木版年畫這一品牌給予許多扶持,但由于以上諸多因素制約,優勢未能轉化為強勢,難以形成大的產業鏈條。
B
多重因素導致木版年畫市場危機
有人用“塌陷”形容朱仙鎮木版年畫目前的處境。“塌陷”的原因有三:一是競爭體制不良、傳承后繼乏人;二是年畫的質量參差不齊,價格低下,缺乏市場競爭力; 三是政府宣傳、鋪墊工作力度不夠,沒有在年畫制作工藝的改良及發展策略上做文章。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有的作坊依舊采用傳統方式熬制顏料,而有的作坊則采 用了現代化學顏料,制作出的年畫顏色深淺不一,色澤晦明不同,加上制作人技藝高低的區別,造成有的作坊年畫人物表情呆滯,而有的卻比較鮮活;有的作坊采用 五色套印,而有的則采用六色或七色套印,就導致一個地方的同個層次的木版年畫也會出現好多種價格。而當市場出現蕭條時,這些各自為戰的作坊制作者就開始打 價格戰,出現不良的惡性競爭。導致朱仙鎮木版年畫的價格整體偏低,在全國木版年畫市場上失去優勢。
據了解,在開封朱仙鎮、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江蘇桃花塢“四大年畫”中,一張江蘇桃花塢的普通年畫賣到300多元,一幅天津楊柳青的普通長卷賣到好幾千 元,而盛名在外的朱仙鎮木版年畫有的僅賣幾元錢一張。記者在一家作坊看到,一些做工比較粗糙的普通年畫每張的價格只賣2元錢。而朱仙鎮年畫社制作、包裝相 當精致的成套年畫,每套也才賣200多元。價格決定品質,這也折射出朱仙鎮木板年畫面臨的市場危機。
一是用途決定市場。木版年畫作為一種藝術收藏品和裝裱之后贈送的禮品,其本身的性質和用途決定它難以形成完全的機械化生產,因而也就不太可能達到一定的生產規模;同時也受到市場海報、掛歷等相關貼畫及膠印年畫的嚴重沖擊。
二是木版年畫版本陳舊,思想內涵保守。制作者往往固守傳統的版本和制作工藝,不能及時地創新和改進。木版年畫從內容到形式反映百姓喜聞樂見的東西較少,不能貼近現代人的品位和審美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木版年畫的市場份額。
三是木版年畫的市場價格偏低,而印刷工藝和勞動付出則相應要求過高,收入和支出不成比例,產生的實際利潤較少。此外,木版年畫后繼無人的局面及口傳心授的方法也從客觀上制約了其市場的擴大和發展。
四是小作坊式的制作經營模式制約著木版年畫的市場擴大。一家一戶的小作坊式經營使之不可能大批量生產制作木版年畫作品,也不可能有充裕的時間外出展銷,也就很難收到大量的訂單,同時也很難接到高難度、高品位的訂單。
五是自我宣傳的缺位和店面經營的被動。小作坊經營者一般沒有能力做廣泛的、有效的宣傳,往往是坐等旅游旺季時顧客上門,這種被動的營銷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木版年畫的市場占有力。
C
廣開思路才能讓木版年畫“活”起來
3 年前,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先生應邀來開封參加“中國木版年畫聯展”。在談到如何讓朱仙鎮木板年畫“活”起來這一話題時,他強調了兩點:一、要把藝術變成一 種文化,把藝術功能轉化為文化功能;二、要從傳統市場進入現代市場,讓民間文化進入現代生活。具體地說,就是利用年畫的地域色彩和人文內涵開發旅游紀念品 市場,發展自己獨有的民間文化。
開封是享譽國內外的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 國家級文化示范園區,沒有任何理由不讓朱仙鎮木版年畫活色生香,在現代市場競爭中展示其獨有的魅力。怎么“活”?既有領導者決策智慧和魄力的問題,又有內 部環境優化、經營者傳承、創新的問題。記者日前在湖南鳳凰古城參觀考察時得出一些有益的啟示。
鳳凰古城是湖南湘西苗族自治州的一個小縣,近年來,政府為打造古城游覽區,引資10多億元建造“全城一景”,僅亮化工程就斥資4億元,吸引眾多中外游客觀光 旅游。據該縣文產辦負責人介紹,他們的經驗之一就是重金扶持獨特的民間文化和旅游產品,使之形成強大的產業鏈條。以久負盛名的“賈氏姜糖”為例,每年銷售 量達千萬公斤。論名氣,朱仙鎮與鳳凰古城相比并不遜色,賈氏姜糖更 無法和朱仙鎮木板年畫相提并論,但人家的經營理念和模式我們卻無法比擬:中央電視臺制作 專題,宋祖英代言品牌廣告,包裝精致、價廉物美的產品,全城近百家連鎖銷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資料顯示:天津楊柳青、四川綿竹等傳統年畫發掘基地均建有年畫博物館,并擁有一大批專業美術人才,致力于年畫作品的研發和推廣,為年畫藝術 的傳承、創新和良性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社并入蘇州工美學院后,對桃花塢年畫行業的規范和持續發展起到了支撐作用。
盛名之下的朱仙鎮木版年畫何時能走出困境,成為開封乃至中原大地上名副其實的一張名片?相信在“做強文化產業”的方略下,開封人多想辦法,廣開思路,假以時日,一定能讓朱仙鎮木板年畫這一民間瑰寶真正“活”起來,“火”起來,亮起來。(原標題:讓朱仙鎮木版年畫重生)
來源:河南日報農村版 作者:伊勝利 201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