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果山獸石
一座山,孕育了古老而神奇的傳說
翻看地圖您會發現,國內稱作“花果山”的地方,還有多處,為何只有宜陽縣被冠以“中國西游文化之鄉”的稱號?
據當地學者喬文博介紹,申報“中國西游文化之鄉”前,宜陽當地有關部門做了大量的論證研究工作。據史料記載,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出生于洛陽偃 師的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經,17年后,他回國后根據所見,編寫了《大唐西域記》。南宋時期,出現了《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在取經故事中穿插了神話傳說,該 書中,第一次出現了“花果山銅頭鐵額彌猴王”的形象。明代初年,有了規模更大的《西游記平話》,神話傳說越加越多,“猴行者”的形象更加豐富……
由此可見,從唐僧取經到《西游記》成書的數百年間,西游故事從歷史慢慢演變成了神話。可以說,《西游記》的成書,是吳承恩在收集取經故事和民間傳說的基礎上進行的再創造。

花山村村民家中供奉著齊天大圣神位,每月農歷初一、十五跪拜
在這里,不少人家供奉孫悟空的牌位
“唐僧騎馬咚那個咚,后面跟著個孫悟空。孫悟空,跑得快,后面跟著個豬八戒……”大家都知道,這首淺顯易懂的童謠,講的就是唐圣僧玄奘帶3個徒兒去西天取經的故事。
如果你來到這樣一個地方,這里方圓幾十公里的寺廟中,供奉的都是孫悟空的塑像;隨意走進一戶農家,大堂里擺放的,還是“齊天大圣”的牌位……小說里,“潑猴”出身、動輒造反的孫悟空,按說難登大雅之堂,在這里,卻是百姓們世代膜拜的對象,你會不會覺得奇怪?
是的,全國只有洛陽市宜陽縣的花果山,流傳著這種獨特的、古老的民俗。
《大圣經》,口口相傳的大圣頌歌
花果山位于宜陽縣穆冊鄉,距洛陽市區90公里。從花果山山門到其主峰下的花山村,當地人說要“繞一百個彎”。花果山是熊耳山的余脈,最高海拔1831.8米。花果山南與嵩縣天池山相接,東與洛寧縣神靈寨相連。
花果山花山村村口,有座花山廟;推開廟門,七八名村民正圍坐在院子里聊天。村民中,有名叫王米知的婦女,就是當地西游文化的傳承人之一。王米知不識字,但她張口就能唱,她唱的歌詞內容是當地流傳的《大圣經》,該經歌頌了“齊天大圣”降妖除魔、為民除害的功績。
坐在旁邊的幾名村民說,以前,《大圣經》靠口口相傳。村里年輕人都出去讀書、打工了,記錄《大圣經》、保存西游文化的任務就落在了他們這些留守老人身上。王米知唱一段,村民們就記一段,幾年下來,他們已整理出十余本手稿。
取經后,悟空回花果山拜嫗為母
花果山花山廟初建于唐朝,現在廟內尚存西佛大殿、老母大殿等。
西佛大殿里的“西佛”,指的不是西天如來佛,而是指“斗戰勝佛”孫悟空。西佛大殿里,孫大圣的塑像坐于殿中,四周墻壁上有西游故事的壁畫。
《西游記》中寫道,孫悟空生于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是由女媧補天所用的一塊五彩仙石所變。而老母大殿中,被當地百姓稱為孫悟空之母的“霧生老母”,又是從何而來?
相傳,孫悟空隨唐僧西天取經回來后,整日悶悶不樂。原來,他發現人世間萬物都可有千千萬萬,唯有母親只有一個;而他老孫,雖有榮華富貴,卻沒有人世間最寶貴的母親。
怎樣才能彌補這個最大的遺憾呢?唐僧告訴他:“花果山上一老嫗,無兒無女,無人侍奉。你可拜為老母,盡孝送終。”悟空聽完師傅教誨,果真在花果山上拜一老婦為母,養護調理,悉心侍奉。
從此在當地人的傳說中,除了伏魔除害、為民除害,孫悟空又多了一個“尋根拜母、竭盡孝道”的美名。
望仙山,唐明皇寫出《霓裳羽衣舞》
《霓裳羽衣舞》是唐朝歌舞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我國音樂舞蹈史上一顆璀璨明珠。可很少有人知道,此曲此舞描繪的仙境就在宜陽花果山。
唐代詩人劉禹錫有一首寫女幾山(花果山舊稱)的詩:“開元天子萬事足,唯惜當時光景促。三鄉陌上望仙山,歸作霓裳羽衣舞。”這首詩講的就是唐玄宗創作《霓裳羽衣曲》的故事。
相傳唐玄宗有次在三鄉驛樓遙望女幾山時,恍惚中,他看到女幾山上有群美麗的仙女,她們穿著柔軟輕盈的衣裳在翩翩起舞。夢醒后,唐玄宗便根據夢中所聞,譜寫出了《霓裳羽衣曲》。
花果山和孫悟空的傳說,孕育了《西游記》;反過來,《西游記》成書后,又豐富了人們對花果山和孫悟空的想象。“中國西游文化之鄉”稱號的獲得,讓西游文化從封閉走向開放,它將成為吸引無數游客來洛的旅游名片。(原標題:天子恍惚聞仙樂,潑猴也有柔情時)
轉自:洛陽日報報業集團 記者:鄧超 201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