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風情 >> 瀏覽相關信息

中國葛天文化之鄉:河南寧陵葛天氏文化期待再現輝煌

2012/8/17 14:28:32 點擊數: 【字體:

    寧陵縣古因盛產植物“葛”而被稱為葛國,植物葛是繁衍在這片土地上一個部落的圖騰,這個部落被稱為葛部落。他們的首領叫葛天氏,是上古時期的一個大圣人。葛天氏創造了我國最早的歌舞——葛天氏之樂,并首創了道德規范“禮”。同時,葛天氏還是葛姓的得姓始祖。
      
    古老的葛國

      
    據《中華物產》記載:“葛,又名野葛、野葛藤、葛條、粉葛藤等,系豆科葛屬多年生植物。其根既是古代的救荒植物,又是祖國醫學常用的中藥材,我國天然資源蘊藏極為豐富。”
      
    據考證,上古時期,今寧陵之地盛產葛,生活在那兒的部族對葛的諸多功效甚感神奇,從而把葛作為圖騰頂禮膜拜,其他部落的人也就把這個部落稱為葛部落。當時,葛部落的人主要依靠葛生活。對于生存環境惡劣、生產水平低下的葛部落族人來說,葛有很多神奇之處:葛花期在7月到9月的盛夏季節為長盛之花,聞之陣陣飄香,令人賞心悅目、精神振奮。葛的花、根既能食用以果腹,又能入藥以殺毒止瀉。同時,葛皮還可以編織成衣,遮羞御寒。
      
    葛部落有一位首領,名葛天氏,是一位大圣人,他帶領葛部落的族人在今寧陵這塊土地上以葛為食、繁衍生息。當時,葛部落獨成一體,有自己的武裝和明顯的界限,已經可以稱之為“國”。
      
    葛國被正式封國在夏初。據傳,大禹通過舜的禪讓獲得王位后,本想依例將王位禪讓給輔佐自己治水13年的伯益,但大禹去世后,伯益卻謙讓不就,避于箕山。大禹之子啟繼位后,特意把伯益的兒子飛廉(也稱大廉)封到葛地為王。
      
    葛國當時與商國相鄰,同為夏王朝的諸侯國。據《孟子》記載:“湯居亳,與葛為鄰。”開始時,商國僅70平方公里,葛國疆域較大。商湯實力壯大后開始伐夏,其第一仗打的就是相鄰的諸侯國葛。古時候,君王出征要祭神,葛伯卻不進行祭祀,結果為湯所敗。商湯從征服葛國開始,后來逐步推翻夏,建立商朝。湯征服葛國后,只將葛伯除之,葛國也不改國名,直到春秋時,葛國才被宋國所滅。葛國歷經夏、商、周3代,立國約1800年。
      
    圣明的葛天氏
      
    據傳,以葛為圖騰的葛部族的領袖葛天氏是位大圣人,《呂氏春秋》、《中國人名大辭典》、《辭源》、《帝王世紀》均有記載,分別為“葛天氏,三皇時君號也”、“上古帝王”、“傳說中遠古帝號,在伏羲之前”、“有巢氏之后有葛天氏等,皆襲伏羲之號”,這些都說明葛天氏是“三皇”時期的一方君主。
      
    葛天氏發現葛的養生保健作用同時,還推廣用葛搓繩、制葛履、織葛布等。紋理粗的葛布叫“綌”,紋理細的葛布稱“絺”。葛天氏還號召族人用葛布縫制葛衣、葛衫、葛巾等,以遮羞蔽體、御寒防暑,使葛部落的人告別了靠獸皮、樹葉遮體御寒的歷史。因此,葛天氏又被稱為“編織鼻祖”、“穿衣始祖”。同時,葛天氏利用葛藤搭建“葛天草廬”,以遮風雨、擋野獸,讓有巢氏時代在樹上的居巢轉變為地面上的草廬,使人類結束了為避禽獸在樹上居住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歷史開創意義。
      
    現在的葛姓,尊稱葛伯氏為始祖。《風俗通》曰:“葛,古葛天氏之裔。”《姓氏考略》曰:“葛,古葛天氏之后。”《百家姓姓氏溯源》曰:“葛姓源于葛天氏。”后世子孫奉葛天氏名號為姓氏,尊葛天氏為葛姓始祖。
      
    葛天氏還首創了道德規范“禮”和葛天氏之樂,構成了上古時期重要的葛天氏文化。
      
    據我市、寧陵縣文物部門勘探,葛天氏陵遺址在今寧陵縣石橋鄉葛伯屯村,處于地下10米處,有宋代葛天氏祠堂牌坊、殘碑和大鐘等遺存。2005年3月,寧陵縣人民政府在原葛國遺址處立碑標記,上書:“寧陵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葛城遺址”。
      
    燦爛的葛天氏文化

      
    葛天氏文化主要由葛天氏首創的道德規范“禮”和葛天氏之樂組成。
      
    葛天氏時期是古人稱道的“理想中的自然、淳樸之世”,《中國人名大辭典》稱“其治不言而信,不化而行”,葛天氏在葛部落建立了崇尚自然、生活安樂的遠古和諧社會。寧陵縣文化館研究人員認為,加強葛天氏研究與保護,對于今天學習和繼承先祖的高尚情操,以優化民眾的道德風尚,促使為富裕、文明、和諧的新社會無私奉獻,具有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寧陵通過一次次的學術研討會及大力推介,逐漸確立了中國最早的歌舞發祥地的地位。而這一地位的確立,其最重要的理論依據就是葛天氏創制的葛天氏之樂,葛天氏為此被稱為中國音樂、舞蹈的始祖。據考證,葛天氏創制的葛天氏之樂是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樂舞,開中華音樂、舞蹈、戲劇文化的先河。
      
    對葛天氏之樂,諸多典籍均有記載,以《呂氏春秋》、《路史》記述最詳。《呂氏春秋·古樂篇》曰:“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見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路史》卷七在說明葛天氏名號后曰:“及其樂也,八土捉介操尾叩角亂之,而歌八終。塊瓦缶,武躁從之,是謂‘廣樂’。”漢代還流行于宮廷和民間。《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 “聽葛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山嶺為之震動,川洛為之蕩波。”由這些記載可見,古老的葛天氏部落是個能歌善舞的部落。葛天氏創制的葛天氏之樂,是由操牛尾的3人共同完成,內容有8個部分,無論從其規模還是從復雜程度來看,已相當完整,可以完全稱之為“歌舞”。這種歌舞形象,是最古老的音樂文化藝術,這是在尊祖先、敬天地的同時,表達對農耕、畜牧等農業活動的重視與祈愿心理,它與歷朝代的詩、詞、歌、賦一樣,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文化等發展的一個階段。
      
    中國古琴協會會長吳釗、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李玉潔等專家學者研究考證后認為:葛天氏之樂是我國有文獻記載的最早的樂舞,而且是我國音樂、舞蹈、戲劇的重要源頭。  
      
    后記
      
    葛天氏文化期待再現輝煌

      
    2007年4月,在中國寧陵葛天文化學術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華書局、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中國書法家協會、復旦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河南大學、鄭州大學、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地方史志辦公室、洛陽社會科學聯合社、山東理工大學、商丘師范學院等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的52名考古、歷史、文學等權威專家學者,通過研討后得出結論: 葛天氏是華夏音樂、舞蹈的始祖,寧陵是音樂歌舞之鄉,葛天氏時期是中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和諧社會形式。與會專家、學者認為:寧陵縣上古時為葛地,葛天部落在此地生息;寧陵為葛、權、葛伯、諸葛四姓發源地。這些專家學者在實地考察了葛天氏陵、葛城遺址等史跡遺存后呼吁,加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重大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玉潔等葛天文化專家考察組也得出共識:古葛地、葛天氏和葛國在寧陵,文獻依據充分,在史學界、學術上已鐵證如山。
      
    盡管如此,因各方面的原因,寧陵“葛”地仍然被省內多個地方“爭奪”。還原寧陵在歷史上的葛國地位,加強對葛天氏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已迫在眉睫。
      
    寧陵縣文化館專業人員認為,葛天氏與葛天文化是中華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特征是:歷史與價值相融合。加強對葛天氏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于探源中華文明的起始,追溯華夏文化的源頭,豐富中原文化的內涵,以及尋根問祖,構建新時期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相信,隨著葛天氏文化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定會在將來綻放異彩。(原標題:葛國·葛天氏·葛天氏文化)

    來源:中國葛天文化網    2010.1212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