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防水之鄉考察團在河南項城召開報告會
2012/8/16 11:33:5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12月17日上午,中國工程防水之鄉考察團報告會在蓮花賓館一樓貴賓廳召開,中建協防水分會名譽理事長兼專家委員會主任李承剛,中建協防水分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曲慧,中建協防水分會副理事長兼專家委員會副主任葉林標,中建協防水分會副秘書長曹征富,周口市政府副秘書長張慶興,我市領導段傳文、李峰崗、李德來、王養嶺,市政府副秘書長劉家良出席會議。會議由段傳文主持。
在聽取了鄉鎮部門負責人的匯報后李承剛指出,項城的防水防潮業目前已經完成了資金的原始積累,現在已經到了樹立品牌形象的關鍵階段,不但要加強對防水施工企業的管理和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更要加大培訓(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力度,開展有序競爭,在抓誠信、抓質量、樹品牌上下功夫。
張慶興滿心期待希望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讓我市能夠盡快被批準為“中國工程防水之鄉”。李德來重點介紹了我市防水業的現狀。起步上世紀80年代開始起步,經歷了自發、有序、規范化、基地化四個階段。為使防水產業不斷壯大,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我市成立了防水輸出工作領導小組,各鄉鎮建立了服務站,各村組設立了防水輸出聯絡員和信息員,完善了三級服務網絡,強化了對勞務輸出的組織、服務和管理。有關職能部門注重搜尋用工信息,協調勞資糾紛,保證用工單位和務工人員雙方的合法權益。我市大力實施“金橋工程”,在防水輸出基地設立了30多個黨總支和辦事處,使他們“離鄉不離黨,轉崗不轉向”,農民工們跟著黨旗闖市場,增收入。我市充分發揮外建黨組織和辦事處的作用,為外出農民提供信息,在輸出地和輸入地之間架起了橋梁,產生了“黨員帶群眾,干部幫扶貧困戶,走一人、帶一家,走一戶、帶一村”的群體效應。為提高外出農民素質,我市加大科技培訓力度,僅去年就培訓農民工10萬多人次,有不少農民拿到了防水方面的大專、本科學歷證書,擁有了闖市場的“綠色證書”。科技水平的提高使項城防水從單一的建筑和層面防水拓展到交通、通訊、電力等各個領域。我市的防水大軍先后承接了北京國際機場、北京西客站、軍事博物館、昆侖飯店等全國重點建設項目的防水工程,其工程質量受到了專家和同行們的贊譽。防水勞務輸出使我市農民掙了票子,換了腦子,開闊了眼界,素質大大提高。我市不少外出務工農民攜帶巨資返回家鄉支持新農村建設,出現了“萬鳳返巢”景象。在外打工的農民,自發捐款近千萬元,修通了柏油路,蓋起了10多所學校。三店農民閆汝舉外出務工積累資金后,投資1000萬元,在家鄉創辦了防水涂料廠,吸納本地勞力100多人。他說:“自己富了不算富,要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共建新農村。”
目前,我市有20萬農民從事這一產業,占勞務輸出人員的85%,年收入7億元。我市民間存款60%來自建筑防水業,“防水之鄉”的品牌已在全國打響。建委、相關鄉鎮及其主要企業負責人參加了會議。(原標題:中國工程防水之鄉考察團蒞臨項城)
來源:河南項城商務之窗 2007.12.29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