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歷史傳說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黃帝的故事之三:黃帝伐蚩尤

2013/6/20 9:41:13 點擊數: 【字體:


    第三節黃帝伐蚩尤

  假使蚩尤得志,中國歷史也許完全是另一回事。炎帝處置不當,覆亡逃遁。黃帝起來收拾殘局,先把炎帝的余眾收服下來,再和蚩尤決戰,戰場是在阪泉、涿鹿兩地,后來往往認為兩地都在現在的察哈爾省南部。我們前面已講過,炎、黃活動的區域差不多限于河南省和山西省南部,他們決不會跑到察哈爾省南部去打仗。其實這兩地都在現在的山西解縣鹽池附近,阪泉有時候寫作版泉,是流入鹽池的一個泉水。解縣西南二十五里有濁澤,一名涿澤,就是古時的涿鹿。鹽池附近還有許多蚩尤的古跡,他和鹽池似乎有密切的關系,或者當時已盛行食鹽。強有力的部族據鹽池為己有,利用它挾持他族,因而惹起爭奪。后來鹽池曬鹽,崇奉蚩尤神,還有種種神話說鹽水是蚩尤血,說蚩尤發怒使水不成鹽,都顯示和他定有關系。蚩尤把炎帝榆罔趕跑,自己也稱炎帝,想做共主。炎帝看到自己不是蚩尤的對手,就到黃帝那里請他幫忙。姜姓部族歷史很久,地域廣大,部落恐怕也很多,一旦失掉了維系,大部分投降蚩尤,有的恐怕也聯合黃帝,有的自立自主,炎帝不能再把他們團結起來一致對付蚩尤。黃帝倒有這種力量,他開始北渡大河,穿過王屋山,先征服在蚩尤附近歸附蚩尤的姜姓部族,在“阪泉之野”經過三次大戰,才獲得勝利,剪掉蚩尤的羽翼,收服了姜姓部族,炎帝從此失掉了共主的地位。

    黃帝和蚩尤的戰爭,是古時候第一個驚天地、動鬼神的大戰。后來的傳說,也真加入了天地鬼神。雙方的陣容大概是這樣:黃帝久居東方,國力充實,基礎穩固,友邦眾多,凡被蚩尤欺侮的部族,都到這邊來求援。那時黃帝已漸漸學會農業,不是純粹的游牧部落了。蚩尤驟然強盛,侵凌弱小,人們只是無可奈何他的“銅頭鐵額”、“兵杖刀戟”。他雖剽悍強勇,武器犀利,卻未必有勝算。《周書》批評的好:“武不止者亡。昔阪泉氏用兵無已,誅戰不休,并兼無親。文無所立,智士寒心。徙居于獨鹿,諸侯叛之,阪泉以亡。”這批評的是蚩尤,也正為千古專恃強力欺凌弱小者寫照。黃帝并非純恃文德,武功方面自有長處。蚩尤向外擴張,黃帝早準備抵御,據說他“教熊、羆、貔、貅、貙、虎”,“馴擾猛獸”,利用它們作戰。驅使猛獸作戰,到王莽時還有類似的事情。或者像從前印度、緬甸、安南〔越南〕各國的象隊,或者他教的熊、羆、虎、豹不是真正的野獸。古人往往用猛獸的名字稱呼家畜(尤其是馬),表示雄健。他是游牧部族,驅使牛馬上戰場是很可能的。據說車也是黃帝發明的,他也利用車戰。他還有一種厲害武器,相傳他的大臣發明了弓箭,“弦木為弧,剡木為矢”。中國古代偏居東方的部族往往擅長弓矢,質料雖是木石,能射強及遠,在當時確是一種可怕的新式武器。這些地方,蚩尤都相形見絀。傳說黃帝部下還有幾員大將,最著名的是風后、力牧,后來講兵法的人推他們為祖師。關于他們有一個有趣的故事:黃帝一天夜里作了一個夢,夢見“大風吹去天下塵垢。又執千鈞之弩,驅羊萬群”,醒后,他推測“風”是一個人的姓,“垢”去土是“后”,拉硬弓是有“力”,驅羊是“牧”,他疑惑夢指示他尋找風后、力牧兩人,后來果然在海邊遇到風后,在大澤中遇到力牧。據我們猜測,風姓是東方近海的一個大部族(太昊伏羲氏的子孫散居沿海都姓風)。風后或者是聯合黃帝的一個東方部族的首領,力牧是說在草澤中強有力的游牧者。

  黃帝北征,和蚩尤一決勝負,最后一次決戰在涿鹿,事先還經過許多小戰和長久的時日。有的傳說,他們七十一戰不能解決。有的說,黃帝“頓兵濁鹿之山,三年九戰而城不下”,兩方面都相當堅韌。從許多神奇的故事中,我們倒可以談一談他們所用的戰術和器械。人類最初的戰爭,大概總是一團混戰。人數稍多就需要行列、陣式。似乎黃帝發明了新的陣法,有節制,有計劃,這對于作戰很重要,也許是黃帝勝利的主因。我們前面說他驅猛獸,用車戰,處處都顯示黃帝有種種聰明巧妙的戰法。這叫平常人很易疑惑他是得到神助,得自天授。他當然也可假借神力。于是有王母使玄女賜兵符給他的故事,有天帝使玄龜獻兵符給他的故事,都說他從那里邊得到行兵布陣的方法,戰勝蚩尤。蚩尤除了“銅頭鐵額”、“劍戟戈矛”外,還能“驅罔兩,興云霧,祈風雨”,“征風、召雨、吹煙、噴霧”,這類故事流傳很多。驅鬼、召神、興云、布霧、吹煙、弄火,固屬神話,可是他們如此傳說,也有背后隱藏的事實。炎帝這一系下來的人善用火,他們開辟山林就是用火燒。蚩尤大概是把火引用到作戰方面來,所以有“炎帝氏衰,蚩尤惟始作亂。赫其火,以逐帝”,“赤帝為火災”等傳說。又有的說,黃帝伐蚩尤是消弭火災。古時到處是豐林茂草,處處可以燃火。炎帝能燒山作田,蚩尤當然能在敵前放起一把火來。火勢盛起來,火焰漲天,煙霧匝地。在今日我們看來,尚不免驚心動魄,在視火為神靈、非人力所及的時候,只有奔竄潰逃。可是火在潮濕的草林里面,不見得燒得很順利。恐怕煙多火少的次數多些。一方面潮濕空氣遇到煙很容易成霧(水蒸氣凝結需要微粒作中心核,煙是最適合的微粒),一片濃煙濁霧熏得人頭昏目脹,一群奇形怪狀的蚩尤們在后面喊殺過來,的確可怕。逃走都辨不清方向,這比現在發明的煙幕彈要厲害得多。當時的部落吃這個虧的不少,都沒有辦法來抵制它。其實只要不被它嚇昏,陣式穩定,他已無可奈何,再能辨清方向,和不失聯絡,就可以戰勝他。前面講過黃帝用車戰,車子大概總是很粗陋的,也許只是幾塊大木頭連在一塊,不過這就可以防御敵人的突襲。這種東西轉動笨拙,戰士必須成群結隊,才不容易被人沖散,目標大了,便容易看到。黃帝又發明了指南車,指示方向,指揮進退。據說他還制造夔牛鼓,這種鼓特別響,“一震五百里”,響亮的鼓聲,不但可以聯絡較遠的戰士,還可以傳遞消息。在原始民族中鼓的用途很大,不同的音節可以報告不同的消息。從前中國南部蠻族的銅鼓就有這種作用,現在非洲民族還利用它。據說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西的時候,阿國就用一個傳給一個的鼓聲發布全國動員令,幾小時之后,就傳遍了全國。

    蚩尤的興云布霧,失掉效用,他還會征風召雨。一個農業民族因為農事的需要,特別注意天時。積長期的經驗,能很準確的預期風雨陰晴,原始的人恐怕更靈敏些,久經從事農耕的蚩尤部族對于這些,比游牧的黃帝擅長。他們預知風雨陰晴,可以先決定進攻或退守。一陣暴風雨可以冷不防地襲擊黃帝的戰士。蚩尤們事先躲避,安然無恙。于是一次偶然,二次奇怪,三次神異,四次就變成蚩尤征風召雨了。應付這一層,自然很簡單。據說黃帝請下叫“魃”的天女來制止大雨,才戰勝蚩尤。多雨的季節,黃帝很吃過苦,恰巧碰到一個旱年,自然是天助、是禱告的結果。蚩尤境內大旱不雨,農耕會受到嚴重的影響,促使他滅亡。一幕長期血戰,黃帝終于在涿鹿大敗蚩尤,結束了戰爭,捉到蚩尤,殺之于中冀,身首異處,埋葬到兩地。對于他們不服的遺族,當然還有零星的戰事,以后顓頊、堯、舜、禹屢次征伐苗黎,歷代都為國家要事,可見他們倔強不服,常常發生沖突。不過大勢已定于黃帝手中,戰俘分別處理:良善的,遷到“鄒屠之地”;兇惡的,加以木械,驅逐到“有北之鄉”;降服的,黃帝也重用他們。黃帝開始學習農業,農作物和季節氣候最有關系,先民很早就注意到天文知識。蚩尤們有較久的經驗,黃帝就用他們作“當時”,主天文,地位很重要。他們又有鑄銅的知識,就使他們制造兵器。當時金屬品似乎并不多。

  黃帝的武功在涿鹿之戰達到最高峰,蚩尤滅亡以后,諸侯推尊黃帝代神農為天子——當時的共主。各國并立,最不容易安定。黃帝大勝之后,精神不免稍有松弛,較遠的部族又開始不安靖,四方漸漸多事。黃帝覺悟得快,一方面耀武示威,圖畫蚩尤的形象送給他們看,意思是說:你們不要忘掉蚩尤的故事,他那樣兇狠,而今安在?再則你們都怕蚩尤的堅甲利兵,我們是征服蚩尤者,又得到他們的兵甲,你們要量力,不要妄動。一方面立即整頓軍隊,討伐亂者,他們當然不堪一擊,黃帝才真正平定當時的世界。北方的葷粥族(后來的匈奴)趁南方多事,向南侵占,黃帝也把他們趕回去,黃帝的疆域雖比不上現在的中國,但也有相當大,《史記》說他:

  披山通道,未嘗寧居。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

    西邊到空桐,我們前面已經講過,是在河南省的西部。南邊的熊湘也并不太遠,大概就是后來稱熊山的,現在的河南熊耳山。東邊到海,登泰山。北邊到現在的山西南部,常在釜山朝會諸侯。釜山大概就是現在的河南閿鄉縣南又名荊山的覆釜山。涿鹿附近經過炎帝部族的開辟和耕種,農田已有相當規模,農民定居一處,自然會有村落堡寨。黃帝就原來的情勢,在涿鹿之阿,建筑城郭,大部分的游牧者仍然遷徙無常。(原標題:黃帝的故事之三:黃帝伐蚩尤)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人民網-河南視窗 2008-03-19 作者:錢穆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黃帝的故事之二:黃帝的降生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