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邙山河洛風
2013/6/20 10:27:15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一座山,發源在秦嶺,巍峨在洛陽,雄渾在偃師,消盡在鞏義。從洛陽到鞏義這段便是邙山。
一條河,在秦嶺的險灘峽谷中九曲回腸,流向洛陽盆地后依著山勢東向而去,這便是洛水。
山水同源,兩小無猜,自洛陽而東的百里纏綿中,其情何深。在鞏義市河洛鎮那個史稱“洛汭”的地方,隨著邙山的悲壯消盡,洛水戀戀吻過邙山最后的山峰——蓮花峰,便一頭扎進一條大河,讓波翻浪涌的洪流消融了自己。
還有一條河,從遙遠的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跌宕而下,仿佛從洪荒的亙古流來,從茹毛飲血的歷史深處流來,挾著歷史的風云和高原的黃土,泥沙俱下,一瀉千里,經潼關,過洛陽,浩浩東去,這便是黃河。
邙山居中,洛水在其陽,黃河在其陰,整個洛陽盆地,它們都不離不棄,仿佛在趕赴一場地老天荒的千古約會。厚重的邙山在這里巍峨著綿延著,靈秀的洛水如洛神的衣袂飄逸著,飄出水草豐美的伊洛川,桀驁不馴的黃河在廣袤大地上浩蕩奔流著,蕩出無際的平原。就這樣,在中原這塊古老廣袤的大地上,一座山,兩條河,成為華夏文明發祥的圣地。
上古時,洛陽東北孟津的黃河中浮出龍馬,背負“河圖”。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為《周易》來源),一畫開天。
大禹時,洛陽西部洛寧縣洛河中浮出神龜,甲上有圖。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后收入《尚書》,名《洪范》),治理天下。
《易》曰:“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兩條功德無量的文化圣河,于混沌蒙昧荒蠻的遠古,開啟了中華文明的序幕。
青要山黃帝密都,有蟜氏炎黃母族;倉頡造字,始作書契;伶倫采竹,制笛做律;夏都斟鄩,華夏第一王都;商都西亳,帝嚳及湯所都;邙山翠云峰,老子研經布道;西亳首陽山,夷齊不食周粟;洛水之陽,周公營建洛邑;郁郁從周,孔子問禮訪樂;緱山之巔,子晉駕鶴升仙;洛水河畔,始皇焚香祭天;少室山下,名剎禪宗祖庭;嵩高山上,女皇登山封禪;漢魏故城,永寧寺高塔入云;東漢太學,辟雍碑精妙絕倫;白馬寺院,齊云塔佛風禪韻;龍門西山,盧舍那一笑千年……
河洛匯流處,是一片沖積而成的沙洲,外圍臨水的地方砌成了石壩,其形如舟。
兩條河,被一座山隔著,不舍晝夜,流不盡的相思。而今,邙山盡處,它們終于相會了,是失散的姊妹?還是重逢的戀人?它們相擁著相融著,從此再不分你我。
遙想遠古,伏羲氏就曾站在離此不遠的高地上(后人稱伏羲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一清一濁兩條巨龍以順時針方向形成漩渦,相交處一條水線走勢分明依陰陽八卦之形,那壯觀而又深奧的交匯場面讓這位人文始祖震撼沉思。于是,盤古開天以來,一項奇異詭譎令后世高山仰止的偉大文明誕生了——人皇伏羲不可思議地創造了包含宇宙哲理的陰陽太極圖案。
這是怎樣的奇觀啊!一座綿延百余公里的雄渾大山于此窮盡了,一條453公里的湯湯河流于此消融了,山窮水盡處,空曠迷蒙的天地間,只有一條大河在水天一色中茫茫奔流。
以“洛汭”為核心的河洛地區自古就是中華文明的原點。大川東去幾千秋,百代興亡一水流。今夕何夕?站在邙山盡處河洛匯流的神奇之地,我感到一種來自遙遠歷史深處滄海橫流的震撼!
佇立沙洲,西望,是邙山最后的守望——蓮花峰,盡頭處,一架長橋通向茫茫北岸。東眺,岸上不見村舍,灘涂蘆葦蔥蘢,河洛匯流,浩無際涯,水天茫茫,一片迷蒙、曠遠、深邃,讓人遐思無限。那是《詩經》的時代吧?那是伏羲的時代吧?或者,那是宇宙的入口吧?輕舟一葉,順流而下,可否就能駛入歷史深處呢?
那兒是鄭州、開封、商丘,那兒有臻洧河、汴河、隋唐大運河,那兒是無垠的中原,那兒是廣袤的黃河流域,那兒像沙洲的蘆葦一樣,濫觴著河洛文化的繁茂。
河洛匯流,絕不單單是黃鐘大呂的自然奇觀,那是文化的交流,那是民族的融合,那是歷史的澎湃。
我想,應該在這片不知名的沙洲上建一座名伏羲或太極的高塔吧,一則已無水患,可紀念人皇,憑吊歷史,二可登高眺遠,觀流水之湯湯,念天地之悠悠。
邙山盡處河洛匯,多么奇妙的界點啊。腳下陰陽交旋變幻萬千的太極流水圖里藏著先祖的智慧。西望是邙山的盡頭,蓮花峰上有亭翼然,蓮花山下大橋飛架,那兒是人間煙火的塵世。東眺水天相連煙波浩渺,恍然那就是蒼茫的歷史,抑或是迷蒙的未來……(原標題:千古邙山河洛風)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原網--鄭州日報 2012-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