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洛神》劇照
《水月洛神》劇照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市委宣傳部直接領導、市文廣新局具體實施,鄭州市精品工程戰略捷報頻傳:《水月洛神》《斗笠縣令》不僅在鄭州多次演出,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頻頻走出中原,屢摘國家級大獎,從而率先奏響鄭州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鏗鏘音符,用彰顯中原文化特質的文藝精品為中原經濟區和鄭州都市區建設增添一份自信,注入一份活力。
昨日,一封來自第十三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組委會的感謝信擺在了鄭州市委領導面前:“原創大型舞劇《水月洛神》,不僅讓上海人民領略了舞劇獨特的藝術魅力,而且為我們學習鄭州文藝創作的豐富經驗提供了難得的機會,更為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錦上添花。”“我們深信,通過此次演出必將進一步擴大上海與鄭州兩地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是怎樣的機緣讓海派文化和中原文化真誠對話?這要從一個月前鄭州歌舞劇院大型原創舞劇《水月洛神》上海之行說起。
1
夢境舞臺夢成真
大時代呼喚大作為、大手筆。中原文化譜寫神奇。
繼今年3月在北京首演成功后,《水月洛神》再次走出河南,登上第十三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開幕式演出舞臺,10月18日晚,在上海文化新地標——文化廣場為2000多中外觀眾展開一場藝術視聽盛宴。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途經洛水,夜宿舟中,曹植恍惚間遙見甄宓(洛神)凌波御風而來。以曹植的千古名篇《洛神賦》和《七步詩》為依托,《水月洛神》借助舞劇的藝術形式,演繹曹丕曹植兄弟之間、皇家霸業和個人情懷的交集,巧妙地融詩、書、禮、樂、舞為一體,使代表建安文學的不朽詩篇《洛神賦》與21世紀的觀眾共同踏入新奇的美學境地,共處“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哲學境遇。
著名舞蹈理論家、編劇馮雙白和總導演佟睿睿等主創人員,用現代審美意識探究洛神傳說的古典美,用舞蹈語言講述了這場跨越千年的凄美相遇。優秀舞蹈藝術家汪子涵、李宏鈞以及知名青年舞蹈演員唐詩逸生動傳神的肢體表現,匠心獨運的舞美設計,戲曲、芭蕾等多種元素融合,多媒體巧妙運用和大氣恢弘的舞臺視野,把久遠歷史時空下凄美、悲愴和慘烈的美好傳說呈現在日久熏陶于海派文化的觀眾面前。
“震撼!” “太有沖擊力了!”演員謝幕時,觀眾報以長時間熱烈鼓掌;叫好聲和歡呼聲在現場成了混合交響,不少觀眾或涌向臺口或長久佇立,不愿離去;還有不少80后、90后爭相和主演合影、索要簽名……瑞士駐上海總領事館副總領事石韜(中文名)大聲稱贊:“舞美設計、音樂非常精彩,要把這臺優秀的劇目推介到瑞士去。”德國駐上海總領事的夫人凱茜表示,她為這臺貫通古今、美不勝收的舞劇所折服。
同為藝術節參演劇目、來自鄭州市豫劇院的新編歷史劇《斗笠縣令》,10月21日晚在上海人民大舞臺以清麗雅致的戲劇氣象,展示了中原文化家國情懷的風骨。演出得到了普通觀眾的認可,連上海文藝院團的專業演員也不吝贊美之詞。來自上海滬劇院的朱儉這樣評價:俗話說內行看門道,沒想到豫劇的舞臺呈現這么震撼。演出中,同樣抑制不住激動的還有上海人民大舞臺國際文化娛樂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建兵,他深深為主人公 “執政為民”的民本思想所感動,他熱忱地向鄭州人發出誠摯邀請:一定要再次來上海演出。
結束上海演出后,《斗笠縣令》馬不停蹄、日夜兼程趕赴重慶參演第十二屆中國戲劇節。10月30日晚,《斗笠縣令》一舉摘得本屆中國戲劇節最高榮譽——優秀劇目獎,主演“縣令”的劉昌東獲單項獎最高榮譽——優秀表演獎,實現了鄭州市豫劇院在全國戲劇節最高獎項上零的突破。
2
鄭州成為“座上客”
短短半個月時間,兩部根植于中原文化沃土的原創精品《水月洛神》《斗笠縣令》,接連踏上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國戲劇節文化交流的高端平臺,刮起錦繡中原、文化鄭州的美麗旋風,吹響了鄭州文化先鋒的號角,釋放出中原經濟崛起的強烈信號,為大中原地區、為河南省、更為鄭州市贏得了尊重。兩臺劇目,所到之處,留給中外人士難以忘懷的“鄭州記憶”,一時之間,鄭州成為“座上客”。
殊不知,這個坐席來之不易。
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是經國務院批準,由文化部主辦、上海市人民政府承辦中國唯一的國家級國際藝術節,是我國最高規格的藝術盛會和國際藝壇極具影響力的著名藝術節之一。在連續成功舉辦12年的基礎上,今年,本著云集一流藝術大師、薈萃中外文藝精品的宗旨,藝術節組委會專家組跑遍世界各地,精心搜羅、篩選近年來涌現出的舞臺藝術精品。
與一般藝術節申報入選的方式不同,上海國際藝術節通過專家推薦、主辦承辦方派專家遴選的程序,再經由國內外著名專家組成審議團評選決定,產生入選名單,最后由國家文化部和上海市政府敲定。今年,上海國際藝術節最終從全世界的120部備選劇目中正式選定50臺國內外優秀精品劇目,其中,國外劇目27臺、國內劇目23臺。國內的23臺中,《水月洛神》和《斗笠縣令》上榜,《水月洛神》更承擔開幕演出。鄭州,成為全國唯一有兩臺劇目入選并承擔開幕式演出的地方城市,這一矚目成績在以往藝術節上不曾出現過。
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陳東說: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式演出劇目歷來舉足輕重,原創舞劇《水月洛神》能從百余部候選劇目中脫穎而出,是當之無愧的百里挑一。她不無遺憾道:這樣一臺空靈雅致的好劇目應該是海派文化的產物,沒想到卻出自中原。
沐浴在海派文化中的上海人口味相當挑剔而精細,他們怎么評價來自鄭州的《水月洛神》?《解放日報》以“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為外地精品搭臺,《水月洛神》展中原兒女柔情”為題,說“《水月洛神》一流經典,精品原創”;《新民晚報》稱《水月洛神》散發著濃郁中原文化風情;《東方早報》稱, “五個好”決定了《水月洛神》從120個劇目中脫穎而出。
《斗笠縣令》的重慶之行同樣受到關注。中國戲劇節是經中宣部批準設立的全國性戲劇展演和評獎活動,第十二屆戲劇節共有來自全國的推薦劇目290余臺,經由中國劇協組織專家審看最終選定29臺。作為一個地方院團的作品,《斗笠縣令》在這個平臺上與多家中央直屬院團、省直院團一競高下,新華社重慶頻道、重慶晚報、重慶晨報、華龍網紛紛圍繞“《斗笠縣令》首次來渝演出 山城戲迷熱捧”做文章。
當10月30日獎項揭曉,手捧獎杯和證書的鄭州市豫劇院院長高新軍眼眶紅了,他說,市豫劇院十多年來沒有參加全國大賽,我們將以此為契機重振鄭州市豫劇院的雄風。
文化擴大了鄭州的影響,為鄭州贏得了尊重。如今,兩臺優秀劇目廣泛傳播產生的“蝴蝶效應”已顯現:《水月洛神》成功躋身將于12月在上海舉辦的中國舞蹈荷花杯舞劇舞蹈詩大賽決賽;《斗笠縣令》納入上海白玉蘭戲劇獎的參評。
3
無限風光在劇外
走出鄭州的《水月洛神》《斗笠縣令》,所到之處,留下驚鴻一瞥。
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期間,除劇目演出外,演出交易會是一大亮點。來自鄭州的“新劇節目展示區”完美詮釋了中原文化的元素, 在交易會上大放異彩。展區以《水月洛神》為展示主題,“天中移魂洛川水,地之影弄寒月紗”楹聯、簾、屏、欄桿、窗牗、亭階、彈奏古箏的少女……共同構筑了漢代風情畫卷。6年前,曾經參演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鄭州市原創舞劇《風中少林》也來到交易會展示少林禪武的魅力。
《風中少林》、《水月洛神》,這兩部由鄭州歌舞劇院傾力打造的姊妹篇在藝術節交易會上吸引了來自加拿大、美國、德國、英國等國家和地區的藝術節、演出機構、演出經紀人(公司)、劇院的目光,紛紛前來咨詢合作事宜,以色列之春國際音樂節更是向《水月洛神》發出了明年赴以色列演出的邀請,據透露,《水月洛神》將擔綱音樂節開幕式或閉幕式演出。
《風中少林》海外演出已取得了成功,《水月洛神》也顯示出海外演出的良好前景。
再讓我們把鏡頭轉向10月27日、28日晚的重慶。當《斗笠縣令》在重慶巴渝劇院演出結束后,觀眾席中爆發出熱烈而持久的掌聲,人們在演員多次謝幕后仍久久不愿離去,情景感人。人群中一對頭發花白的老夫婦格外惹人矚目。
老先生來自重慶一中,名叫謝忠明,他情真意切、殷切寄語:“當官當一天少一天,為老百姓做事卻做一件多一件。這戲詞太好了,你們鄭州人聰明、能干,排出這樣一臺優秀的劇目,了不起。這樣的戲要常演,演給我們的領導干部看,更要演到寶島臺灣去。”劇中女一號、國家一級演員馬剛良握著老先生的手熱淚盈眶:“大家都說演員喜歡聽掌聲,可在我聽來,老先生的話比掌聲還要動聽。”
4
精耕沃土育精品
《水月洛神》和《斗笠縣令》何以有如此的藝術魅力?鄭州市在打造精品戰略過程中有著怎樣的創新理念和經驗?
去年7月23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體學習時作重要講話明確指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迅速貫徹落實總書記講話精神,省委書記盧展工走訪省直文藝院團,鼓勵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多出精品。今年,鄭州市委書記連維良在會見藝術家時說,我市各文藝院團要以文化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不拘一格培養造就優秀創作和演藝人才,多出精品。
“用嶄新的觀念照亮古老而又豐富的文化資源”,對于這樣一個時代課題,鄭州市以“盤活資源唱大風”的膽略和氣勢給出了回答。時任鄭州市委宣傳部部長丁世顯提出“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只有創新才有生命力,只有精品才有好效益”的要求,依托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大型原創舞臺劇目,《水月洛神》《斗笠縣令》就在這樣的大時代中應運而生。
守住傳統文化的根,把住市場的脈,兩部劇目問世不久便艷驚四座。
2011年,河南省舞臺藝術新劇目展演暨河南省第十二屆戲劇大賽,《水月洛神》《斗笠縣令》從35臺新創劇目中脫穎而出,雙雙入選大賽最高獎項——河南省“文華大獎”,繼而雙雙入選河南省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獎評選的優秀作品獎。今年9月,由文化部等主辦的第二屆中國豫劇節上,《斗笠縣令》獲劇目一等獎;第十二屆中國戲劇節上又捧走最高榮譽——優秀劇目獎。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結束后將實施評獎,鄭州市的參演劇目完全有可能在國際藝術節上再捧獎項。
可以自豪地說,在以文化為命題的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召開之前,鄭州市委市政府已站在一種文化自覺和文化使命感的高度,以歷史的眼光審視文化現狀與將來,文化發展的思路先行一步:通過挖掘傳統歷史文化資源,打造高水平、高品位的藝術精品,樹立了鄭州都市新形象,增強了文化軟實力,形成與社會發展建設相互推動的良好發展局面,起到了領頭雁的作用。
5
筑夢中原新愿景
新時期、新形勢、新挑戰,對鄭州市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鄭州的文化建設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機遇。
《水月洛神》擔綱第十三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式演出當天,恰是中央第十七屆六中全會順利閉幕之時。這次會議深刻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至此,我國文化建設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迎來一個繁榮發展的黃金期。不久前,國務院下發《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明確把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納入了中原經濟區建設的總體規劃。
嵩山文化、黃河文化、黃帝文化、商都文化、少林文化等在這里孕育、發展并傳承,是鐫刻在鄭州靈魂深處的文化烙印。當歷史的榮耀悄然褪色,鄭州該如何為自己重鑄靈魂?作為經濟發展總量連年來在全國省會城市中位列前十的城市,本該與之匹配的文化影響力如何?作為中華文化核心,中原文化能否再度引領當下的時代風潮?新的期許中,鄭州市的文化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又將如何相適應,相協調?
一系列的命題在等待答案。
帶隊兩部精品劇目出征上海、重慶,市領導丁世顯作出了回答:新形勢下,文化被定位在精神支柱和軟實力的戰略高度,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緊密相連、和諧發展。鄭州的發展不僅要孜孜追求經濟高效、快速發展,不斷提高硬實力,還要按科學發展的要求,持之以恒地打造一批叫得響、應者眾的文藝精品,加快提升鄭州的軟實力,使鄭州在中原崛起、河南振興中全面發揮挑大梁、走前頭的龍頭作用。《風中少林》《水月洛神》《斗笠縣令》只是個好的開端,在實施精品戰略、發展文化建設上,鄭州市有著深思熟慮的考慮,應把握當下難得歷史機遇,凝聚各方智慧力量,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的戰略部署,在新的起點上開創文化改革發展新局面。
軒轅故里的輝煌、商都古城的厚重、少林功夫的雄渾、洛神傳說的浪漫,這些是鄭州人、河南人乃至中國人久遠的文化之夢。鄭州,這座從中國歷史文明源頭走來的現代都市,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擁有無可比擬又不可復制的優勢,正在欣喜地打開塵封的歷史文化寶庫,用文化之光來點亮華夏文明的遼闊天空,逐步釋放她的輻射力、生命力、影響力,為古都鄭州、為中原、為中華民族圓文化復興之夢。(原標題:大時代呼喚大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