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的傳說:政聲人去后 民意閑談中
2013/6/21 9:04:3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洛陽是十三朝古都。在我國5000年的歷史長河里,大約有1/3的時間,洛陽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中國社會興衰治亂、政治風云變幻的主要策源地。
歷史上,曾有近百位帝王在洛陽執政。他們文治武功、縱橫捭闔,在河洛大地上演繹出了一幕幕人間的悲喜劇。但隨著時間長河的大浪淘沙,能夠留在百姓記憶里、被百姓傳頌的古代帝王少之又少,漢光武帝劉秀就是這為數不多的帝王之一。
2007年,民間文學“劉秀的傳說”被列入洛陽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劉秀其人
位于孟津縣白鶴鎮黃河岸邊的漢光武帝陵據說是埋葬劉秀的地方,附近百姓稱其為劉秀墳。如今,這里墓冢高聳、古柏森森,已經成為一處旅游勝地。
近日在這里,我們見到了兩位老者,分別叫李根柱和李凱斌。他們均是孟津人,長期從事地域文化研究并卓有建樹,是孟津頗有名氣的人文學者。
說起劉秀,兩人似乎有說不完的話題。
據兩人介紹,劉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人,是東漢的開國皇帝。他生于西漢末年(公元前6年),時值王莽篡漢,天下紛爭。劉秀于公元22年在南陽起兵反莽,公元25年在河北藁邑(今柏鄉縣)稱帝,同年9月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據史書記載,劉秀做皇帝期間,每日清晨即起處理朝政,直至日暮,入夜還秉燭誦讀,直到深夜,因此留下了“樂此不疲”的典故。
劉秀共在位33年。其間,他平定匪亂,使自王莽以來紛爭戰亂長達20余年的中國大地再次歸于一統;他偃武修文、勵精圖治,注意民生、與民休息,簡化機構、裁減冗員,使飽經戰亂摧殘的社會生產很快得到了較大的恢復與發展,百姓也得以安居樂業,史稱“光武中興”;他在位期間還大興儒學、推崇氣節,使后漢一朝成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
公元57年,劉秀病死于洛陽南宮前殿,終年63歲。劉秀死后葬于孟津北黃河南岸的原陵,即漢光武帝陵。
除漢光武帝陵之外,孟津還有不少地名、遺跡,如赤眉冢、蜂王村(原名封王村)、寶泉觀、紫嚴寺、姚期冢、四冢寨等,或多或少都與劉秀有關。
2 傳說頗多
早在20世紀80年代,作為孟津縣文化局創作組的一員,李凱斌就曾騎著自行車,以漢光武帝陵所在的鐵謝村為中心,在附近地區挨村走訪,搜集有關劉秀的傳說,歷時數月之久。他至今清晰地記得,在他走訪的這些村子中,都有不少關于劉秀的傳說。
后來,在縣領導的支持下,他根據搜集的內容,還整理了一本名為《劉秀的傳說》的小冊子。之后,他不斷搜集,使有關劉秀傳說的內容日益豐富。如今,孟津縣有關人員搜集的關于劉秀的傳說、故事已達60多篇。
李凱斌說,孟津縣流傳的劉秀的傳說分為神話、傳說和故事三大類,其中神話主要有:烏鴉自作孽、雄雞叫三遍、天狗吃月亮、枉獻分土劍、原陵現生盆、怒斥湯恩伯、神鳥與劉秀、龍馬救劉秀、誤封椿樹王、馬齒莧長壽、螻蛄討封賞、天牛助劉秀、雷劈盜賊等。傳說主要有:原陵的傳說、扳倒井傳說、敕建三趕廟、九州獻寶土、情寄苦楝柏、“大樹將軍”守孟津、劉秀封皇后、祭遵當將軍、葛針掛娘娘、麥仁成御膳、饑食糠菜團、天地五更寒、亮旗傳捷報、好馬抬前蹄、貓鼠死對頭、柿樹活百年等。民間故事有陰麗華、焚燒文書等。
李凱斌說,劉秀的傳說主要依托與劉秀一生重要的政治、軍事活動相關聯的人物、事件和客觀存在的歷史資料、文物古跡等演繹而來,在史實的基礎上注入了濃厚的傳奇色彩。
同時,劉秀的傳說產生于河洛大地,深深植根于民間,所包含的故事篇幅較大、涉及面廣、風格樸素、簡練,是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學作品,對孟津、洛陽乃至河南的地方文學、戲曲等創作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3 流傳甚廣
東漢以來,劉秀的傳說被人們一代一代在民間流傳至今,流傳范圍涉及全國部分省份、我省大部分地區,尤其在我市流傳甚廣,幾乎到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程度。其流傳時間之長、流傳范圍之廣十分罕見,形成了一種非常獨特的文化現象。
有人統計,歷史上,中國總共出現過83個王朝829位帝王,為何關于劉秀的傳說如此之多、傳播如此之廣呢?李根柱和李凱斌給出了他們的看法:
首先,劉秀起兵南陽,轉戰河南、河北,定都洛陽,一生絕大多數時間都在以河南為中心的周邊地區活動,自然在河南留下了許多傳說、故事。
其次,劉秀起兵前雖是西漢皇室之后,但傳到劉秀時已經破落了,無奈做了販谷子的小商販。與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一樣,劉秀出身低微,原是布衣,后來才做了皇帝,百姓對其有強烈的認同感。
再次,劉秀為了神化自己,人為地編造了許多神話、傳說,宣揚君權神授,以顯示自己的神圣性和正統性,為他登基稱帝營造輿論。
但最重要的是,劉秀在位33年,關注民生,發展經濟,使百姓過上了比較安定、富裕的生活。“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正是因為劉秀是一位關心百姓疾苦的明君,百姓才會一代又一代樂此不疲地傳頌他的傳說和故事。說白了,就是劉秀在民間的口碑不錯。
李根柱說,劉秀的傳說圍繞劉秀一生的活動和孟津這個地域展開,許多故事有其真實的歷史依據和文物見證,這些故事反映了那個時代普通百姓的精神、信仰、價值取向等。
4 原陵的傳說
在所有關于劉秀的傳說中,“原陵的傳說”是在孟津流傳最廣的一則傳說。孟津漢光武帝陵管理處主任謝云超繪聲繪色地講述了這則傳說:
相傳劉秀有個兒子從不聽話,命他向東他偏往西,叫他打狗他卻攆雞。劉秀生前早就看好了北邙是處風水寶地,臨死前卻正話反說,故意命兒子把自己葬于黃河之中,這樣他兒子才可能把他的陵寢置于邙山之巔。于是病逝前,他囑托兒子說:“父命中缺水,歸天后汝要把父葬于黃河之中,如此才免干渴之苦。”誰知兒子卻一反常態,哭著發誓道:“不孝兒從未聆聽過父王之訓,如今痛改前非,葬事定遵父囑。”劉秀一聽,叫苦不迭,無奈君無戲言,于是長嘆一聲便駕崩了。
后來,劉秀的兒子公布遺詔,并征集天下能工巧匠,打造龍舟靈樞。入殮后,便把靈樞拋入滾滾黃河之中。說來也怪,此時河水突然咆哮著向北流去。靈柩落處瞬間成為一片平地,并有個土丘拔地而起。這就是如今的原陵,即漢光武帝陵。據說原陵雖然置于黃河灘上,但黃河泛濫卻從未侵害過它。
關于劉秀原陵的真實位置,歷史上眾說紛紜。有人認為現在的漢光武帝陵就是埋葬劉秀的原陵;也有人認為,現在位于孟津縣送莊鎮三十里鋪村西南、俗稱“大漢冢”的陵墓才是真正的原陵。
不管真相如何,如今的漢光武帝陵確實是一個神奇的地方。謝云超說,陵園有四絕,堪稱奇觀:一是選陵特殊;二是一園千柏,陵內尚存隋唐植柏1400余株,因為年代久遠形成了“苦戀(楝)柏”、“鳥鳴柏”、“漢皇仰臥”等景觀;三是柏體散發杏香,俗稱“杏柏”;四是陽春三月,清明前后,古柏枝隙間會突然紫煙彌漫,籠罩陵園,置身園中,似游仙界,人稱“漢陵曉煙”。這一奇觀如何形成,至今無解。(原標題:劉秀的傳說:政聲人去后 民意閑談中)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洛陽晚報 2011-10-14 作者:張亞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