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印樂在陪同外國友人參觀白馬寺
兩位僧人走在白馬寺門前的商業區
核心提示
本月,一座新的印度風格佛殿將開始興建,在此基礎上,白馬寺重金買下周邊500畝土地,規劃建設佛學院、國際佛殿薈萃苑,重建白馬戒壇,欲恢復“中國佛教第一寺”的光環。
白馬寺是一座寺院,但更是一個旅游景點。盡管白馬寺本身拒絕了商業包裝,但打著白馬寺旗號的商品越來越多。面對追問,白馬寺住持釋印樂說,這些商品和白馬寺毫無關系,白馬寺并不打算注冊商標,并拒絕商談利用白馬寺商標的生意。這一切是為何?
釋印樂一再強調,白馬寺有自己的歷史淵源和特殊背景,對其他寺院的做法他們無意模仿。但面對寺院復興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被譽為“釋源”、“祖庭”的白馬寺在保持佛教特色的前提下如何求發展?
印度風格佛殿開建
“這個月中旬,印度風格佛殿就要動工修建,目前正在做最后的圖紙換算。”6月1日,白馬寺方丈釋印樂對記者說。
白馬寺是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后的第一座官辦佛寺,在中印佛教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93年和2003年,兩任印度總理拉奧、瓦杰帕伊來中國訪問時先后參觀白馬寺,后決定在該寺修建一座印度風格佛殿。
2005年4月,溫家寶總理訪問印度,兩國政府簽訂協議,白馬寺負責提供建設印度風格佛殿的土地,并負責佛殿的建設;印方負責提供建筑方案和5000萬盧比(約合1000萬元人民幣)的建設資金,同時提供佛像及佛殿內所需的佛教用品。
“4月26日佛殿奠基儀式后,我們和印方又仔細修改了多次才確定最后的方案。”釋印樂法師說。
最終確定的設計反映出印度原始佛教的思想:佛殿主體建筑為圓形佛塔。佛塔上部為半球狀,下部為二層結構,高21米,直徑24米。佛塔中央供奉有佛祖得道時的銅質雕像,頂部安裝有玻璃天窗,陽光從天窗透射下去,照射在佛像周圍。佛塔底部設計有水系。鳥瞰佛塔及水系,猶如盛開的蓮花。
“在修建印度風格佛殿的基礎上,白馬寺還在周邊新征地500畝,規劃建設國際佛殿薈萃苑、佛學院、法堂、佛塔等。”洛陽市宗教局局長李留章說。
“這次擴建,是新中國成立后,白馬寺第一次大規模的擴建。”白馬寺方丈釋印樂告訴記者,建成以后,白馬寺將成為國際上重要的佛教研究中心,佛事中心、旅游中心、既而建成國際一流名寺。
恢復中國佛教第一寺
白馬寺北依邙山,南望洛水,在蒼松古柏掩映之下,自有一派佛門凈土特有的清幽氣象。此番大規模擴建,對一向低調的白馬寺而言,多少有些讓人驚奇。
佛家講究清凈修為,白馬寺為何要大興土木呢?
“擴建是為了恢復中國佛教第一寺的盛景”,釋印樂談到白馬寺的未來充滿信心,歷史上的白馬寺曾有過輝煌時期,被佛教界公認為“中國第一古剎”,是中國佛教文化的發祥地。
白馬寺鼎盛時曾占地3000多畝,由于歷史變遷,面積大幅縮小。如今的白馬寺山門緊臨國道,幽靜的寺院和現代化的車水馬龍只有一墻之隔。
按照規劃,在印度風格佛殿的基礎上,白馬寺西邊要建國際佛殿薈萃苑,將一些佛教國家有代表性的殿宇集于一區,突出佛教國際性。
釋印樂法師介紹說:“除了已建成的泰式風格佛殿和即將動工興建的印度風格佛殿,還計劃修建斯里蘭卡、尼泊爾、日本等國家風格的佛殿,目前在和對方佛教團體商談之中。”
上世紀90年代,白馬寺曾有過外籍人士建佛殿的先例,泰國常媛女士出資在白馬寺建設一座泰式佛殿,開外籍人士在白馬寺建設佛殿之先河,該佛殿也成為中泰人民友誼的象征。
在白馬寺已經制訂的方案中,寺院東側要建佛教研究院以及佛教研究中心,培養佛教人才、開展佛學研究。“這將是白馬寺突出佛教特色的一個重點”釋印樂法師說。
如今的白馬寺北邊,是一個占地300多畝的奶牛養殖場,白馬寺也有意要“收入囊中”。
釋印樂法師表示,白馬寺要在這300畝地上重建鼎盛時期的一些建筑。
“第一個漢人在這里出家,白馬寺要在這里重建白馬戒壇。”釋印樂法師說,白馬寺在中國佛教史上有10個第一:第一座古塔齊云塔、第一個譯經地清涼臺、第一部漢佛經《四十二章經》等。
“這10個第一是白馬寺復興的歷史見證和資本。”釋印樂法師說。
此外,由于白馬寺對外交流活動的增多,為滿足佛事活動,這里還要修建萬佛殿。最北邊還計劃建凌霄塔、法堂、三身塔以及居士林等。
在外人看來,白馬寺大規模擴建可能是為了更好地吸引游客,釋印樂法師也不否認,但他強調白馬寺無論如何發展,寺院特色永遠是第一位,即便擴建了,白馬寺也不會大打“經濟牌”,把負擔轉嫁到游客身上。
事實上,對地方而言,白馬寺不僅是宗教中心,還是重要的旅游景區,是一張可以用來向外推介的名片。白馬寺現存主體是一處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首批4A級景區。據記者了解,洛陽市也希望把白馬寺建成和龍門石窟一樣的洛陽形象名片。
佛不避市?
白馬寺一直享有“鐘聲常鳴,法香遠溢”的美譽,似乎與世俗離得很遠。
從初創到今天,白馬寺走過了近2000年歷程。東漢末年的戰亂中,白馬寺第一次遭到了破壞。其后,白馬寺也和世間萬物一樣,經歷了坎坷和風雨。
從1999年開始,隨著游客增多,白馬寺先后投資3000多萬元,征地170畝,對周邊臟、亂、差環境進行治理整頓,還規劃了商業區。如今的白馬寺有僧眾150名(比丘120名,比丘尼30名)。但若和少林寺相比,規模和知名度顯然要遜色不少。
同屬佛門圣地的少林寺把武術表演推廣到了全世界,大相國寺也有自己的特色素食業。白馬寺的收入單一,只有門票和少量的社會捐資,合計一年有1700萬元左右。
“這些錢養活寺院的僧人足夠了,但白馬寺需要發展,要恢復中國佛教第一寺的盛景。”釋印樂法師說。
因此資金對白馬寺來說,還是個繞不過的檻。
據了解,僅買下計劃中的土地,就需要大約1億元人民幣。按照白馬寺的規劃,將來寺院東側建設佛學院、如意寮等的費用也在1億元左右。北區規劃建設的白馬戒壇、萬佛殿、法堂、三身塔等總費用也要5000萬元左右。
這對于一個年收入只有1700萬元的寺院來說,可能有點杯水車薪。
目前,白馬寺僅支付東側河南榮康醫院舊址176畝的土地費用,計劃向北征地326畝的費用還在協商中。
“寺院東邊、北邊的建設資金若靠白馬寺自身解決,需要5年,如若有捐助,可能3年內完成”,白馬寺的一份匯報材料中說。
如此缺錢的白馬寺會不會把目光轉向商業,從而踏上一條寺院經濟之路?
“白馬寺到現在還沒有申請一個商標,也沒有申請的打算。”釋印樂法師說,白馬寺需要發展,但不管發展到何時,佛教都要保持傳統特色。
佛家經典里有各種傳統的文化、醫藥、飲食資源,如果合理開發利用,當屬利人利己之事。今年初,曾有洛陽商人來找釋印樂,商談能否利用白馬寺商標生產“白馬寺素餅”,“我既沒有答應,也沒有反對,如何避免市場化行為,遠離商業誘惑,我一直在思考。”釋印樂法師說。
“白馬寺不是我的白馬寺,他是洛陽乃至全中國人的白馬寺,你合理利用我不反對,但若對白馬寺的形象構成負面影響,我就要干預。”釋印樂法師對這個棘手之事的回應充滿了佛家智慧。
白馬寺已非當年白馬寺
實際上,如今的白馬寺,早已不是漢明帝時的白馬寺,而今天的中國佛教也和攝摩騰、竺法蘭兩位印度僧人帶來的印度佛教有所不同。印度佛教經典和中國文化融合后,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白馬寺身在其中也難以免“俗”。
整個采訪的過程,釋印樂不時被手機鈴聲和來訪的客人打斷,他抱歉地說,現在以各種理由找他的人太多。
與此相對應的是,白馬寺制定了嚴格的寺規,每周一、三、五晚上集體學習。僧人不經批準不能擅自離開院落。
站在白馬寺的山門前可以看到,“白馬寺”三個字熠熠生輝,而4A旅游景區的牌子就緊挨著旁邊,沿路叫賣的小販更是追著游客推銷紀念品。
如此迥然不同的情景交織在一起,到底哪個更符合真實的白馬寺呢?
白馬寺有這樣一個故事:到白馬寺游覽,不可不到齊云塔。齊云塔有800多年的歷史,它的神奇在于遠看近看、東南西北各個方向看都不一樣。遠看,中間大,上下小;近看,從下往上縮小。從南看,塔往北倒;從北看,塔往南倒;從東看,塔往西倒;從西看,塔往東倒。
齊云塔詮釋的是佛教的一個道理:你所看到的未必都是真的。
徘徊在佛教傳統與市場誘惑之間的白馬寺,也許只有走近它,才能看到最真實的一面。(原標題:白馬寺擴建猜想:佛不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