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制造酒的國家
2013/6/21 17:10:4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酒最早制造于中國已是不爭的實事,但儀狄和杜康誰是第一個制造了酒呢?這是個沒有定論的問題。從先秦的編年史《春秋》、漢代司馬遷的《史記》里都可以找到關于酒的記載。可是你卻找不到關于酒是怎么發明的這樣的記載。民間傳說認為“始作酒醪”者為儀狄。儀狄是禹時的人物,有人考證,儀狄是個女子。儀,古代文字是與“娥”相同,如果把“儀狄”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狄姑娘”或“狄女士”。東漢文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作過一篇《酒賦》,開頭兩句就說:“帝女儀狄,旨酒是獻”。“旨”是甘美的意思。這篇《酒賦》,點明了儀狄是個女人。
在民間“杜康造酒”之所以比“儀狄造酒”流傳得更為廣泛、深遠。得益于一些文人的詩文,特別是曹操的《短歌行》,“慨當以慷,幽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在這里,杜康已經不是作為名人出現了。曹操把“杜康”這個人們傳說中公認的釀酒祖師,用作“酒”的代名詞了。
杜康造酒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在很久以前,洛陽城高山下有一個村莊,村里有口枯井,人們都把它稱作“獨坑”。枯井邊上有間破草房,住著杜康和他和老母親。杜康出生時,他家境很窮,母子二人相依為命,為了照顧母親生活,十幾歲就替人放羊。一年夏天,烈日暴曬,渴得他把竹筒里的水都喝光了,干吃饃無法下咽,他就順手把沒有吃完的干饃饃放進竹筒,掛在樹叉上。突然天上滾過一陣響雷,瓢潑大雨傾天而降。杜康急急忙忙趕羊下山,卻遺忘了掛在樹叉上的竹筒。大雨整整下了七天七夜,第八天終于放晴了。杜康又趕著羊上山,一眼就看見竹筒還在那棵樹上掛著。待他把竹筒拿下來,奇跡出現了,竹筒里冒出一股撲鼻的香氣,再嘗竹筒里的水,和以前可不一樣了,有竹子的清香,有桃李的甘美,還有點酸,有點辣,十分好喝。雨水怎么會這么好喝?他琢磨著,可能與竹筒里他放進的那塊吃剩的干饃饃有關。杜康小心翼翼地捧著竹筒趕羊下山,回到家他先給老母親嘗,又給左鄰右舍的鄉親們嘗,喝過的人都贊不絕口,都稱它是“天水”,是“神水”。杜康說:這水是天雨而得,今年是酉雞之年,酉年的水組成一個“酒”字,取“久”之音,就這樣誕生了“酒”。
事實上杜姓是周朝以后才有的,杜康出生時,世上早已有酒了。又有史書記載,說杜康是周秦間或漢朝時候的酒泉太守,是當時一個手藝高超的釀酒世家。無論說“儀狄造酒”還是“杜康造酒”都不準確。酒是古代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事實證明,最初的酒不是誰有意識制造的,它是糧食和果品自然發酵形成的,是無意中被人類發現的。由此可見,中國是谷物酒的故鄉,當然這還要經歷一個壓榨過濾分離的過程,才發展到今天的酒。
西方國家也有很多關于酒的故事。在西方世界,酒的歷史也非常久遠。在《圣經》里有酒的記載,在希臘神話里也有很多關于酒的故事。他們最先創造和飲用的是葡萄酒,也能醉人。現在一些達官富貴很愛喝的幾種“洋酒”是在18世紀前后誕生的。
在洋酒中,威士忌、白蘭地等都是名氣較大的。“威士忌”原產于蘇格蘭,是一種以大麥、黑麥和玉米為主要原料的蒸餾酒。酒度為40-42度,呈琥珀色,味微辣而醇香,喝這種酒一般加冰和蘇打水同飲,也可以與少量的檸檬汽水、可樂等混合飲用,有股特殊風味,深受飲酒者歡迎。威士忌為英國賺取了大量的外匯,也從中國賺取了大量人民幣。
“白蘭地”則是法國的特產。最初的白蘭地并非琥珀色,而是無色的、清亮的。后來人們發現,那些用橡木桶儲藏的酒,酒質又香又醇,味道好,色澤呈琥珀色,晶瑩透人。法國后來便把生產的白蘭地用橡木桶儲藏一定的時間,特別受人垂青。盛酒的橡木桶制法很有講究,不能用鐵打,也不能用粘合劑,只是木條與木條之間緊密貼緊,外層再用幾個金屬箍護緊就行了。
“雞尾酒”有兩層意思。一是午餐、晚餐前的小喝,這是從古羅馬時代雅典的紳士們開始的;二是將各種酒混合后,裝在一個杯子里喝。關于“雞尾酒”名字的來歷,據說是在紐約州埃爾姆斯福特舉行的一次大型酒會上得名的。那里經常有斗雞比賽,酒店的服務員用參加斗雞比賽的雞尾把酒吧間裝飾一新,然后在每個酒杯里頭插上一根雞尾羽毛,入席的人點酒時看著花花綠綠的雞尾毛說:“我要那一杯!”“雞尾酒”因此得名。
飲酒干杯的習俗,在中國源遠流長,在西方國家也很悠久。東漢王符《潛夫論》有“引滿傳空”的說法,也就是干杯亮底給同座檢查的意思。古人飲酒有一種禮數,就是今天人們經常掛在嘴上的“先干為敬”,不干就是失禮,要受罰。明朝人記述蘇州一帶宴席上的規矩:“杯中酒,有一滴,則罰一杯”。一般地說,真能喝酒的人對酒是十分珍惜的。終席時沒有不干杯的。從糧食造酒“粒粒皆辛苦”的角度,也往往不想讓杯中有剩余酒。綿延至今就有了,“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酒是糧食做,不喝是罪過”……愛爾蘭人飲酒,人們相互碰杯,如同教堂敲鐘,是為了驅魔。古希臘人在喝酒時,覺得人的五官大都可以分享到喝酒的樂趣,鼻子可以聞到酒的香氣,眼晴可以看到酒美麗的色澤,舌頭可以嘗到酒的香甜,只有耳朵被排除在這享受之外。怎么辦?希臘人想出一個辦法“喝酒前互相碰一個杯子,杯子發出清脆的響聲傳到耳朵里,這耳朵就不會身居局外了。古羅馬人崇尚武功,常常舉行角力競賽。賽前選手們往往要飲酒助興。為了防止對方向自己的酒杯里加入毒藥,他們在飲酒間,要把酒倒入對方杯里一些,然后碰一下干杯。可見干杯的習俗是世界性的,但各國各地區對“干杯”所表示的意思各有不同。
喝酒人員的職稱評定。有人這么研究過喝酒的人,并給予評定職稱:白酒能喝一斤半以上,并且經常能寫出較高水平的酒文化“論文”稱為“酒仙”;能喝一斤到一斤半白酒,對酒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稱為“酒圣”;白酒能喝半斤到一斤,正在學習酒文化基本知識的叫“酒徒”;沒有多大酒量,有酒就喝,一喝就醉叫“酒鬼”;逢酒就喝,沒酒要著喝、找著喝,一喝就多叫“酒賴子”。(原標題:世界上最早制造酒的國家)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青年網 2012-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