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歷史傳說 >> 瀏覽相關信息

“緱山仙蹤——‘吾愛王子晉’”系列之五 “無字碑”字在“升仙碑”上

2013/6/24 9:27:41 點擊數: 【字體:


“緱山仙蹤——‘吾愛王子晉’”系列之五 “無字碑”字在“升仙碑”上

  立于緱山之巔的“升仙太子之碑”    

    武則天與她的夫君唐高宗李治合葬在陜西乾陵。

  乾陵甬道兩側,有兩通渾雄巍峨的巨碑對稱相峙:甬道之西,“述圣碑”歌頌李治功績,武則天撰,唐中宗書;甬道之東,“無字碑”無言而記一代女皇武則天。

  碑已立起,為什么偏偏空無一字?

  在今天這個什么都可以拿來炒作的時代,“無字碑”已經被炒作成了“千古之謎”。

  既然我們已經制造了一個“千古之謎”,那么大學者小專家乃至頑夫愚婦,就得前仆后繼地站將出來,破解這個“千古之謎”,攻克這個千年難題。

  歸納起來,“謎底”約略分為四大類:

  一、武則天以為自己德大功高,語言文字不能頌記,小小墓碑難以承載自己的不世之功。

  二、武則天自知罪孽滔天,無功可記,無德可載,與其貽笑后世,不如一字不鐫。乃至某些頂級隋唐史亦云:“即使撇去私德不論,總觀其在位廿一年實際,無絲毫政績可記”。

  三、武則天知道朝野對自己的一生會有各種各樣的評價,碑文寫好寫壞,都是難事,因此立下“無字碑”,交由后人評說。

  四、武則天生前沒有考慮自己的碑文問題,立“無字碑”,乃是他的兒子、唐中宗李顯的一種主張。李顯雖是武則天親生兒子,卻長期生活在母親的淫威下:當初登基,不到一年就被武則天廢黜,貶逐出京;再任皇帝,李顯既不能公開仇視母親,又不愿為母親歌功頌德,是故立了無字之碑。

  除此之外,還有人以為:“無字碑”就是“功德碑”;武則天立下此碑,就是要這么酷地為自己樹碑立傳、歌功頌德。

  幾乎都在主觀臆斷。

  武則天是位善于立碑、善于自我表達的主兒,從她在嵩山地區留下大量碑刻,可窺一斑。更何況,武則天駕崩后,碑如何去立,字刻與不刻、刻什么字,都與她本人無關——不要忘記,她是一位被趕下臺的皇帝;按照古制,神功圣德之碑,亦為嗣君所為。

  因此,一、二、三之說基本可視為三類“忽悠”。

  武則天駕崩后,中宗命令國子監司業崔融撰寫《則天大圣皇后哀冊文》——也就是中宗在追悼會上要親自宣讀的悼詞。崔融以神來之筆撰寫《則天大圣皇后哀冊文》,頌其“英才遠略,鴻業大勛,雷霆其武,日月其文”;寫到她的駕崩,則云:“出國門兮林邱,覽舊跡兮新憂。具物森兮如在,良辰闋兮莫留。當赫曦之盛夏,宛蕭瑟之窮秋。山隱隱兮崩裂,水洄洄兮逆流。嗚呼哀哉!”

  崔融為報武的知遇之恩,撰寫此文,殫精竭慮。加之哀傷過度,絕筆而死,為女皇一生留下“千古絕唱”。

  從中宗選擇撰寫悼詞之人與撰寫而成的悼詞內容來看,第四種解讀,即中宗不想為母親歌功頌德,故而立下“無字碑”,亦無道理可言。

  功德之碑,是蓋棺論定——左右蓋棺論定的,當是當時的政治形勢。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張柬之等趁武則天年老病危,發動政變,擁立中宗復位;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武則天歿于洛陽上陽宮仙居殿,享年82歲,“遺制:纎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神龍二年(706年)正月二十一,中宗護母親靈駕還京(還都長安);五月十八,《則天大圣皇后哀冊文》與則天遺體安奉乾陵……

  在那多事之秋,有關武則天“功德碑”(立在乾陵之前昭示當下千秋,自不像哀冊文埋于陵墓那樣瞬間了斷)的問題,當然是最為敏感的天大問題,是中宗一朝的最大政治。

  “無字碑”不是什么“千古之謎”,只是當時政治的必然產物,是“倒武”與“護武”雙方政治力量角逐下的蛋。

  盡管決策者是中宗,但中宗未必不想為母親武則天勒立功德之碑。

  于是,中宗與他的弟弟相王李旦,把目光落在“升仙太子之碑”。

  “升仙太子之碑”上,寫著中宗與他的弟弟相王李旦,本想刻在乾陵“無字碑”上文字……

  一種置換:“升仙碑”與“無字碑”

  神龍二年(706年)五月十八,《則天大圣皇后哀冊文》與則天一起安奉乾陵。

  神龍二年八月二十七,中宗之弟、相王李旦(即中宗之后的睿宗皇帝)在“升仙太子之碑”碑陰上“刊碑刻石”——

  大唐神龍二年歲次景午水捌月

  壬寅金朔二十七戊戌木開府

  儀同三司左千牛大將軍上柱國

  安國相王旦奉制刊碑刻石為記

  “記”的后面,還刻有21行12位相王府從官銜、名,他們都是參次緱山“刊碑刻石”行動的大唐高官。

  中宗李顯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復位,同年十一月二十六武則天歿于洛陽上陽宮仙居殿;神龍二年(706年)正月二十一,中宗護則天靈駕還京;五月十八,《則天大圣皇后哀冊文》與則天一同安奉乾陵;八月二十七,中宗命令相王李旦“刊碑刻石”,在緱山“升仙太子之碑”碑陰“背書”。

  相王李旦率領一隊官員,當此政治動蕩、其母剛剛下葬之際,浩浩蕩蕩開到緱山,難道只是為了把他們的名字刻在碑陰,“背書”一下?

  顯然不至于如此單純簡單。

  “刊碑刻石”之“刊”,字選得就相當“復雜”,饒有味道。

  “刊”有“刊削”、“刊定”的雙重詮釋。

  先說“刊削”“升仙太子之碑”。

  既然“刊削”,那么“刊碑刻石”,當為鑿去碑上原來存在、當時不需要的文字,刻上新的題記。

  鑿去的內容是什么呢?李顯、李旦這對難兄難弟,為什么非要鑿去這些內容呢?

  專家研究碑陰鑿痕以為:在圣歷二年(699年)著名書法家鐘紹京所題十位“諸王芳名”中,當有該年正月被武則天封為相王的“武旦”,乃至“武顯”等。

  “武旦”,就是李旦;“武顯”,就是李顯——他們相繼被武則天賜姓為“武”。

  神龍元年正月,武則天傳位中宗,李唐復辟,曾經被賜姓“武”的李唐子孫,恢復李姓。

  母親已經下葬,此時“刊碑刻石”,鑿去冠于中宗、相王兄弟頭上的“武”字,當為正常——題記開頭,就曰:“大唐神龍二年……”

  再說“刊定”“升仙太子之碑”。

  既然“刊定”,那么“刊碑刻石”,刻上新的題記之后,留下來的,自是中宗李顯、相王李旦所認同、所需要的了。

  留下的內容是什么呢?李顯、李旦這對難兄難弟,為什么非要留下這些內容呢?

  武則天撰寫、書丹,刻在碑陽的“升仙太子之碑”碑文,全部留下,甚至包括上款,即“大周天冊金輪圣神皇帝御制御書”等。

  盡管武則天遺言“纎廟(李唐皇室祖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但“刊碑刻石”卻不鑿“大周”、“皇帝”等。由此觀之,這至少表明,李顯、李旦兄弟對母親“改朝換代”,表現出一種認同乃至尊重。

  不唯“升仙太子之碑”,就是武則天為嵩山封禪登封告成而立于嵩山之巔的《升中述志碑》等,在大唐一代也得以保護與尊重。只是到了北宋末年,《升中述志碑》才被宋代形成的某些反武力量生生毀掉。

  乾陵立下“無字碑”,恐怕不是李顯、李旦兄弟之所愿——只是在當時各種政治力量角逐下,他們立足未穩,政治力量單薄,只得“認了”而已。

  既然“無字碑”上的格子已經畫好,字數已經確定,那么碑文定然已經寫好,只是沒能刻上石頭。

  李顯、李旦兄弟為這事,一定很郁悶。

  “既然在乾陵前不能為母親立功德之碑,那么只好迂回一下,在‘升仙太子之碑’碑陰‘刊碑刻石’,以此認同該碑,并以母親自頌之言頌揚母親一生功德。”偃師市商城博物館前館長王竹林先生說,“因此,中宗李顯想在乾陵‘無字碑’刻的文字,大概可于‘升仙太子之碑’上尋覓。”

  “升仙太子之碑”是武則天一生最后留下的一通最為重要的碑刻。在該碑之上,武則天“自我頌揚”之“字”,約略可補她的乾陵功德之碑“無字碑”之“字”。

  “自我頌揚”之“字”譯為白話文,大致是:

  我大周之所以改朝換代,完全是秉承上天之命。建國以來,制度維新,乾坤重整,一切都走上了正確的軌道。建國之前,祥瑞迭出,一如周王朝興起前的“鳳鳴岐山”,有“洛出圖書”祥瑞。現在,大周疆域遼闊,人口百億,教化澤被極遠;大周政令,為天下遵奉,聲威達乎海外。宇宙茫茫,佛經上所說的“沙界”是大周的邊陲,而“鐵圍山”則是大周的國界。大周開國時,我在明堂舉行隆重典禮,在武氏宗廟進行莊重祭祀。與此同時,我向全國上下公布了我治理國家的宏偉規劃。建國以來,各種祥瑞紛至沓來:神都洛陽之西,踴出一座慶山,直插天穹;神都洛陽之東,涌出清泉武井,東流入海。朝堂生出根異枝合的連理草木,田里長出一莖兩叉的九穗嘉禾,靈芝開出一如車輪的神奇傘蓋,皇宮降生能計日期的歷草,京郊出現征兆天平的山車與昭示吉祥的澤馬。全國上報征兆祥瑞的表章圖冊,洋溢于京城內外。連年以來,政治清明,國泰民安,從中原腹地到四方邊陲,狼煙與烽火止息。西方出現比翼鳥,東海出現比目魚,這是天帝相告人間天下太平的征符。凡此種種,屢屢提醒我們:必須以 地的黍米與江淮的茅草上告天帝,報答他的厚愛。王公卿士,群臣百官,皆誠心上書,請求在嵩山舉行封禪大典。他們敬誠懇請:嚴格按照古代儀制,禱告天帝與祖先,報告自己完成了他們的旨意,天下已經太平。并在典禮完成后,將泥金玉策的奏表埋在封禪的地方,以告天帝。千年難有一次的盛世封禪,今日已由我圓滿告成。

  一種對峙:天文臺與“升仙碑”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在今日緱山之巔,最顯眼最巍峨的建構,與神仙王子晉無關,而是破除神仙、倡揚科學的建筑——緱山天文臺。

  30年前,當科學的春天席卷中華大地之際,美籍華人、物理學家胡天育博士決定捐助他的故鄉,在緱山之巔興建天文臺,在緱山之陽興建青少年科學宮。

  于是,緱山之巔、“升仙太子之碑”北臨,真的崛起一座緱山天文臺;緱山之陽,真的建起一所青少年科學宮。

  于是,天文臺與“升仙碑”對峙在緱山之巔。

  “那時候,只要人家一開(儀器),別說星星,就是人造衛星,都能看清!”與青少年科學宮毗鄰而居、今年73歲的楊保柱先生說,“當時紅火過一陣子。1995年后日漸荒廢,如今只剩下一位看門人。”

  記者試圖找看門人聊聊,沒能找到。

  而今緱山天文臺門窗破碎,已經荒廢,空留磚木;緱山青少年科學宮大門緊閉,草深樹茂,不見人蹤。

  胡天育早年在緱山小學求學,是緱山附近寨子溝人。“他那個時候,山上山下,100多間道觀房舍,都成了緱山小學的學堂。”楊先生說,“跑(日本)鬼子的時候,皮部(皮定鈞將軍所率部隊)在緱山、嵩山一帶打仗。皮部行蹤,總被發現并遭到襲擊。日偽軍住在緱山上,皮部的行蹤,看得一清二楚。于是,一天夜里,皮將軍派人把緱山上下的房子全燒了。”

  100多間道觀毀于戰火,只剩下100多通古碑。

  “上世紀60年代,100多通古碑又被燒成石灰,如今只剩下4通古碑,山上3通,山下1通,其中包括‘升仙太子之碑’。”緱山所在的府南村村委會主任武宗普先生說,“‘升仙碑’之所以能夠留下,在于之前壘了個碑樓,不好拉倒。但駝碑神獸的鼻子,還是被‘紅衛兵’砸掉了;碑的右上方,也被砸掉一長綹。”

  “如果不是馬達書記1956年(時任偃師縣委書記)撥錢搞了個磚砌碑樓,估計‘升仙碑’現在也沒了。”王竹林先生說,“馬書記在偃師還干過另外一件好事,就是給杜甫墓也砌了個八角磚垛。”

  在王先生看來,如果沒有碑樓,就是“升仙碑”能僥幸留下,現在還是一通“廢碑”:“北宋皇陵上最高大、最宏偉的‘會圣碑(在偃師市山化鄉寺溝村鳳凰山上,通高9.2米,為河南第一巨碑)’,字基本沒了。一曬一沖(雨),冷熱相激,就給沖沒了。宋碑如此,何況唐碑?多虧有這么個碑樓,給它遮風擋雨。”

  “升仙太子之碑”是記者所能見到的最為完好的唐碑,武則天所書碑陽,刻字清晰如新。薛稷、薛曜、鐘紹京書法宗匠所書碑陰,已漫漶不清。

  碑陽石材極佳,勝過碑陰,也許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也許在于碑陽刻字極深,刻工極好!

  “升仙太子之碑”“敕檢校勒碑使”,也就是質量、技術、藝術總監,是書壇“初唐四家”(歐、虞、褚、薛)之一的薛稷;“奉敕勒御書”,也就是負責管理御書的,是著名書法家鐘紹京等;“勒字”,也就是摹畫上石者,是“麟臺楷書令史臣□伯□”等。此外,采石官員,刻字宗匠等人的名字,也都一同刻在碑陰。

  “升仙太子之碑”,是一個偉大的團隊共同完成的一項偉大工程。

  薛稷不但是“初唐四家”之一,更以畫鶴著稱于世。他被稱為“畫鶴仙手”,備受“詩圣”杜甫推崇。

  又回到鶴,又想起騎鶴神仙王子晉。

  問天問地問古問今,這個世界不是只有科學,還有關乎人的精神的人文與關乎人的心靈歸宿的宗教……

  如果沒有升仙太子王子晉,緱山乃至嵩山會很寂寞;歷史中國乃是當下中國,會失卻不少精氣神。

    以屈原詩句收筆——吾將從王喬而娛戲……以李白詩句收筆——吾愛王子晉……(原標題:“緱山仙蹤——‘吾愛王子晉’”系列之五 “無字碑”字在“升仙碑”上)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網 2008-11-10 作者:于茂世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