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始祖治水有功 后裔書畫多譽
2013/6/24 11:43:2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黃姓是目前中國第七大姓氏,約有3100萬人,占全國人口的2.48%。
在洛陽一帶,黃姓的影響主要在民間。
我到偃師市岳灘鎮王莊村采訪,發現這里有個“黃大王廟”,原以為是什么山大王廟,可進去一看,才知黃大王指的是黃守才。他生于明萬歷年間,死于清康熙初年,是明末清初很有名的治水專家。
原來這“大王”二字是農民對他的神化和尊稱。這個黃守才就是王莊人,這個莊上有500多人姓黃。當年李自成打洛陽時,百姓外逃的很多。黃大王識水道,讓船工數十人,在黃河上不停往北岸渡人。無奈人多船少,眼看李自成大軍越來越近了,南岸還有上萬人沒有過河,情急之下,黃大王折下一捆柳枝,蹚入河中,從南岸到北岸,一路走一路插,讓大家順著柳枝走,果然一路水淺,上萬人都過了河。
由于黃姓善于宣傳族中名人,黃姓名人故事就流傳較廣。著名的《二十四孝圖》中就有“漢黃香扇枕溫衾”故事,說的是東漢黃香,剛剛9歲,母親就死了,這使其更加珍惜親情,盡心服侍父親。夏日天熱,為了讓父親睡得安穩,黃香用扇子將父親的枕頭和席子扇涼;冬天寒冷,黃香又先鉆進被窩,用自己的體溫為父親暖熱被褥。
說起黃姓起源,大約有三支。
第一出自嬴姓。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
傳說伯益的后裔有十四支,即徐氏、郯氏、莒氏、 黃氏、江氏等,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大約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省潢川縣建立黃國。
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于抗爭。公元前648年,楚國找了一個借口,發兵把黃國滅掉了。亡國后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都姓黃。
有讀者問:為什么以國為姓的姓氏,都是在國家被人家滅掉后,才開始正式以國為姓呢?其實道理簡單:這表明了一種反抗,你雖強大,能滅我國,但不能滅我種,我要用姓氏來紀念國家,保留生生不息的根苗。
第二是出自少昊之后。據有關文獻記載:少昊的裔孫叫昧,任水官,生了兩個兒子允格、臺駘。臺駘能繼父職,治理了汾河、洮河,被后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臺駘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后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遺民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黃姓非常能治水,從伯益、臺駘到明清時期的黃大王,一脈相承,功莫大焉。
第三是由其他姓氏改為黃姓的。上古時代及后朝的王、陸、巫、吳、金、范、丁皆有改為黃姓者。另外,回族中的少數蒲姓也有改姓黃的。
黃姓人的遷徙可謂悲壯,他們從公元前648年黃國被楚國滅掉后,就開始逃往各地,其中一小部分逃到河南中部,大批的則被強迫遷到楚國腹地,定居于湖北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地,這些地名皆因黃姓的到來而產生。還有一支遷到江陵一帶,形成秦時著名的江陵黃氏。其中黃國貴族后裔黃歇,在楚考烈王時任楚相,被封為春申君,是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
漢代以后,黃姓流動更大,北遷的至河南固始、南陽等地,南遷的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晉代時大批遷居福建,促成福建最早的黃氏望族——晉安黃氏,后又衍生了莆田黃氏、軍城黃氏、四安黃氏等。
唐末,洛陽人黃子棱隨父入福建,形成一支黃姓。唐末五代時期,固始人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中原黃姓特別是固始黃氏紛紛南下入閩,壯大了福建黃姓。
宋元明600年間,黃姓人口遷徙方向都是向南,遍布江西、福建和兩廣,甚至一些黃姓遷居到越南、柬埔寨、泰國。
黃姓名人較多,《中國名人大辭典》收錄613人:戰國有春申君黃歇;西漢有丞相黃霸,東漢有著名孝子黃香,三國名將黃忠、黃蓋;唐代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宋朝文學家兼書法家黃庭堅;元代紡織家黃道婆、畫家黃公望;明朝著名學者黃道周。明清之際思想家黃宗羲;清代著名畫家黃慎,一代武術宗師黃飛鴻;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黃興,當代人熟悉的大將黃克誠、畫家黃賓虹等。黃姓最明顯的氏族技能是擅長書畫、音樂和治水。 (原標題:黃始祖治水有功 后裔書畫多譽)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洛陽晚報 2010-12-16 作者:孫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