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黃守才的生平事跡,原來了解很少。前不久,我參與偃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工作,到有黃大王遺跡的地方——偃師岳灘鎮的黃大王故里、黃大王廟,府店鎮的黃爺墳和山化鄉的九龍廟去探訪,特別是聽了黃氏后裔的詳細介紹后,才對黃大王有了較為深入地了解,感受到了黃大王民間信仰文化的無窮魅力。
黃大王,原名黃守才。1603年臘月十四日,出生于偃師伊河北岸的王莊村。他自幼失去父母,跟隨當船夫的舅舅長大。天資聰穎、思維敏捷的他能讀經誦文,融會貫通。后到緱山、縣學、嵩陽書院求學,潛心研讀歷代治水方略,特別是鉆研了《禹貢》中的治水之道。40歲后,無所不通,并著有《禹貢注疏大中講義》、《治河方略》等書。當時,許多讀書人都慕名前去,請他講經解義,“屢滿戶外”。
黃守才一生中的主要事跡,是治水濟民。古時,伊河、洛河和黃河中下游,經常泛濫成災,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治水的功績在《通志》、《河南府志》、《大清會典》、《黃運兩河紀略》以及洛陽、偃師的志書上,均有記載。明末清初,有治理河水知識和技能的人不多,黃守才就是當時有名的治水專家。有一次洛水、谷水暴漲,淹了洛陽一帶的田地和村舍,并殃及福王府,福王把他請了去;又有一次,黃河荊龍口決口,淹及開封、陳留等縣市,清帝派人把他請了去。他一去,水患很快就能治理好。因此,人們稱贊他“功并神禹”,稱他為“活河神”。也鑒于此,在他謝世74年之后,清康熙皇帝封他為“靈佑襄濟王”,并祀“金龍四大王”。之后,清帝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等,都給黃守才加了封號,封號多達12個!
民間對黃大王信仰文化的尊崇與傳播,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日俱增。各地的黃大王廟院,在黃守才生死同日的這天,都有無數的官員、百姓到廟里隆重紀念、祭祀;特別是到黃大王故里——王莊的黃大王紀念館來的人群,不僅有偃師和偃師周邊的,還有開封、沁陽、溫縣、三門峽等地的,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在人們狂熱地敬奉黃大王的同時,黃大王的許多歷史事實也都演繹成了傳說、故事;許多傳說、故事又被演繹成了神話。
人民群眾把黃守才當成神來敬,這正是信仰文化的特點。人們敬仰包公,因為包公能鐵面無私、為民除害;人們敬仰關公,因為關公能講忠義、為他人獻身。這些人被神話的原因,就是他們身上有許多高貴品質。黃守才的高貴品質在于:他不僅有治理水患、救濟百姓的高超本領,還有勤學苦讀、孜孜不倦的進取精神;他不僅有著書講學、培養后人的奉獻精神,還有棄官舍財、不逐名利的平民思想;他不僅有善心待人、救窮救困的憐憫思想,還有篤信科學、反對迷信的唯物主義思想等等。這些高貴品質就形成了黃守才的人生價值。而這些人生價值恰恰是古今社會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也就是黃大王民間信仰文化的價值。
黃大王民間信仰文化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留住它、保護它、修復它,使其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發揚光大,這正是我們今天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原標題:黃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