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治水英雄黃守才
2013/6/24 11:46:2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偃師歷史文化悠久,三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的歷史名人,數不清的歷史典故,都在此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前不久,記者到有黃大王遺跡的地方——偃師市的黃大王故里、黃大王廟、黃爺墳和九龍廟進行了訪問,聽了黃氏后裔們的詳細介紹后,對黃大王的事跡有了更多的了解。
黃大王,原名黃守才。明朝萬歷年(公元1603年)臘月十四日出生于偃師伊河北岸的王莊村。他幼年父母雙亡,由舅父撫育長大,隨舅父行船經商,行走于黃河流域,從此便與黃河結下了不結之緣,留下了一連串的足跡。
黃守才天資聰穎,思維敏捷,在舅父的管教下,習練水性,讀經背文,還研讀歷代治水方略。后到緱山、縣學、嵩陽書院求學,潛心功讀了多種書籍,如《皇極經世》、《太極圖說》、《四箴四銘》、《朱子全書》、《擊壤集》等,并熟習周公、孔孟之道,儒家之術,還得程夫子遺書《禹貢》。他鉆研了《禹貢》中的治水之道,并結合自身數十年的治水經驗,運用并發展了《禹貢》的治水之道,創作了《禹貢注疏大中講義》、《洪范九疇九河圖》、《治河方略》等書,后遺失。到40歲后,他無所不通,上曉天文、下知地理。據傳,黃大王廟村曾是黃守才傳經講道的地方,來聽他講學的人絡繹不絕,后來在此建廟祭祀并逐漸形成了村落。
黃守才學識淵博,不驕不躁,不畏官,不為財,一生都在為周遭人解決困難。如崇禎八年,洛水和谷水上漲泛濫,大水入洛城,淹及福王府。福王請來黃守才為他獻策退去了洪水,福王要盛宴款待,封官爵,賜金銀玉帛,都被黃守才予以拒絕。又,崇禎十年,有一商人為母醫病,出外購買參茸,行至開封柳園渡口時,不慎將所帶銀兩失落于急流之中,此人無奈嚎啕大哭,黃守才得知,使人用船篙插入墜銀兩之河中,順篙而下,失金復得,商人感激不盡,抽出銀兩相謝,黃守才不受而去。再,崇禎十四年,河南、山東遭受重大旱災,莊家絕收,赤地千里,民不聊生,餓殍遍地,更為甚者,出現弱肉強食、母子相殘的曠世悲劇,黃守才見此情景,先是散發銀兩,并以自家所有賑濟百姓,繼而指引人們到淺灘捕魚而食,到山中找草石充饑,使許多人得以存活下來。還有,贍養黨母呂夫人的事跡等等,都反映了黃守才高尚的情操,崇高的德行,無論是在那時還是今天,都能感受到黃大王無窮人格魅力的存在。
黃守才一生中的主要事跡,是治水濟民。古時,伊河、洛河流域和黃河中下游經常發生水災,親眼目睹了河水泛濫給鄉鄰群眾帶來的災難,使他下定決心學習治理河道的知識和技能。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掌握了很多科學治水的方法,哪里有水患,只要有人請,他都欣然前往。整個黃河流域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治水的功績,在《通志》、《河南府志》、《大清會典》、《黃運兩河紀略》、《洛陽縣志》、《偃師縣志》等史志書上都有記載。比如:順治二年,開封金龍口黃河大堤決口,朝廷命重臣工部侍郎堵修,結果耗費銀兩數萬,決口不但未堵住,而且越沖越大。后聽說偃師的黃守才在治水上有神奇妙術,就派人去請黃守才,黃守才指派一個叫黨柱的得力助手,跳入激流中,以身卷埽堵住決口,數千民工填土,很快就將河堤修復了,黨柱卻犧牲了。這是書籍上記載的真實事情。然而,民間流傳的是:在這里,老百姓忙著堵口,可是水太猛,堵不住,這時,黃大王在空中顯靈說:“快去找黨將軍!”大家聽了就四處尋找,不時,正遇一個婦女叫自己的孩子黨柱回家吃飯,黨柱正跑回家時,被一群人抱走,他們來到河邊,把孩子扔進河中說:“黨將軍!快顯一下神手!”只見黨柱一伸手,手變得很大恨大,一下子就把缺口堵住了,大家慌忙往決口處填土,很快就將河堤修好了。像這類傳說故事在偃師及其他地方非常之多,廣為流傳,使得黃守才的形象更為神奇,充滿了傳奇色彩。人們用“功并神禹”來贊嘆他,稱他為“活河神”。也鑒于此,在他謝世74年之后,清朝康熙皇帝封他為“靈佑襄濟王”,并祀“金龍四大王”。之后,清帝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等友追加了多個封號,達12個之多!
這只是黃守才后裔敘說的個別部分,其實,黃守才的故事還有很多,民間大都以神話傳說的形式流傳至今,最好的記錄就是現存的黃大王故里、黃大王廟、黃爺墳和九龍廟。
黃大王故里即現在的岳灘鎮王莊村,王莊村以前叫大酉鎮,自黃守才被封為 “王”后,才易名為“襄濟王莊”,簡稱“王莊”。黃大王紀念館1992年修建,其建筑為斗拱架構,飛檐上桃,玻璃黃瓦,雕梁畫棟,氣勢恢宏,威嚴壯觀。殿內正中為黃大王坐像,他的兩側各有四個高大的立像,即所謂他的助手,被稱為八大將軍。黃大王廟,距王莊村三公里處,是黃大王講經傳道的地方,即現在的黃大王廟村。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伊河、洛河流域及黃河中下游沿河一帶,人們為了紀念黃大王,修建的祠廟約有2700多座,其中僅偃師就有18座。黃爺墳位于佛光九龍角,墳頭很大,保護尚好。據傳,墳地是黃大王生前設想選出的,他告訴抬棺的人,抬棺到萬安山上,抬棺的繩在哪里斷,就埋在哪里。結果,繩斷埋棺時發現,只有埋棺的地方地下沒有石頭,最后,葬在了這里。九龍廟建在山化鄉石家莊村南伊洛河北岸,坐北面南,氣勢雄偉,占地3400平方米。現保存下來的建筑,從南至北有鐘鼓樓、偏殿、后殿和耳房。臘月十四,是黃大王生死的日子,每年的這天,各地的人們都到祠廟里祭祀。特別是黃大王故里——黃大王紀念館,是偃師和外地人祭拜的中心地點,不僅有偃師和偃師周邊縣市的,甚至更遠的開封、沁陽、溫縣、三門峽等地,誠心誠意前來敬奉黃大王的人們,無不虔誠地頂禮膜拜,祈求國泰民安、消災降幅,保佑自己和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人們對黃大王的信仰,儼然成了一種文化。
民間對黃大王的信仰,猶如人們對包公的敬仰,對關公的信奉。包公和關公在現代人的心里已被當作神來對待,而黃守才呢?在過去人們的心里也已是“活河神”.然而,現在,還記得黃守才的人,記得黃守才事跡的人,記得黃守才高貴品質的人,越來越少了。他勤學苦讀、孜孜不倦;他著書講學、培養后人;他篤信科學、反對迷信;他治理水患、救濟百姓;他棄官舍財、不逐名列;他善心待人、救窮救困等等,這些高貴的品質充分的給我們展示了黃守才的人生價值,而這樣的人生價值恰恰是古今社會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值得學習的寶貴借鑒。
民間信仰——黃大王傳說已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交申報,重點在于搶救和保護。河南大學著名教授王振鐸在《河南日報》(2007年8月1日)“談話”欄目中,談論非物質文化遺產時說道:“人們不是很快就能看到正在逝去的事物其內在的文化價值與精神價值,一些遺產就在物換星移中消亡了。因此,誰早認識到遺產的價值,誰就能將珍貴的遺產留住。”是呀,非物質遺產是我們民族悠久歷史的見證,留住它,修復它,保護它,把它所包含的價值發揚光大,這也正是我們今天建設文化強市和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張錦梅 黃偉偉)(原標題:尋訪治水英雄黃守才)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西亳新訊 2007-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