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地名探源)千年延秋村 肇始在武皇
2013/6/24 14:20:56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今日地名:延秋村
地方狀況:高新區辛店鎮延秋村,位于洛陽市區最西端,洛水之北,東臨大營村,西南接宜陽縣,交通便利,古跡頗多。延秋村現有村民4000余人,面積約4平方公里。
村名由來:“延秋”一名,相傳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所賜,而村子與武皇相關聯的傳說故事,更是綿延千年流傳至今。
村名為女皇所賜
“延秋”一名由來已久。宋代哲理大師邵雍在《宿延秋莊》一詩中寫道:“驅車入洛川,下馬弄飛泉;乍有云山樂,殊無朝市宣。非唯快心志,自可忘形言;借問塵中友,誰為得手先。”由此可見,延秋這個名字在宋代就已存在,當時此間的山水勝景令人慨嘆不已。
延秋村中古寺有碑文記載:“洛城西南四十里有古延秋鎮。”延秋,在歷史上隋唐皇家園林——西苑的西南隅,為皇室游冶之所。史籍所載“洛州西南四十里壽安縣有萬安山”以及“洛城西南萬安山有玉泉寺”等語,均指延秋村一帶景致。這些山與寺,在如今的延秋村仍有古跡可循。
而“延秋”一名的來歷則與武則天有著直接的關系。年過六旬的來布周先生世居延秋,鉆研整理當地歷史典故數十載的他被鄉親們稱為“農民史學家”。來布周與延秋小學老校長付建莊先生向我講述了一個“武則天書‘延秋’”的故事。
延秋村北有一溝一寺,溝稱“龍池溝”,寺稱“龍潭寺”。相傳一年夏天,武則天駕臨西苑,至龍池溝避暑,但見此地林木參天,幽谷深深,溪水長流,頓覺暑氣全消。整個夏天,武則天都在龍潭寺附近居住,觀山色,聽流水,再愜意不過。炎夏離去,秋日已到,流連此處景色的武皇竟樂不思蜀,不愿回到京城了。面對迎駕的大臣,她寫下大大的“延秋”二字。“延秋”,也許是與老天相商要延宕這美好秋日,也許是示意大臣待延至秋高氣爽之時再離去——總之,女皇愛上了這里,要長住了。
傳說,名臣狄仁杰見皇上不回宮,擔心長此以往國事荒廢,便使人燒掉龍潭寺北的糧倉,使武皇無奈返京。自此,龍潭寺旁的村莊以“延秋”二字為村名。如今,提起“火燒麥”,延秋人仍然津津樂道。村中老人說,村人多在寺旁山上見到過黝黑炭化的麥粒。即便是如今,不需深挖,也能輕易從土中刨出這些“火燒麥”來。
因龍潭寺龍潭池中有五色金魚,自古延秋“龍池金魚”為洛陽八小景之一。傳說千百年來潭中游著的五色金魚均為天然所生,無須人工養護。但是,龍潭寺至明代遭到了破壞,只留一片殘垣斷壁。新中國成立后,寺廟重修,池中竟又生出五色金魚,讓人驚嘆。村中老人講,在我們此次游龍潭寺之前,寺門已久未打開了。從寺廟東南坡上一戶人家中取得鑰匙后,我們得以進入寺門。果然,雖是冬日,庭院中央的一池清水中,數十尾金色、紅色的金魚仍游得歡暢。魚為誰人喂養?在寺旁居住的幾位老大娘笑著說:“也沒誰喂,俺們這兒地氣好!看看這些土山,都是金鑾駕走過的哩!”
寺中各處立著多通古碑,又以明代石碑為主,其中不少是近年從寺南部一巨大洼地中發掘出的。細觀碑文,其上有講該寺自漢而下的歷史的,有述各代重修古寺的功德的。其中一碑還鐫刻著武皇贊此處風光的《游九龍潭》一詩:“山窗游玉女,澗戶對瓊峰。巖頂翔雙鳳,潭心倒九龍。酒中浮竹葉,杯上寫芙蓉。故驗家山賞,惟有入松風。”
由武皇對此處的喜愛,也可想見當年龍潭寺周遭建筑應是頗為繁盛。在村中老人帶領下,我們登上寺東山頂,下到寺西麥田,果然能在土中刨到青黑色的碎磚石,讓人稱奇。而如今,在每年的農歷三月十八,龍潭寺仍會舉辦大會,信眾和到此經商者、購物者云集。
據村人來布周、魏廣恩兩位老人所述,“延秋”村名的來歷還有幾種傳說,也均與武則天有關。
延秋位于西苑之西南隅,武皇出入西苑常經一門稱“迎秋門”:“迎”和“延”在形和聲上都有類似之處,也可能是在群眾的口口相傳中,將兩字弄混,漸漸將村子稱為“延秋”。
另外一種說法則與武則天喜愛祥瑞的特點有關。村人傳說,延秋是武則天十分留戀的地方,也曾長期在此地留駐。“延秋”,是她希望這里的好風光可延年益壽,“秋”有年歲之意,“延秋”即為添壽增歲。這樣的說法如今被村民鐫刻于石碑,立在村南洛宜公路旁邊。
關于“延秋”地名的傳說雖有種種,但都說明了延秋是女皇武則天長久寓居并十分喜愛的地方,其名字的來源和武皇有著直接的關系。
傳說綿延千年
在延秋村北面,有向南綿延的一道小山嶺,山嶺的形狀后寬前尖,形似山羊角,故稱羊角山。當地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在攻打洛陽時,他的部下吉善行在羊角山得遇太上老君化身的一名老者指點:“至京城,有人獻石似龜。龜身刻有字曰:天下安,千萬日……”得此吉兆后,太宗信心大增,部下也十分賣力,終得天下。而洛陽西苑的羊角山,便成為天降祥兆的地方。千百年來,當地人一直稱羊角山為“祖師廟坡”。羊角山地形甚佳,東面是凝碧池,西面是龍池溝,再西被土山所包,藏風聚氣。羊角山有一寺被村人稱為“羅漢寺”。傳說李世民得天下后帶領群臣赴西苑游玩,讓大臣們聚宴作詩,各言其功,并在此地建起了洛宴寺(當地人也稱落雁寺),將十八位有功的大臣繪成圖像,沿墻壁涂于寺內。年代久了,村人雖不斷來此祭拜卻不明就里,見有很多神像,便稱為“羅漢寺”。
羊角山上,還有一坡稱“金駕坡”,村中老者告訴我們,這金駕坡之名便由武則天而來。
史載,武則天晚年時,曾在神都洛陽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廟,令四時享祀如京師太廟之儀。又有人造瑞石,其上文曰:“圣母臨人,永昌帝業。”時為太后的武則天名其為“寶圖”。傳說武則天正是在此處拜洛受圖,后來當地人就稱此為“金駕坡”。
相傳武則天當年也在這里廣建宮寺,后來漸成廟會、村落。據延秋村中清朝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的碑文記載,這里曾是晉、陜、豫三省客商云集的交易中心,是洛陽西南最繁華的經濟重地,長久以來被人稱為“小洛陽”。集市逢雙日有集,臨街建筑也為了方便雨中交易,都建起了一兩米寬的房檐,獨具特色。如今延秋村委會旁的古延秋街上這樣的房檐以及房前廊仍然隨處可見。房前的青石條、石鼓、石碑也在無言中見證著當年集市的盛況。
而如今的延秋市場,已從村中搬到了村子西側更開闊處,每月逢四、逢八有會,規模仍是十分龐大。我們到達此處時的時間雖在初六、初七兩天,集市上仍是熙來攘往,副食品、服裝、日用品、手工藝品……各色貨物琳瑯滿目。“你看,延秋不算太大,可公交車在我們這里都有兩站:延秋村、延秋市場。在我們這里,到處都是歲月的積淀啊。”來布周老人說。(原標題:(洛陽地名探源)千年延秋村 肇始在武皇)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洛陽新聞網 2009-4-23 作者:陳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