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祠堂
王祥碑
文物檔案
名稱:王祥碑
年代:元代
現址:新安縣磁澗鎮老井村王氏祠堂
性質:碑刻
珍貴的王祥碑
新安縣磁澗鎮老井村位于澗河以北,村中有一條貫通南北的長溝,距離村民集中居住點較遠的溝邊上有一座王氏祠堂。除了王氏宗族祭祀拜祖外,平時少有人問津。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新安縣文物局的工作人員在老井村王氏祠堂發現了4方石碑,其中一方“晉太保孝王祥之碑”彌足珍貴。
6月12日上午,我們到老井村探訪王祥碑。
4方石碑全部安置在王氏祠堂外的前檐下,從左邊數第二塊就是王祥碑。石碑高1.26米,寬0.6米,厚0.27米。碑正面刻有“晉太保孝王祥之碑”8個大字;右下方刻有“至正三年五月河南府路總管梁宜、達魯花赤伯答罕等立石”小字;左下方刻有“嘉議大夫河北河南道肅政廉訪副使崔帖謨爾普化書”小字。
由于該碑距離房墻不到20厘米,石碑背面的文字很難拓印。拓片顯示碑背面刻古詩一首:“為母臥冰希世有,龍天遺鯉感精誠。寄言天下為人子,永繼王祥萬古名。”
這首詩說的正是家喻戶曉的“二十四孝”之一——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
新安縣文物局的工作人員說,“至正”為元順帝的年號,“伯答罕”、“崔帖謨爾普化”都是蒙古人的名字。因此,此碑應是元代官府于元順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所立。王祥曾做過溫縣縣令、大司農、司空、太尉、太保等。
佳話傳千古
老井村79歲的王保同老人是王祥第五十代孫。他家保存的手抄本《瑯琊王氏族譜》記載:王祥(公元184年~公元268年),字休征,漢末晉初人,瑯琊臨沂人。漢末遭亂,王祥攙母攜弟覽避地廬江。
王保同說,他們王家續過家譜,王祥祖籍山東諸城縣,廬江就是現在谷水以西的王祥河,以前叫谷水,后因王祥臥冰,改為王祥河,也叫孝水。“王祥攙母攜弟覽”中的“覽”是王祥同父異母的弟弟,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曾祖父。
《瑯琊王氏族譜》有這樣的記載:祥性至孝。早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譖之,由是失愛于父。每使掃除牛下,祥愈恭謹。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湯藥必親嘗。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
王保同說,在老井村和王祥河等地,關于“臥冰”的故事有許多傳說,其中“龍王遣三太子送魚”一說傳得最多,說的是王祥為后母臥冰求鯉,天寒地凍,其至孝的真誠感動東海龍王敖廣,敖廣遣三太子送來鯉魚,幫助王祥。雖是神話傳說,卻正應了石碑背面“為母臥冰希世有,龍天遺鯉感精誠”兩句。
“王祥臥冰”應發生在洛陽
老井王氏祠堂還有一方“移建晉王太保祠碑”,立碑時間為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
王保同說,王氏祠堂原來在現在的澗西區工農鄉西馬溝一帶,王祥河附近還有“臥冰”處,而他們老井村的王姓都是從工農鄉的西馬溝遷來的。
王祥碑刻何以移至老井?“移建晉王太保祠碑”記載,民國時期,先是土匪強占祠堂,后有無賴將祠堂建筑拆毀殆盡。為祭祀方便等,王氏后人在老井村建房三間,將王氏祠堂遷移至此。
新安縣文物局的工作人員分析說,西晉的都城是洛陽,王祥擔任太保之職就在洛陽。洛陽有王祥河,早在元代,官府就在洛陽為王祥立碑,王祥后裔也一直生活在洛陽。綜合《晉書》及王祥后人的《瑯琊王氏族譜》等,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發生地應該在洛陽。 (原標題:新安老井王祥碑 臥冰求鯉千古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