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鑄就的輝煌------記伏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召寶天曼防火瞭望員宋金山
2013/6/25 10:38:4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高山峽谷,林海茫茫。綿延八百里的伏牛山,橫坦在中原大地,成為我國南北氣候的天然分界線,更是一顆"綠色明珠"鑲嵌在中原大地,燦燦生輝。
一位年過半百的滄桑老人,在這里歷經20 多個春秋的風雨,始終與大山為伴,與森林相依共存。他就是河南省伏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召寶天曼管理局的防火了望員宋金山。
前不久,在跟隨電視臺拍攝宋金山電視專題片的過程中,我們專門去到宋金山工作的海拔1100米高的了望臺和他的家中,在跟宋金山老人嘮嗑中,切身感受了這位平凡老人不同凡響的事跡。
宋金山工作的保護區位于河南省南召縣喬端鎮的深山區,分別與河南省內鄉、嵩縣和魯山縣接壤,保護區總面積13萬畝。作為保護區的第一代防火了望員,21年來,宋金山把對國家對人民的摯愛之情化作強烈的主人翁責任感和忘我的工作熱情,無怨無悔地獻身于保護區護林防火事業,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在人煙罕至、生活條件十分惡劣的了望臺上,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默默無聞、任勞任怨、艱苦奮斗、甘于清貧、無私奉獻、堅守崗位,守護著寶天曼浩瀚的林海,譜寫了一曲曲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凱歌。
宋金山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創造出了不平凡的輝煌業績,21年來,他共監測各種森林火情500多起,火情測報準確率達100%,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300多萬元。曾多次榮獲護林防火先進工作者等稱號,多次受到省、市等各級領導的看望慰問。宋金山以從事護林防火時間之久,創造業績之佳,在河南省整個林業系統屈指可數。
宋金山愛崗敬業,勇挑重擔,腳踏實地,艱苦奮斗,保持了工人階段的優秀品質
1971年,宋金山從喬端鎮最邊遠的深山村扒地出來,在原國營南召喬端林場當了一名工人,那年他才19歲。從此,他懷著對黨、對祖國、對單位無比的感激之情,以忘我的勞動熱情和沖天的干勁,投身到林場開發建設的艱苦創業中,先后在最苦最累的伐木工營林工等崗位上工作。當時,他就下定決心,要有多大勁就使多大勁。場里什么工作最苦,什么地方最需要,他總會出現在哪里。冬季代木、春季造林、夏季撫育、秋季整地,戰嚴寒,斗酷暑,一年四季都在山上摸爬滾打。很快,宋金山就成了林場出了名的工作標兵,年年總結表彰會上,他都要捧回一大摞獎狀。
轉眼到了80年代,隨著護林防火形勢的需要,林場決定在東曼林區海拔1100米的西曼山頂修建一座了望臺。防火了望臺建好后,可場領導犯了難,由于了望臺距場部遠,不通路,不通電,方圓20里沒有人煙,而且一進入防火期,就得沒明沒夜地死守在山上,場里叫誰誰不去。
宋金山知道情況后,找到場領導,開門見山地說:"場長,了望臺沒人去我去"。
當時場長正為這事發愁,見宋金山居然自告奮勇地要求上了望臺,怕宋金山事后反悔,就激他說:"金山,你考慮清楚了,可不能說話不算數喲"。
宋金山急了,臉憋得通紅,說道:"場長,我什么時候說話不算數了"。
為這事,同志們說老宋太傻了,別的不說,他家里老人小孩六七口人,離街上又那么遠,本來就上頓不接下頓的生活,他走了家里可怎么辦?宋金山聽了這些好心的勸告很生氣,他說:"林子是國家的,如果都怕吃苦不去上山看護林子,山林著火了,國家遭受的損失可就大了,家里受點損失沒什么,可不能讓國家的利益受損失。我傻什么?我清楚哪重哪輕,我不傻!"
就這樣,宋金山在同志們驚奇的目光下,一個人來到了人煙罕至、無人愿去的茫茫林海中,開始了他神圣的了望員事業。
開始那會兒,由于業務不熟悉,缺乏經驗,宋金山望著重重疊疊的青山,渺渺茫茫的林海,一時東南西北都分不清楚,一些山頭地名根本叫不上來,更甭說從煙柱的大小、濃淡、形狀、顏色等判明火情了。常有火情位置報告不準和失火地點報不上來的情況發生。宋金山心急如焚。
為了盡快熟悉周圍的山頭地名、地形地勢、遠近距離、林情等基本知識,宋金山利用陰雨天氣和雨后初晴不易發生火災的時候,開始翻山越嶺熟悉周圍的地形等情況。每到一處,他都要詳細把這里的地名、地形、地勢、河流、村莊分布、道路遠近、樹種、火源狀況等資料記錄在自己的筆記本上,畫出示意圖,在圖上一一標上。山高路滑,雜剌叢生,大部分地方根本就沒有路,宋金山披棘穿剌地一天下來,累得筋疲力盡不說,往往是少皮沒毛,傷痕斑斑。回到了望臺,喝口涼水,啃塊干饃,稍做休息,他又站在了望臺前一一校對核準方位,一直到定準為止。他知道越是這時候,自己越不能出現半點差錯。
兩個多月下來,宋金山登過30多座高山,翻越200多條山谷,踏遍了了望臺周圍60多平方公里的林區,凡是了望臺能監測到的地方,每個山頭地形、地名、道路交通、村莊分布、林情、火源狀況等,他都已熟記心中。
熟悉了地形,并不等于就能夠準確地報出山火的性質,宋金山又開始潛心研究天氣與林火發生的基本規律,經過一翻細心觀察,他很快總結出了"看天氣、察濃淡、測遠近、辯風向、分季節、區早晚"的十八字防火監測決巧。
很快,宋金山不但對保護區內的山火能迅速準確地預報,就連集體林區的山火也能分毫不差地預報。
當時的場領導見宋金山火情監測報告精確度迅速提高,不解地問他:"金山,你咋整的,火情報告怎么這么準?"
宋金山憨厚地笑笑,不好意思地從自己床底下拿出早已穿破的九雙黃膠鞋,說:"場長,這是我用這九雙鞋一步一步量出來的結果"。 宋金山用他執著的毅力和粗笨的方法迅速掌握了火情監測的基本功,使火情監測準確率達到100%。為及早發現火情,制訂撲火方案,組織指揮撲救提供了精確的情報,贏得了寶貴時間。
2006年3月的一天中午,宋金山20分鐘內接連觀察到不同方位的兩起火情,立即用手機向管理局準確報告了著火地點和火勢大小。管理局立即與南召縣喬端鎮政府取得聯系,組織撲火隊伍迅速開進兩處集體林火場,一個小時左右便撲滅了林火。
正是在宋金山火眼金晴般的雙眼守望下,保護區乃至喬端等周邊鄉鎮的林火都難逃他的眼晴,只要哪里發生山火,都會被宋金山及時發現并準確報告給管理局,都會在最早的時間、最快的速度內撲滅山火。宋金山成了山火的克星,卻成了林海的救星。在他的監測下,保護區連續20年沒有發生森林火災,取得了伏牛山區護林防火聯防的最好成績,保護區管理局多次被省、市評為護林防火先進單位。
宋金山默默無聞,任勞任怨,不怕吃苦,無私奉獻,折射出他平凡而偉大的人生思想境界和農民本色.
宋金山工作的西曼了望臺位于保護區的東曼林區,地處南召縣喬端鎮西部深山區,海拔1100多米,最早距了望臺3里多處還住有1戶人,老宋上山不久就搬出去了。現在是20里范圍內根本見不到1戶人家,了望臺距山下的喬端鎮有30多里,有一半多路程不通車,上、下山全靠步行,吃糧、吃菜全從山下往山上肩扛挑。
宋金山年輕那會兒,身強力壯,滿不在乎,從喬端鎮挑百十斤糧食上山,路上最多也就歇八九次,半天時間就到了了望臺,從了望臺山底下挑一擔水,也就是半個小時的事情。但長時間的勞累,宋金山的背明顯舵了,雙腿也患上了嚴重的關節炎。九三年前后,當時林場在東曼林區伐木,這為宋金山解決了許多困難,糧飯沒了,缺鹽少菜的,他跑到山下讓拉木材的車從喬端街上給自己捎些,然后自己再從山下一點一點地往上背。九六年后東曼林區不再伐木,宋金山又不得不一斤一斤地從喬端街上往山上挑生活用品。保護區領導體諒他歲數大,身體不好,讓年輕同志替他挑糧運菜,他總說:"不麻煩他們,還是我背吧,一回少背一點,多背幾趟就夠了。"
最艱難的要數大雪封山的時候,一場大雪,封住了下山的山路,宋金山怕糧飯接不上頓,只好一天三頓飯改為兩頓飯。就是這樣,有時也會出現斷頓的事情。2001年年底,大雪突然封住了山,宋金山沒有準備,山上的糧飯沒有了,他只好靠自己在山上種的紅薯充饑,用雪水蒸熟了吃,沒有菜,一天下來就反胃得直吐酸水。
山上沒有水,宋金山吃水要到了望臺下邊3里多的溝里挑水,崎嶇的小路雨天又光又滑,挑一擔水到半山腰,常會出現腳下一滑摔跤的事情,幸運的時候,水灑一身,渾身濕透;不幸運的時候,一個趔趨連人帶桶就會滾下山去,常常把宋金山弄得哭笑不得。
了望臺位于制高點的山頂上,四周沒有遮攔,一到冬季,凌烈的西北風肆虐地刮個不停。特別到了晚上,帶哨的寒風透過窗戶擊打在宋金山的身上,讓他哆嗦不停。山上不能烤火,為了御寒,宋金山割來茅草,在褥子底下厚厚地鋪上一層。晚上,他要定時起來觀測火情,為了不讓自己凍著,他干脆就和衣而睡,以方便半夜起來觀測。一夜折騰下來,往往睡到天明,被窩還是冰涼冰涼的。
到了晚上,黑暗更是讓宋金山難以忍受,山上沒有電,只能用煤油燈和蠟燭照明,有時顧不上下山去買,就只能用松脂來點燃照明。這時候,山下是燈光閃爍,人們在燈光下守在電視旁盡情地享受視覺的快樂,山上的宋金山只能獨自一人坐在昏暗的煤油燈前,癡呆地望著漆黑的四周。山谷萬賴寂靜,偶爾傳來野獸的尖叫聲,唯有那閃爍不定的微弱燈光,才會讓人把與星光區別開來,才會知道這里還住著一個人。剛上山時,黑夜的恐俱讓宋金山整夜不敢入睡,到了晚上,他用木杠把門頂得嚴嚴的,兩眼緊盯著門,大氣不敢喘一聲,生怕有什么東西闖進來,直到困得自己不知什么時間睡著了為止。
常時間在山上,宋金山最怕最難以克服的困難要算寂寞了。21年來,他基本上過著與世隔絕的世外生活。一間十幾平方米的簡陋平房,一張小木床,一架高倍望遠鏡,是他工作、生活的全部。沒有電視,一臺破舊的收音機成了他唯一娛樂的伙伴和了解山外世界的窗口。宋金山最愛聽新聞聯播和戲曲節目,每天收音機成了他形影不離的伙伴,為了排遣寂寞,他養了一條狗,還在山上養了幾籠山峰,后來,又在了望臺邊的空地上用木棍扎了個雞籠。無事可做的時候,就侍弄一會山峰和雞子,這些小動物儼然成了宋金山的"家庭成員"。
整天見不著人影,沒人和他說話,本來遲鈍木納的他,雖著年齡的增長宋金山更加癡呆了。2004年冬,宋金在山上竟三個月沒見一個人,沒跟人嘮一回嗑。
2001年春的一天,南陽市林業局主管防火的副局長到山上看望宋金山,問他:"老宋,你在山上護林,當了望員,最怕的是什么?"宋金山沉默良久后說:"最怕的是沒人和我說話,急的時候,我只能對著林子喊幾聲,我十分珍惜每天向管理局匯報工作的機會,聽到值班同志的聲音,心里激動勁呀,你體會不動。"
宋金山心系事業,顧全大局,大公無私,舍小家為國家,實踐了共產黨人的崇高追求
1985年,宋金山決定到了望臺工作時,怕家里人不同意,不讓他去,就沒和家里人商量,自己做主要求到了了望臺。家里人見他一個多月沒回家,認為是出啥事了,來到場里問領導,才知道老宋換了工作崗位。
宋金山上了了望臺后,常時間不能回家照顧家里,家中里里外外的擔子落在了他愛人一個人身上。當時,他愛人身體不好,兒女又小,老母親有病經常吃藥,老岳母還在自己家里生活,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難,為此家里人和他鬧別扭。場領導知道后,讓他回家解釋解釋,可宋金山就是說:"沒事,等防火期過了再說吧。"
時間長了,家里人見他工作那么賣力,一個在山上生活也不容易,而且工作確實離不開,也開始慢慢理解支持他了。為了不讓他操家里的心,農閑的時候,愛人就帶著孩子到山上住一段時間,陪老宋說說話,幫他做做飯,拆洗拆洗被子和衣服。前幾年,老宋母親在世的時候,80多歲的她怕兒子寂寞想家人,為了能讓他安心工作,還經常帶著兒媳、孫兒、孫女一家人上山過年。宋金山常說,我能堅持在了望臺工作21年,這與家里人的理解支持是不能分開的,我一輩子都感激不盡。
988年春節,因天氣干燥,宋金山決定在山上過。三十晚上,當他吃著愛人送來的餃子,聽到山外隱隱約約的鞭炮聲,想到自己把一家人撂下不能團聚,不能一起共享天倫之樂時,剛強的他流下了愧疚的淚水。他心里默默地為家人祝福,想到,等將來退休了,一定要加倍補償。這年春節,在他的堅守下,林場沒有發生一起山火。
宋金山為了工作,他完全丟下了家庭,21年來,有18個春節都是在了望臺上度過的。一年中,他不知道家里的莊稼長得怎樣,是怎樣收種的。1990年春天的一天,當他突然出現在家門口的時候,8歲的兒子望著滿臉胡子的他,竟然問他找誰?
更難以想象的是,他的兒子在湖南省上學,老宋竟不知道上了幾年,也不知道在湖南哪所學校,學的啥專業,連什么時候畢業的他都不知道。
2003年冬,老宋的丈母娘不幸去世,家里怕耽誤他的工作,沒有通知他,等到防火期過后,他探家時才知道,這已是4個月以后的事了。
2001年,女兒出嫁,他只請了半天假,晚上連夜趕回家,將事情安排妥當后,第二天黎明就回到了了望臺。
5年前,91歲高齡的母親病重,十分想念兒子,多次捎信說想見老宋,但直到母親閉上雙眼,也沒能見著老宋。
宋金山經常念叨,我這一生最對不住的是我的家人,自己沒有盡到一個做兒子、做丈夫、做父親的責任,真怕他們什么時候不理解我,怨恨我。但他一想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想到國家的利益,自己就別無選擇,必須堅守崗位,恪盡職守,舍小家了。他說:"了望臺就是我的工作崗位,我不能因自己的擅離職守和一時的疏忽,讓小火釀成大火,把林子燒毀,讓國家和局里遭受損失,那我就成了國家和單位的罪人了"。
正是這種堅定不移的信念,對工作的執著,對事業的無限忠誠和大公無私的品質,使他在平凡的工作崗位干出了常人難以做出的輝煌業績,彰顯出了他的不平凡之處。
宋金山嚴于律己,不記名利,甘于清貧,艱苦樸素,體現出他做人的原則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了望臺工作,一個人在山上,單位考勤不到,堅守不堅守崗位,工作干不干,全憑一個責任心。當時林場除在東曼建立了望臺外,還在距喬端街較近的北坡建了一座了望臺,自打宋金山上了西曼了望臺后,北坡了望臺已是換了五六撥人,最長的堅持了八年,最短的一個防火期不到,就因不堅守崗位、接連出事換了人。
為了自己約束自己,宋金山給自己定了一個死規矩:那就是防火期不結束,自己不能下山;每隔2個小時必須定時觀測,每天必須定時向管理局匯報;遇高火險天氣時,必須全天侯觀測。2001年春節,寒假回家的兒子上山來看他,見他常年不回家,就對他爸說:"爸,你一個人在山上,領導又不來,沒人會知道你不在了望臺上的,你回家幫家里辦辦年貨吧。"宋金山聽了,想到自己常年在山上守護,對家里照顧實在太少了,禁不住心里一陣酸楚。但他卻對兒子說:"娃兒,你知道你爸的脾氣,做人做事得有個尺子,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嚴格要求自己,都要始終保持一個樣子,我不是不想回家,而是這里離不開呀!"
一次,老宋女兒的公公上山來看他,看他艱苦的樣子,問他:"老哥,你一月拿多少工資?"宋金山不好意思地說:"也就400多點。"
老親家了解到他快退休了才拿這么一點工資,心疼地說:"老哥呀,這把年紀了,你這是何苦呢?向領導要求要求,內退算了,回家干點什么,也比你現在強。"
2000年以來,由于保護區全面禁伐,靠木材維持經營的保護區管理局一下子陷入了經濟危困局面,加上沒有其他經營項目,首先面臨的是100多號人的吃飯問題,銀行欠債更成了壓在管理局身上的沉重包袱,工人長達七八個月領不到工資。本來生活并不寬裕的老宋家里,一下子面臨揭不開鍋的危機。兒子上學要一筆高額的學費,老母親治病需要錢,宋金山急得焦頭爛額。一向不好求人的他,不得不東挪西借維持一家人的生活,那一段時間,宋金山沒有買過一袋鹽,灌過一回油,一件衣服能穿好幾冬,被刺毛子掛得不能再穿了,他也舍不得仍掉。
2002年,河南省防火辦的領導到山上看望宋金山,當了解到宋金山堅持近20年在山上時,非常感動,問他有什么要求和想法盡管說。宋金山老實地笑笑,說道:"我習慣了,也沒什么要求,現在讓我下山,我反而不太適應山下的熱鬧繁華了。"
是的,宋金山長期在山上過著"野人"般的生活,歲月把他與山外的世界完全隔離了,十多年來沒到過一次縣城,更不用說到南陽、鄭州了。對于山外的世界,他已感到陌生了,他認為,那是年輕人的世界,那里不適合他,他的世界在山上,他對生活已沒有太多的要求,只要平平淡淡就可以了。
宋金山工作認真,秉公辦事,不徇私情,一身正氣,表現出了青松般的浩然氣概
作為護林員,消除火災隱患,杜絕火源進山,老宋更是細心而認真,任何人員進入林區他都要嚴格盤查,仔細詢問,絕不允許帶火進山。2004年,有幾位鄭州來的客人到西曼林區勘查,想對林區的杜仲、山茱萸、辛夷等經濟林進行合作開發。因外地客人不清楚林區的管理規定,休息時抽了一支煙,正好被老宋巡邏看見,他嚴厲的說:"把煙滅了,林區內不準吸煙!"隨行同志忙上前解釋,鄭州的客人明白后,認為老宋工作很負責,管護林子就需要他這樣的人,在這里投資放心。老宋無意的批評,促使鄭州客人下定了決心,隨與管理局簽訂了《東曼經濟林開發合同》。這次引資成功,不僅解決了營林職工的工資報酬,緩解了管理局經濟危困的壓力,而且為今后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宋金山同志不僅是了望員,還擔負著護林任務。他的"硬脾氣"在附近是出了名的。2003年11月,大雪封山,老宋在了望臺巡視后,突然聽到東曼經濟林里一聲槍響,他迅速趕到東曼排里,發現有一串剛剛踏過的腳印,他想肯定是有人趁大雪封山,到林區盜獵。老宋沿著腳印跟蹤至林區公路上,腳印一直向山下方向去了,他以為是犯罪分子逃跑了,就隨手拿起一根棍子,迅速追上去,一直追了十多里地,終于追上了,果然是盜獵的。可一看是自己的一位遠房親戚,正背著一只山羚羊慌慌張張地往山下跑。老宋靈機一動,假裝不認識,二話沒說,趁其不備,從那人身后抱著他的后腰,恁倒在地,扭送到派出所對其進行了教育并罰款。當時,老宋親戚揚言說:"宋金山,你六親不認,全當我也沒有你這個表哥,走著瞧。"老宋聽后,硬脾氣也上來了:"誰怕誰,你再偷我照抓你!"
據不完全統計,21年來,宋金山制止的毀林違法事件和亂捕亂獵野生動物案件就達近百起。
宋金山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了人生的真正價值,以自己的非凡業績,實現了一輩子做好事的崇高追求。他因此受到了同志們的尊敬和各級領導的高度贊揚。
為改變了望臺的工作條件,保護區在西曼山頂上新建二層小樓供 了望使用,南召縣林業局也為其配備了風力發電機,解決了照明和手機充電問題。對這些,老宋感到很滿足。
2006年12 月30日,該縣領導到山上看望老宋,對老宋說:"你50多歲了,該下山享清福了"。老宋動情地說:"看山護林對我來說,已經不僅僅是工作,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了,我已經離不開這片山林了,即使過幾年退休了,我也要在山上與林相伴,一直干到老。"(高翠平 徐功元 倪文忠)(原標題:平凡鑄就的輝煌------記伏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召寶天曼防火瞭望員宋金山)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經濟文化網南陽版 200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