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Zēng)氏,新百家姓排名第32位,是軒轅黃帝的后代,夏禹王(禹姓姒氏)的六十三世孫。
黃帝二十五子昌意為曾姓之祖,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鯀生禹。堯命禹父親鯀治理水患,而鯀治水九年無效。舜繼承堯位后仍命鯀治水,結果勞民傷財而沒有消除水患,于是便殺鯀于羽山,舜并命鯀子禹繼續治水。
禹受命后,為了治理水患從二十歲開始,歷時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采用疏導的方法,終于消除了水患。因獲得重大的歷史功績,舜讓禹繼位成為部落聯盟首領。后世尊稱為大禹。
禹繼承舜位后制定了刑法嚴格懲罰違令者,因而勢力日益強大。時過多年后他因年老力衰,按當時禪讓制應讓東夷部落聯盟首領皋陶的兒子伯益做繼位人,因皋陶父子都幫助禹治水。
但禹死后眾多部落聯盟的首領卻反對伯益而歸順禹的兒子——啟。啟聯合各部落首領的勢力,殺掉伯益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其建都于陽城,即今河南登封縣的東南部。
啟生仲康,康生帝相,相生少康,少康封其次子曲烈為甑子爵,在甑(今山東臨沂市蒼山縣向城鎮)建立鄫國,為鄫國之始。古以封地為姓,曲烈便從此姓鄫。少康的這一房子孫所建的鄫國歷經夏、商、周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
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并在魯國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國名“鄫”為氏,后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此為曾氏得姓之始。后人尊曲烈世子巫為曾氏第一世祖。從曲烈至巫改為曾姓,經歷54傳至巫,58傳至曾參。
曾氏大宗祠
去年4月,經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等單位眾多專家學者考察論證后認定:中華曾姓的祖根地在方城。
方城縣位于南陽盆地的東北緣,是進入南陽盆地之隘口。這里歷史悠久,留下了曲烈封地、繒關遺址、摩崖佛龕、史前巖畫等眾多文化遺跡,根據史書記載和現存文物遺跡的考古認證,方城是古繒國、繒關所在地和曾氏家族的起源地。
2011年4月13日至14日,由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省姓氏祖地與名人里籍研究認定中心主辦的研究認定會在方城縣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現場考察了方城縣與繒國有關的繒關、八里橋等遺址和遺物,并圍繞方城與曾姓和繒國的關系這一主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討。
歷史上的繒國歷時夏、商、周三代。史書中,曾、繒、鄫通用。《世本·姓氏》稱:“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繒。”曲烈所封之繒是最早的繒國。繒國因繒關而得名,位于今方城縣境內。
方城縣現存有繒關遺址,尤其是1993年發掘的方城八里橋夏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殘片、石器、玉斧等,還有更具王權象征的石鉞,這為夏時繒國在方城提供了重要依據。
因此,專家們認為,有文獻記載,有歷史遺存,還有大量的出土文物為證,可以認定,中華曾姓祖根地就在方城。(原標題:曾氏的來源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