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氏之由
司馬遷所著的《史記》第一卷《五帝本紀》中說:“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玄囂就是青陽氏。《新唐書·宰相世系》說:“張氏出自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
由史書記載可知,揮觀察天上的弧星,受樹枝彈性的啟發,割獸皮、制彎弓、磨石箭,發明了弓和箭,受到了顓頊帝的嘉獎,顓頊帝又封他為弓正官,專事造弓箭。當時帝王身邊有車正、弓正、陶正、樂正、醫正等官,弓正是專門負責制造弓箭的官職。因揮發明弓箭,又擔任弓正官,顓頊帝用弓長合一賜揮姓張氏,于是揮公成為天下張姓始祖。
關于張姓的得氏地點,歷史上有三種說法,最可信的是河南濮陽。歷史典籍沒有明確記載張姓始祖揮的具體活動地區,我們只能從揮的父親玄囂和他任顓頊弓正官等歷史痕跡中去推演!妒酚·五帝本紀》記載:“帝顓頊都帝丘,今濮陽澶州是也。”顓頊帝既在以濮陽為中心的帝丘活動,其同時代的揮又是他的弓正官,故揮有可能也在濮陽地區活動。
張氏望族
由于張氏起源早,繁衍興旺,支系眾多,在全國發展出眾多的名門望族!稄V韻》中記載張姓的郡望為14個,它們分別是清河、南陽、吳郡、敦煌、武威、范陽、犍為、安定、沛國、梁國、河內、汲郡、高平、中山。《張氏譜圖》中記載張氏有“四十三個望族”。
分布在各地的張氏望族或開基祖,都有分支開基始祖遷徙定居的原因。例如:始興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張氏是晉司空張華的后代,他隨晉王室南遷,因做官而居住在韶州曲江,其孫張九齡,少年得志,多才多藝,在唐玄宗時官至宰相,后人稱他為曲江公;河東(今山西省永濟縣蒲州鎮)張氏出自晉司空張華裔孫吒子,吒子在隋時任河東郡丞,自范陽徙居河東,傳四代有在唐玄宗時任宰相的張嘉貞;清河武城(今河北省清河縣東北)張氏出自漢留侯張良裔孫張歆,其子孫有張文灌,任唐高宗的宰相,其侄子張錫任武則天的宰相;中山(今河北省定縣)張氏為漢北平文侯張倉的后代,世居中山義豐,裔孫張行成,任唐太宗、唐高宗兩朝的宰相;魏郡(治今河南省安陽)張氏,世居繁水,張大安任唐高宗的宰相;鄭州(今河南省鄭州)張氏,張亮任唐太宗的宰相;馮翊(今陜西省大荔縣)張氏出自后漢司空張皓少子張鋼,后漢時任廣陵太守,其曾孫張翼任冀州刺史,其子孫自犍為徙居下圭(今陜西境內),傳至德言生張策,張策子張仁愿任唐中宗的宰相;吳郡(今江蘇省蘇州市)張氏出自張嵩子張睦,后漢時任蜀郡太守,其裔孫張顯任廬江太守,其七世孫張鎰任唐德宗的宰相;河間(今河北境內)張氏是漢常山景王張耳的后代, 裔孫張文蔚,任唐哀帝的宰相,張睿任唐昭宗的宰相;汲郡(今河南省衛輝市)張氏,世居平原,張鎬任唐肅宗的宰相;安定(今甘肅省平涼)張氏,出自張耳第 15世孫張烈;敦煌(今屬甘肅)張氏是魏金吾將軍張恭的后代。(原標題:張氏故里,濮陽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