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鑄鼎塬位于靈寶市陽平鎮,距三門峽市80公里。《史記封禪書》記載,古時荊山一帶災情嚴重,黃帝聞訊從昆侖山來到荊山察看。為了煉出仙丹給老百姓治病,他采首山之銅,汲湖水,鑄鼎于荊山之下。相傳黃帝鑄好鼎,黃龍來迎黃帝升天時,百姓苦苦哀求,死活不讓他走,有的牽衣扯袍,有的抱手拽腳,拖下了他的金靴,扒下了龍皮、拔掉了龍須。人們把黃帝的靴子埋在他鑄鼎之地,這里就成了世人拜祖的地方。黃帝陵高300米,長5000米。嶺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長42.5米的土堆,傳為黃帝陵冢。陵西南有一龍須溝,傳說是龍須墜落之地,此間生長一種龍須草,說是龍須所變,周圍皆無。由于這里位于長安古道,函谷關和潼關兩雄關之間,屢遭戰火毀滅,但歷代都曾進行過修復和重建。現已修復的主要遺跡有:獻殿、始祖殿、長廊、墓冢、祀功柱、闕樓等,并鑄造了象征天神、地神、祖宗的天、地、人三尊大銅鼎。
黃帝又在今河南靈寶鑄鼎原采首山銅,鑄造九鼎于荊山下。鼎是國家權力的象征。正如一位詩人所說的:“欲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問鼎于河洛。”黃帝寶鼎置于寶鼎壇的中宮位置,其他八鼎分別為愛鼎、壽鼎、財鼎、仕鼎、安鼎、豐鼎、智鼎、嗣鼎,按八卦之位放置。
相傳軒轅黃帝的母親叫附寶。傳說有一天晚上,附寶見一道電光環繞著北斗樞星。隨即,那顆樞星就掉落了下來,附寶由此感應而孕。懷胎24個月后,生下一個小兒,這小兒就是后來的黃帝。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后來他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因他發明了軒冕,故稱之為軒轅。又因他以土德稱王,土色為黃,故稱作黃帝。
相傳黃帝即位的時候,有蚩尤兄弟18人,號稱是神帶的后裔。這18人全都是獸身人面,銅頭鐵額,不含五谷,只吃河石。他們不服從黃帝的命令,殘害黎庶,誅殺無辜。又制造兵杖刀載大弩,與黃帝為敵。黃帝遂順民意,征召各路諸侯兵馬討伐蚩尤。歷經15旬后,也未能打敗蚩尤,只好退兵。為此,黃帝憂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賢哲輔佐他,以滅蚩尤。有一天晚上,他夢見大風吹走了天下的塵垢。接著又夢見一個人手執千鈞之弩驅羊數萬群。醒來后,心覺奇怪。暗想,風,號令而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難道有姓風名后的人嗎?千鈞之弩,是希望為能致遠,驅羊數萬群,是牧人為善,難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于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處訪尋這兩個人。結果在海隅找到了風后,在澤邊找到了力牧。黃帝以風后為相,力牧為將,開始大舉進攻蚩尤。在涿鹿郊野,兩軍擺開陣勢大戰。蚩尤布下百里大霧,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黃帝便令風后造指南車。與此同時,西王母也派玄女前來,教他三宮秘略五音權謀之本。風后據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開戰。蚩尤率領魑魅魍魍,請風伯,雨師縱風下雨,命應龍蓄水以攻黃帝。黃帝請來天下女魃于東荒止雨,而北隅諸山黎士羌兵驅應龍至南極。最后,殺死了蚩尤,分尸葬于四處,使之不得完尸。
后來,又有神農之后榆岡與黃帝爭天下。黃帝用周鳥鶚、鷹顫為旗幟,以熊黑虎豹為前驅,與榆岡戰于版泉之野。歷經三戰,打敗了榆岡。后來,又親率兵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諸侯。前后共經52戰,天下始歸一統。于是黃帝劃分州野,制禮興樂,教化百姓。同時還發明各種器具用物,方便日用。其中,大臣曹胡發明了上衣,伯余造了下衣,於則做了鞋子。百姓們從此不再穿獸皮樹皮。黃帝還依浮葉飄于水上的道理作了舟船,共鼓又配上舟揖行于水上。又根據轉蓬的道理發明了車輔,便利了交通。黃雍父發明了春,黃帝接著又令人制作了釜甑,使得百姓可以蒸飯烹粥。以后又造屋室,筑城邑,使百姓不再巢居穴處。黃帝又與歧伯作內外經,使百姓疾患得以治愈。他還確定了天下萬物的名稱,劃分星度為28宿。以甲乙十天干紀日,以子丑十二辰來紀月,而六旬為一甲子。如此又有時空觀念。史稱當時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一派太平景象。
有一天,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景;忽然見到一只大鳥銜著卞圖,放到他面前,黃帝連忙拜受下來。再看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駢翼,魚尾,五色俱備。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黃帝從來不曾見過這鳥,便去問天老。天老告訴他說,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里鳴叫是保長。鳳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寧。是大祥的征兆。后來,黃帝又夢見有兩條龍持一幅白圖從黃河中出來,獻給他。黃帝不解,又來詢問天老。天老回答說,這是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于是黃帝便與天老等游于河洛之間,沉璧于河中,殺三牲齋戒。最初是一連三日大霧。之后,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著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跪接過來。只見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于是黃帝開始巡游天下,封禪泰山。他聽說有個叫廣成子的仙人在腔峒山,就前去向他請教。廣成子說:‘自你治理天下后,云氣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則凋。日月光輝,越發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里值得我和你談論至道呢?‘黃帝回來后,就不再理問政事。自建了一個小屋,里邊置上一張席子,一個人在那里反省了3個月。而后又到廣成子那里去問道。當時廣成子頭朝南躺著,黃帝跪著膝行到他跟前,問他如何才得長生。廣成子蹶然而起說;‘此間甚好!‘接著就告訴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妝形,無搖妝精,方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長生。‘說完,廣成子給了他一卷《自然經》。
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后,又登過王屋山,得取丹經。并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生之法。而后,回到縉云堂修煉,他采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鼎剛剛鑄成,就有一條龍,長須飄垂來迎黃帝進入仙境。黃帝當即騎上龍身,飛升而去。有幾個小臣,也想隨他升仙,便匆忙間抓住了龍須。結果龍須段了,這些小臣又墜落到地上。據說龍須草便是那些龍須變的。
黃帝的死
我國陜西省中部,有個黃陵縣,黃陵縣城北有座橋山,橋山頂上有一座高大的陵墓。這就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祖先黃帝的墓。人們稱它為黃陵,因此把這個原稱為“中部”的縣,改名為黃陵縣。
黃帝陵壯麗威武,古書記載說,它座山環水:“其山勢如橋,沮水環繞之”。黃陵的周圍是峰巒起伏的陜北高原,山上古柏成林,郁郁蔥蔥,參天聳立,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古老、挺拔、蒼勁。【原標題:解讀三門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