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慈善家后人為陜州甘棠廟碑揭碑
祭拜召公
本次活動備受媒體和市民關注
參觀甘棠苑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 11月16日上午,位于三門峽市陜州公園的甘棠苑內,鼓樂和鳴中,由多位女生吟誦的《詩經·召南·甘棠》仿佛穿越時空,激蕩著人們的心靈。
當日,來自無錫、三門峽的賓客在這里歡聚一堂,參加由中華文化研究會召公文化研究中心、三門峽市慈善總會、三門峽日報社和三門峽甘棠苑等單位聯合舉辦的重立“陜州召公甘棠廟碑”儀式。
這是一次跨越84年再續大愛之緣的聚會,這是一次傳承召公敬德保民思想的聚會。
翻開歷史的文獻,拂去歲月的風塵,時間追溯到1930年前后,陜州大地連年大旱,戰亂不斷,百姓處于饑寒交迫的困境,不少人饑餓而死。災情驚動了江蘇無錫紅卍會、溥仁慈善會、公濟社三大團體,引起大慈善家唐滋鎮、唐圻鎮、華堂等人的高度關注。他們籌集善款,派施襄臣等冒著中原大戰的炮火,連續3年輾轉來到陜州(今三門峽)、靈寶、澠池等地設粥廠、放舍飯,賑濟災民,救人無數,并恢復召公祠,重立碑紀念。
84年前,無錫慈善家手援天下,把慈心和善舉永遠留在了陜州(今三門峽)這片土地上。84年后,他們的后人沿著當年慈善先輩賑災的軌跡,親臨這片土地感受它發生的滄桑巨變。無錫慈善家唐圻鎮的后人唐齊千趕來了,施襄臣的孫子施久安、施康安趕來了,過智修的重孫女陳禮敏趕來了,張仲濤的孫子張鐘儀趕來了。
當年無錫慈善家的賑災義舉,使無錫和三門峽兩座城市成了不可分割的“親戚”。無錫市政協副主席孫志亮、無錫市政協研究室原主任湯可可,以及為尋找無錫慈善后人和為舉辦這次活動提供幫助的無錫市《江南晚報》文體部主任林潔潔、無錫地方文史研究者宋祁新、無錫祠堂文化研究會辦公室主任徐元生等也專程趕到三門峽參加這次活動。
秉承古祠遺風的甘棠苑內東西兩邊各立一塊碑。西邊的是民國二十年所立的《陜州召公甘棠廟碑》重刻碑,記載了無錫慈善家關注并來陜賑災和修繕甘棠廟的善舉。這塊原碑現存三門峽車馬坑博物館。東邊的是唐貞元九年所立的《召伯祠碑記》,記載的則是唐德宗皇帝來陜州召公祠祭拜的盛況,由當時的陜縣縣令、著名詩人李賀的父親李晉肅所立。為弘揚召公敬德保民的大愛思想和紀念無錫慈善家來陜州賑災84周年座談會,中華文化促進會召公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三門峽甘棠苑董事長吳啟民籌資重新鐫刻了這兩塊碑。
鳴炮奏樂后,無錫市領導、無錫慈善家后人代表和三門峽市領導分別為重刻的《陜州召公甘棠廟碑》和唐《召伯祠碑記》揭碑。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慈善之情應世代銘記。
揭碑儀式結束后,無錫和三門峽的來賓在甘棠苑祭拜了我國西周時期偉大的政治家召公,緬懷召公的豐功偉績,弘揚召公敬德保民的崇高品格。據了解,三門峽是西周“分陜而治”的界碑所在地,召公在這里從事政治活動,留下了《召公息棠蔭》《甘棠遺愛》等膾炙人口的故事。昔日,當地百姓在這里建起了召公祠。而今的甘棠苑是吳啟民籌資在召公祠的遺址上重新修建的。
甘棠苑內,擺放了一組圖文并茂的《甘棠遺愛》——紀念無錫慈善家來陜州賑災84周年展板。展板分四部分,分別是:84年前,陜州一帶發生了大災荒;無錫等地慈善家千里赴陜州賑災;80多年后,三門峽人赴無錫和慈善家后人見面;大愛無疆,無錫和三門峽兩地人民友誼長存。無錫慈善家的后人們在展板前長時間駐足觀看,近距離觸摸80多年前先輩在這片土地上賑災施愛的點點滴滴,感慨萬千涌上心頭。
“這是我的爺爺施襄臣。”施襄臣的孫子、69歲的施康安指著展板上一幅由無錫著名畫家所畫的《施襄臣先生函關秋賑圖》對記者說,“雖然是第一次踏上三門峽這塊土地,但因為這里曾留下過爺爺的足跡,我感覺這里特別的親切。”施康安說,有生之年如果身體允許的話,他還要來三門峽看看。
84年前無錫慈善家的賑災義舉,在近代中國風雨激蕩的百年歷史中只是一個短小的片斷,但是,這個片斷的內在蘊涵卻閃耀著人文精神的光輝,并將世代相傳。(馬占潮)【原標題:三門峽重立“召公碑”弘揚歷史大愛傳承召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