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的傳說源自新密?去年底,鄭州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中,發(fā)現在新密市牛店鎮(zhèn)月臺村附近不少七八十歲的老人都會講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周圍也有不少與“嫦娥奔月”有關的地名。4月9日,記者隨河南省文化廳組織的“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重大新發(fā)現”集中宣傳活動小組來到了新密市牛店鎮(zhèn)月臺村,尋找“嫦娥奔月”的“足跡”。晚報記者 楊宜錦/文 日報記者 李焱/圖
“嫦娥奔月”是我國著名神話傳說之一,民間有關“嫦娥奔月”的傳說很多,而且故事版本有很多種,全國不少地方有與“嫦娥奔月”相關的遺跡,山東日照甚至有嫦娥墓、后羿墓。歷史上有關“嫦娥奔月”的詩詞歌賦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恐怕要數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嫦娥》: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在新密月臺村,流傳著兩個版本的“嫦娥奔月”傳說。一種說法是嫦娥本是女媧之女,經常到望月嶺北面的洧源河游玩,被天蓬元帥看見,天蓬元帥下凡戲弄嫦娥,嫦娥不受其辱,食下仙丹,升天而去。另一種說法是古代一位釀造桂花酒的酒師嫦偉,他有個女兒叫嫦娥,嫦娥與酒坊學徒吳剛以及天蓬元帥、后羿之間發(fā)生了一段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故事的最后是嫦娥與吳剛先后被惡人天蓬元帥誣陷而被發(fā)配于月宮。故事比較長,涉及的人物也很多,似乎是融合了不同時代不同版本的傳說。
月臺村有不少地名與“嫦娥奔月”有關
今年已經70多歲的月臺村村民陳學柱告訴記者,在月臺村有3500位村民,一般三四十歲以上的人都知道“嫦娥奔月”的傳說,而且該地不少地名都與這個傳說有關。在村北有個土嶺叫望月嶺,嶺上有個不高的土臺叫望月臺,據傳宋代皇帝趙匡胤曾在此觀月許愿。現如今,每逢正月十五、八月十五,當地老百姓都會到此祭拜月亮,祭拜者多為已婚婦女,求子祈福,祭拜供品一般是月餅、核桃、花生、棗等,然后燒香、叩頭,繞望月臺跳經擔舞,祭拜從下午開始,延續(xù)至夜晚。記者在望月嶺上看到,天長日久,沿望月臺一周被祭拜者踩出了明顯的圓形路痕。
陳學柱告訴記者,在望月嶺以北有道溝叫娥溝,望月臺以南有條溝叫月溝。再加上新密月臺村西有伏羲山,中有女媧廟,東有黃帝宮、軒轅丘,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蘊也是“嫦娥奔月”傳說在此流傳的原因之一。據新密市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劉子榮介紹,新密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中發(fā)現了“嫦娥奔月”的傳說,工作人員走村串戶,收集資料,正在積極準備文本,準備將新密的“嫦娥傳說”逐級申報為市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標題:在新密找尋“嫦娥奔月”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