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發(fā)祥地河南發(fā)展繁衍,其發(fā)展中心為陳郡,尤其是汝南。
秦漢時期袁氏以向外地播遷。由于戰(zhàn)亂、官職調(diào)遷等原因,陳郡袁氏與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許多支脈,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蘇徐州),還有一支徙居河?xùn)|(今山西永濟西南);袁紹的后裔有一支徙居?xùn)|陵東光(今屬河北);袁術(shù)的子孫分散于江、淮間,有一支居住在襄陽;袁渙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陜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華陰。 南宋有史學(xué)家袁樞為建安人(今福建建甌),說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據(jù)《袁氏族譜》記載,袁安第38世孫袁志君因任廣東布政使,自江西信豐遷至廣東東莞溫塘茶園定居,為廣東袁氏開基始祖,其后裔分居興寧、梅縣、惠陽等地。閩、粵袁氏于清代開始陸續(xù)有人移居臺灣,有的又進而徙居新加坡、印尼及其他國家。
袁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當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三十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八十九位,屬于大姓系列,人口約七百六十三萬一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48%左右。
袁氏一族最早發(fā)源于今河南淮陽一帶,世居陽夏(今河南太康)。
至西漢時,其子孫世代為官,地位顯赫,成為當?shù)匾淮笸,陽夏是袁氏族人的祖居地,該地晉代屬陳留,所以袁氏族人以陳留郡最望。此后,遷徙各地的袁氏族人多為陳留分支,他們都以‘陳留”為其堂號,
至東漢,遷居汝南的袁氏族人發(fā)展形成了當?shù)氐囊淮笸濉?/p>
秦漢朝期,袁氏族人以向外地播遷。由于戰(zhàn)亂,官職調(diào)遷等原因,陳郡袁氏族人與汝南袁氏族人又派生出許多支脈,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蘇徐州),另一支徙居河?xùn)|(今山西永濟);袁紹的后裔有一支徙居?xùn)|陵東光(今河北東陵);袁術(shù)的子孫分散于江、淮之間,有一支居住在襄陽;袁渙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陜西西安),另一支徙居華陰。
從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汝南袁氏后裔,因仕途、避難等原因形成眾多支系,在北方的廣大地區(qū)及江南的許多地方,經(jīng)過不斷的繁衍、發(fā)展,成為當時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東光、太原、華陰、襄陽、濮陽、宜春等郡望。
袁氏族人南遷始于唐朝以前,至宋朝時期,已成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蘇、江西分布最多。袁氏族人入閩始于宋朝以前,宋朝以后便自福建遷入廣東等地,到明、清之際,袁氏族人已遍布中國廣大地區(qū),在廣西、云南等省境的瑤族中,袁氏為大姓。
自宋朝開始,中華政治格局為之一變,士族門閥制度徹底被掃蕩干凈,“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在這個歷史轉(zhuǎn)折中,自東漢末年至唐朝,興盛了幾百年的陳郡袁氏族人早已湮沒無聞。此后的袁氏族人再也沒能憑家族關(guān)系、無任何功勞即獲取重要官職,淪為尋常百姓的袁氏家族成員,很快適應(yīng)了社會變遷,靠著個人努力和機遇,在社會上出人頭地。
南宋時期有個著名的史學(xué)家袁樞,為建安人(今福建建甌),說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族人徙居福建。據(jù)《袁氏族譜記載,袁安第三十八世孫袁志君因任廣東布政使,自江西信豐遷至廣東東莞溫塘茶園定居,為廣東袁氏開基始祖,其后裔分居興寧,梅縣,惠陽等地。
據(jù)有關(guān)資料,在北方,河南、河北是袁氏族人聚居地;在南方,袁氏族人在四川、江蘇、江西、福建、浙江等地所占比例很高?傮w而言,南方袁氏人口超過北方。
臺灣省的袁氏族人大多是在清朝時期和1949年左右從中國大陸遷居而來,主要聚居在臺北、新竹、南投、嘉義、臺南等地區(qū)。
在國外,袁氏族人僑居地比較集中在東南部亞各國及歐美一些國家,如袁世凱的后代僑居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實際上,閩、粵地區(qū)的袁氏族人于清朝開始陸續(xù)有人移居,有的又進而徙居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及其他國家。
如今,袁氏族人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四川、河北、江蘇、河南、江西、浙江等省為多,這六省袁氏族人約占全國袁氏人口的52%以上!驹瓨祟}:袁姓源流與遷徙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