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是中華民族發(fā)明并值得驕傲和推崇的進食工具。
相傳大禹為中國用筷第一人,其在治理水患時都在野外進餐,有時時間緊迫,等獸肉剛燒開鍋就急欲進食,然后開拔趕路,但湯水沸滾無法下手,就折樹枝夾肉或粉粢(米飯)食之,這就是筷(箸)最初的雛形。發(fā)現(xiàn)用兩根小木棍兒之類撥食的方法后,人們紛紛模仿,熟能生巧,使用的技藝越來越高,直到使得上下翻飛,如同自己的十指一樣靈活自如,筷子就誕生了。
當然,任何傳說都是經(jīng)過歷代的取舍、剪裁、虛構、夸張、渲染甚至幻想加工而成的。它是將數(shù)千年百姓逐漸探索的創(chuàng)造過程,集中到一個典型人物身上。其實,筷子的產(chǎn)生和筷子文明禮儀的發(fā)展,應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歷史推衍的必然結果。
方頂圓身的筷子,寓意天圓地方,天長地久。婚俗中,筷子祝福新人快生貴子;送情人的筷子,表達成雙成對,永不分離的信念;送親朋的筷子,表示貼心的關懷對方生活;送合作人的筷子,代表相互依存的協(xié)作關系;在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八雙筷子祝福大吉大發(fā),十雙寓意十全十美、團團圓圓。
隨著西餐文化不斷滲入,媒體不斷載文介紹了刀叉的使用方法及禮儀,于是許多人嚼著文字細節(jié),學著洋人的樣子,食無聲、語不驚、輕輕地切、小口地品,吃得十分雅致斯文。然而,有著悠久歷史蘊積了豐富內涵的東方飲食文化和筷子禮儀,已經(jīng)很少有人論道,缺乏應有的重視,在一些正式場合的餐桌上的不雅之舉,隨時可見。
我們并不主張按照條條框框飲食進餐,只是覺得一些基本規(guī)矩還是不能淡忘的。飲食不僅品其味,更要享其韻。其韻,便是一種文化修養(yǎng),一副尚好的吃相,也是一道風景。呈自己一份精致,給別人一份愉悅。傳統(tǒng)飲食文化中對筷子的運用很有講究,絕對禁忌以下使用方法:
三長兩短——將筷子長短不齊地放在桌子上,有人會聯(lián)想到棺材板的“三長兩短”,被視為不吉利。
仙人指路——用大拇指和中指、無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在北京人眼里叫“罵大街”。因為在吃飯時食指伸出,總在不停地指別人,帶有指責罵人的意思,是不能允許的。
當眾上香——往往是出于好心幫別人盛飯時,為了方便省事把筷子插在飯中遞給對方,會被人視為大不敬,因為傳統(tǒng)習俗里在為死人上香時才這樣做。
品箸留聲——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來回去嘬,并不時地發(fā)出咝咝聲響。
擊盞敲盅——用筷子敲擊盤碗,被看成是乞丐要飯,因為過去只有要飯的才用筷子擊打要飯盆。
執(zhí)箸巡城——旁若無人地用筷子來回在菜盤里尋找,不知從哪里下筷為好。此種行為是典型的缺乏修養(yǎng)的表現(xiàn)。
淚箸遺珠——用筷子往自己盤子里夾菜時,手不利落,將菜湯流落到其他菜里或桌子上,被視為嚴重失禮。
顛倒乾坤——將筷子顛倒使用,是被人看不起的,所謂饑不擇食,以至于不顧臉面。
定海神針——用一只筷子去插盤子里的菜品,會被認為對同桌用餐人員的一種羞辱,無異于在歐洲當眾對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樣的,這是不行的。
交叉十字——將筷子隨便交叉放在桌上,會被認為在飯桌上打叉子,是對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學生寫錯作業(yè),被老師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質一樣。
落地驚神——指失手將筷子掉落在地上,這是嚴重失禮的一種表現(xiàn)。迷信說法是,筷子落地就等于驚動了地下的祖先,也是不被允許的。
以上所述筷子的種種忌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理所應當注意的,作為一個禮儀之邦的華夏子孫,通過一雙小小筷子的用法,能夠讓人們領悟到那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內涵。(原標題: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