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席的產生是由懷川的地理環境、風俗禮儀和生活習慣所決定的。自古以來,當地民間多食湯類,常常把主副食放在一起,煮成稠湯,有菜有主食一起吃,菜也多以燴菜為主,如漿面條、土信面、糊涂面條、雜拌、雜碎湯、丸子湯等。這種飲食習慣對博愛水席的產生具有重大影響。人們遇到紅白事,要聚餐喝酒,逐漸形成了以當地的土特產、農副產品,配以雞、鴨、魚、肉、蛋、菌類及時令蔬菜瓜果,就地取材,結合當地的口味特點的一種宴席風格。經過多年的演變、完善,到了唐代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水席,簡稱“三八席”。
博愛水席顧名思義,就是以湯水見長,整個宴席24道菜,除8個冷盤外,其他8小碗、8大碗,道道帶湯水。另一個含義是:水席有一套嚴格的上菜程序,千百年來幾乎沒有大的改變。上菜順序在菜單設計時都已規范,不得隨意更改。先上8個涼菜為下酒菜,跟著上8小碗是佐酒,后上8大碗解酒配飯食,最后一道是雞蛋湯。菜品一道道上,吃一道換一道,24道菜全部上齊,如行云流水,故稱水席。
博愛水席獨特別致,食之讓人回味無窮,這里面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據說,博愛水席與唐朝女皇武則天有關。武則天(624年~705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據史書記載,武則天十分注重農業生產,大興水利工程,提出“重農桑,薄賦徭”,并十分重視人才,把從實際工作中涌現出來的地主階級人才選拔出來,大力打擊豪強勢力。武則天身為一國之君,為選拔人才,她不顧年事已高,多次離開皇宮到各地巡察,了解民情。傳說有一年她來到懷慶府博愛地界巡察,當地官員用民間水席供奉已70多歲的武則天。吃膩了宮里山珍海味的武則天,品嘗了水席后,感到葷素搭配,花樣繁多,湯湯水水,清爽利口,別具一格,吃得熱乎乎,又好消化,很適合老年人的特點。武則天大加贊賞,群臣也附和說好。女皇下旨將博愛水席引入宮廷,加上山珍海味,成為宮廷宴席,官場上的宴請也多用水席。后又從宮廷傳回民間,遂形成特有的風味,因此水席也稱為宮廷宴、官場宴。
傳統水席菜單設計與上菜程序很有講究,8道涼菜一般用青花瓷平盤,8道涼菜四葷四素,根據季節、檔次,因地制宜,根據傳統要求,豬頭貢肉必須有。這個菜看似普通,但制作起來非常講究,用豬頭肉、豬尾、豬蹄氽水后,加入花椒、大料、蔥、姜開鍋,小火長時間熬制,使膠原蛋白充分溶入湯中,冷卻后改刀裝盤。第二個是博愛灌腸,用豬大腸裝入五花肉、木耳、花生、淀粉、雞蛋等配料煮制而成,很有地方特色。其他涼菜常用的有:花生米、蓮菜、芹菜、石花菜、白菜、紫蘿卜、荸薺、銀條、鹵肉、燒雞、皮凍、小車牛肉等。
博愛水席中的8小碗,用的是小號青花瓷海碗,傳統的上菜順序,第一道上的是味道鮮美的肉片蓮湯。用豬肉片配上蓮菜、玉蘭片等烹制,是開席的一道重頭菜。第二道是由海參、魷魚、蝦仁制作的三鮮湯。接著就是薈萃了多種食材的博愛雜拌,是水席必上的特色菜肴。下面一碗就是別有風味的木須湯。跟著上一碗黃燜雞塊或燉雞塊。第六碗是芝麻紅薯湯。下一碗端上桌的是酸酸辣辣、回味無窮的肚絲湯。8小碗的最后一道是爽滑鮮嫩的燴白丸。8小碗已上完,水席的大菜正式登場,開始上8大碗啦。
8大碗上菜改用大號青花瓷海碗。按程序第一個是博愛傳統名菜里酥肉,也就是黃燜肉(現今水席上很少吃到這道菜了)。這道菜做起來費工費時,更能檢驗廚師的廚藝高低。用大塊五花肉,皮朝下把雞蛋黃(雞蛋清用于制作白丸)倒到肉上,用刀剁,再放些淀粉,把肉和蛋黃、淀粉全部溶合在一起,再改刀成塊,下入油內炸成金黃色,然后放入湯中煮熟,改刀裝碗調味,上籠蒸透,這道美味方可上桌食用。需要一斬、二煮、三炸、四蒸多道工序。下一道是由上好的五花肉和腐乳蒸制的香濃軟爛、肥而不膩的健腐肉。第三道菜是味道鮮美、寓意吉慶有余的黃燜魚塊,紅燒魚、糖醋魚均可。下面一碗是綿軟細膩、入口即化的豆腐湯。接著上黃燜排骨或清燉牛肉,下一道就是色澤紅亮、酸甜可口的山渣湯或銀耳紅棗湯。另一道是用江米配上蜜棗、紅棗、葡萄干、蓮子、果脯、青紅絲、白糖蒸的飯,也就是糯米甜飯,是水席中必上的一道甜品。至此,一場暢酣淋漓的流水大宴接近尾聲。24道菜中的最后一道雞蛋湯開始登場。用切碎的小酥肉、腐竹、西紅柿、海米、青菜等配料,把雞蛋液打進去之后,勾芡調味。此湯精妙之處在于把足量的香醋或老陳醋加入湯中,立即離火,放入紫菜、香菜、芝麻香油,一道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雞蛋湯大功告成。按當地的習慣,大凡坐席者,吃了一肚子的雞鴨魚肉,食客已酒足飯飽,需要用酸湯殺一殺腸胃,最后來幾口濃濃醋香的雞蛋湯:一是醒酒,二是開胃,三是雞蛋湯一上,宣告菜品全部上齊,喝過雞蛋湯就可離席了。
總之,博愛水席不管菜品設計如何變化,上菜程序都有嚴格規范,先冷后熱,葷素間隔,咸、辣、麻交叉輪流,甜、酸、淡錯落有致。從這些上菜程序和菜品安排上看,反映出懷川大地的禮儀文化和風俗習慣,蘊含著懷川深厚的傳統文化與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