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北宋建都開封后,北方以打獵為生的滿人也逐漸南移,定居開封后仍以打獵為生。為了防止冬天無法外出打獵的風雪天氣沒有吃的,他們便把捕獵的野兔剝皮洗凈,掛在棗樹上曬干保存,在冬天備用。他們在冬天用溫水浸泡回鮮,加之八角、花椒等調料煮熟,圍坐在火旁飲酒食用時意外發現,野兔那種煩人的草腥味沒有了,且風干兔肉比鮮兔肉更好吃,味香可口。后來人們就先風干后煮熟吃。經過多年的不斷增加調料,人們發現風干兔肉具有“細嚼慢咽,回味無窮”的特點。后來傳入皇宮,經皇上御廚加入20余味對人體有滋補作用的中草藥一同鹵制,飄出一股沁人肺脾的香味,御廚就給當時因國事而茶飯不香的仁宗皇帝品嘗,仁宗皇帝頓時胃口大開,連稱好味道,后經一段食用,使其慢性胃病得以康復,于是即對開封風干兔肉予以賜封,終使獨具特色的風干兔肉盛行,成為汴梁一絕,延續至今。 (【原標題】:開封風干五香兔肉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