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平原上的滑縣,為全國十大糧食生產縣之一,盛產小麥,用小麥面做出的食品花樣繁多,其中著名的一種就是雞窩燒餅。
之所以叫“雞窩燒餅”,指的是用來烤燒餅的爐子,形狀圓圓的像只雞窩。爐子的制造是有講究的,先要將一口破舊鐵鍋倒扣下來,上面要附三五層紙,然后在紙上糊約一寸厚的紅泥。這樣,整個形狀就儼然一個雞窩。將生面制好的燒餅坯貼在那倒扣的鍋里,用下面的火爐子烘烤,烤熟后就是雞窩燒餅。值得一提的是鐵鍋上面那幾層紙,鐵鍋燒熱后,上面的那幾層紙就會變成灰,沒有這層灰,熟了的燒餅就會揭不下來。
制作燒餅的整個過程叫作“打燒餅”,包括發面、揉面、制坯和烘烤四道工序。發面和揉面頗有講究,面發的好壞有兩點很關鍵,一是用堿,堿過大作出的燒餅就會少了那種麥香味兒,堿太小燒餅在烘烤的過程中容易糊;二是用水,一年四季須使用溫度不同的水,冬季用燙手的水,夏季用涼水,春秋兩季用溫水。用堿的多少和水溫全靠師傅憑經驗掌握,不使用任何量具或溫度計。燒餅的口感和味道在相當程度上是在這兩道工序里醞釀的。制坯時講究燒餅的大小、厚薄均勻,擠邊、掐邊或用刀利邊時四周的花瓣要大小一致、圖案清晰,還要把花椒茴香面、鹽和飴糖揉合其中,最后粘上芝麻。烘烤須使用木炭而絕不是煤炭,并且嚴格控制爐火的大小,這樣烤出的燒餅才會色澤黃中透紅,外焦里嫩,咬一口焦得喳喳有聲、嫩的柔軟如棉,餅瓤又煊又軟,口感既酥脆又筋道,咸甜適口,鮮香四溢。
在滑縣城鄉的街頭,你不難看到這樣的畫面:高高的燒餅爐子前,做燒餅的師傅從地上的大瓦盆里一把抓出一塊面團,咚地一聲甩到面板上,輕輕揉幾下,再三下兩下均勻地揪成一個一個的小面團。接著,攤成一個個圓圓的薄餅,抹上少許飴糖,用刀飛快地刻上一圈花紋,再粘點兒油和芝麻。托起餅,啪地一下貼到木炭紅紅的烘烤著的爐壁上,不一會兒就香氣四溢了。
假如不僅僅是為了果腹,雞窩燒餅的吃法也很有講究。其一是夾牛肉,當然夾的最好是滑縣當地另一特產“老廟牛肉”,當年曾經有多少人幻想,實現了共產主義大約每天都會有燒餅夾牛肉可以吃了。另一種吃法是剛出爐的雞窩燒餅就羊肉湯,這也是滑縣很多羊肉湯館主推的美食,別有一番風味,頗受食客的青睞。
如今,滑縣的特產——雞窩燒餅不僅走進了很多城市的居民區、小飯館,就連一些中高檔飯店也將它作為山珍海味后的一道主食,令許多農村出身的食客聞著雞窩燒餅的麥香,悠悠的回想起難忘的童年時光以及故鄉的人和事來。【原標題】河南省滑縣特產——雞窩燒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