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書記盧展工的妙筆點題,開創了河南茶產業的新篇章,從無到有,紅茶在河南開始生根發芽:“信陽紅”、“桐柏紅”、“函谷紅”,洛陽也有了“牡丹紅”。
然而作為河南紅茶品牌的新秀,洛陽牡丹紅茶能否成為洛陽牡丹產業發展鏈條上的新突破,繼之成為城市的新名片呢?洛陽開發牡丹紅茶的實力究竟在哪兒?優勢在哪兒?東方今報記者進行了求證。□東方今報見習記者付首鵬/文圖
政府支持牡丹紅茶發展的原動力
2011年11月18日,必將記入洛陽市茶葉發展的歷史。 這一天,國內紅茶中研發成功的首個花茶——洛陽牡丹紅茶亮相。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王慶給牡丹紅茶做了這樣的評價:這款產品的中茶外形條索緊致勻整,顯毫、烏潤,湯色金黃、明亮,香氣鮮甜,滋味綿醇,葉底肥壯,具有香、活、甘、清之韻味。牡丹紅茶還得到了與會品茶專家的認可。 這一天,距9月9日洛陽祥和牡丹科技有限公司接到洛陽市委、市政府指定研發牡丹紅茶的時間,剛好70天整。在這么短的時間里,研發出的洛陽牡丹紅茶一炮走紅,所依靠的是什么呢? 對此,洛陽牡丹紅茶研發人之一、 省牡丹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牡丹花茶發明人詹建國,將之歸功于政府的支持。 追溯洛陽牡丹紅茶開發的淵源,不能不說兩件事:省委書記盧展工對信陽乃至整個河南省紅茶發展的點題之筆和省政府頒布的《茶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規劃中說,洛陽市西南山區被列入茶葉生產加工帶…… 洛陽究竟能不能發展茶產業?今年8月份洛陽市有關部門多次派出調查組趕赴信陽、福建武夷山等茶業產區進行調研,并就洛陽市發展茶產業的可行性及前景進行了多次求證。
9月4日,經過反復論證后,研發洛陽牡丹紅茶被提到了日程,洛陽祥和牡丹有限科技公司和福建正山茶業有限公司被指定聯合研發洛陽牡丹紅茶,經過洛陽的牡丹專家和福建武夷山的茶葉專家兩個月的潛心研究,聯合攻關,洛陽牡丹紅茶新鮮亮相…… “沒有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洛陽牡丹紅茶不會這么快就能研發成功。”詹建國說,他從事牡丹花茶研究12年了,中間經歷了很多挫折,曾經也想過放棄,“只有經歷了這些挫折,才深切體會到政府在研發牡丹紅茶中的作用,才會明白洛陽在這么短時間就能研發出牡丹紅茶的原因所在。”
環境適宜具有茶葉規模發展的“土壤”
洛陽市農業局提供給媒體的一份資料上顯示,洛陽并無茶樹種植的傳統,這是否說明洛陽不適宜發展茶樹種植,或者說不具備開發牡丹紅茶的先決條件呢?
洛陽市牡丹紅茶協會給了答案。
協會秘書長王國強說,在實地調研中,他們在嵩縣白河等地發現了一些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留下來的零星茶樹,長勢還不錯,茶農說,產出來的茶葉也很不錯。
同時,洛陽市西南部山區被列入河南省茶葉生產加工帶,也是有科學依據的。王國強說,茶葉種植對自然生態條件的要求主要有光照、溫度、水分、土壤和地形等幾個方面。如光照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全年大于10℃的積溫在3800℃以上,最低溫度不能低于-12℃;全年降雨量不能少于800毫米;土層厚度不少于1米,土壤偏酸,以沙壤土、壤土、黏壤土為好等。
“經過實地考察,嵩縣、欒川為代表的洛陽南部淺山區有大量的丘陵坡地,可滿足茶樹生長需要,且沒有污染,是生產有機農產品的理想場所。”王國強說,洛陽有發展茶樹種植的適宜“土壤”。
洛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楊炳旭介紹,洛陽牡丹紅茶以武夷山茶青和洛陽嵩縣茶青為主要原料,以洛陽牡丹花為輔料,結合特殊工藝研制而出。
洛陽牡丹紅茶研發人之一、福建正山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江元勛則說,目前,牡丹紅茶的紅茶主要是福建正山茶業公司提供的金駿眉。金駿眉是紅茶中的極品,有國飲之稱;洛陽牡丹甲天下,有國花之稱,制茶師特選極品金駿眉,結合特殊工藝制作的洛陽牡丹干花,經多重調配,將國花與國飲合二為一,研制出的洛陽牡丹紅茶,把牡丹的馨香與紅茶的甘醇、牡丹的藥效與紅茶的功效、牡丹文化和茶文化有機融合在一起,真正實現了國花與國飲的水乳交融,具有開創性意義。
洛陽牡丹紅茶還有國筆之稱,中國書協主席張海聽說洛陽研發出紅茶新品種牡丹紅茶后,專門題寫了“洛陽牡丹紅茶”幾個字。王國強說,透過洛陽牡丹紅茶,能嗅出獨特的“三國味”。
采訪中了解到牡丹花入茶,并不是牡丹紅茶的特例,在洛陽祥和牡丹科技有限公司設在洛陽新區的品牌形象店里,展示有詹建國研發的牡丹花龍井、觀音、毛尖等茶。而此前洛陽市還曾考慮過發展牡丹綠茶。
詹建國說,雖然口感也不錯,但是研發出牡丹紅茶后,專家們覺得這些茶都沒有牡丹紅茶的口感好。“牡丹花偏酸,綠茶則弱堿,兩者結合口味受到了一點影響。”詹建國說,紅茶則相反。
借力金駿眉這一極品國飲,加入屬于本地特色元素的牡丹花,洛陽市發展牡丹紅茶的策略,得到了認可。河南科技大學農學院教授、洛陽市牡丹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史國安教授說,這種方式,不僅創造了自己的品牌,還拉動了洛陽牡丹產業、茶產業的發展,但要是長期走下去,還要打造自己的茶產業鏈。
對此,洛陽市提出了自己的五年規劃,“十二五”期間,將根據自然條件,把屬于長江淮河流域的嵩縣白河、車村、九店等地劃為茶葉優先發展區;把與之相鄰略偏北的大章、舊縣等地劃為發展拓展區;把陸渾水庫周邊劃為觀光種植區,漸次推進。除此之外,還將在汝陽縣、洛寧縣、欒川縣分別選擇自然生態條件優越的區域引種茶樹,建立有機茶園。
其中2012年,洛陽市將發展茶園2000畝;2013年,茶園面積達到5000畝;2015年,茶園面積達到1萬畝,形成規模;實施茶葉示范種植的“百、千、萬”工程,即百畝連片、千畝鄉鎮、萬畝茶園,加快基地建設、培育龍頭企業、打造優質品牌,逐步把洛陽建成全國著名的優質無公害茶葉生產加工基地、茶葉流通區域中心和重要的茶文化生態旅游休閑區,使茶產業成為洛陽的特色優勢產業。
為扶持洛陽市茶產業發展,洛陽市政府出臺四項財政扶持措施:規模連片種植茶樹100畝以上,洛陽市政府按每畝600元連補4年,此外,財政每年安排100萬元專項資金,重點用于“洛陽牡丹紅茶”的產品研發、宣傳推介、技術服務和招商引資等工作。
按照“洛陽牡丹紅茶”三步走的戰略,明年3月起,洛陽牡丹紅茶將試投放市場,4月,將使用洛陽當地牡丹鮮花和外地鮮茶加工,提升牡丹紅茶品質,批量生產并打開市場。
對于洛陽牡丹紅茶的入市,史國安則建議大打文化牌,挖掘牡丹紅茶中文化內涵。
史國安說,與信陽紅、桐柏紅、函谷紅相比,洛陽牡丹紅茶起步較晚,但它所具有的牡丹文化和茶文化優勢,則是獨一無二的,打文化牌,使牡丹紅茶既有紅茶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文化內涵,不失為洛陽牡丹紅茶市場推廣的可選道路。
同時,還要注重與河南其他幾種紅茶品牌的合作。“信陽紅”、“桐柏紅”、“函谷紅”、“牡丹紅”如果能聯合起來做市場推廣,必將提高河南紅茶的整體影響力,最終對洛陽牡丹紅茶的推廣將十分有利。
“還建議走產學研一體化的道路,政府搭臺,加大科研資金和技術投入研發產品,然后由企業負責去開拓市場。”史國安說,牡丹紅茶從研發成功到最終走向市場,需要一個過程,這一過程中,建議在推向市場初期,先從高端市場入手,走先高端,再向中低端擴展的發展之路,在推廣的過程中,不斷開發新的品牌,適應不同的人群,擴大市場影響力。(原標題:牡丹紅茶一炮走紅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