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永城棗干歲貢不輟
永城棗干因產于永城市演集鎮豐莊村,而又名豐莊棗干,因其在明朝及清朝時一直是皇室貢品,所以又叫貢品棗干。一方水土育一方風味。豐莊棗干風味獨特,別具一格。成品棗干橙黃錚亮,香甜如蜜,營養豐富,既能食用,又可入藥,具有活血養顏、潤肺化痰、清熱生津等功能。豐莊棗干在明朝天啟年間(1621年—1627年)即被列為貢品進獻皇宮。
明朝天啟年間,永城人練國事被封為朝中監察御史。一次,練國事衣錦還鄉,品嘗過家鄉豐莊的棗干后,感覺味道獨特,食后回味不絕,在返朝時,他就將豐莊的棗干帶進北京城,獻給了熹宗皇帝。熹宗皇帝吃后連聲贊許,立即下令御膳房向豐莊征收棗干。從那時起,豐莊的棗干就被列為朝廷貢品。至清朝時,豐莊棗干依然歲貢不輟。
明清時期,皇上每年年初及逢災害年景時,都要在北京城的天壇祭天,以企求皇天保佑,降福蒼生。因為豐莊的棗干是朝廷一道著名美味,為表示對上天的尊崇,從熹宗開始,在天壇祭天時,便擺上豐莊的棗干,也讓玉皇大帝嘗嘗這道美味。從那時至清末,皇帝祭天時,豐莊棗干即為必備祭品。
1914年,美國舊金山舉行萬國食品博覽會。在博覽會上,永城棗干與國酒茅臺相媲美,同時被博覽會評委會評為優質產品。
毛主席曾回信稱贊
1957年,翻身當了主人的豐莊村民為了表達對毛主席的愛戴,就委托村里毛筆字寫得非常好的孫崇林代筆,以全村人的名義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同時用布袋裝了一袋豐莊的特產———棗干,寄給毛主席品嘗。
信及棗干寄往中南海大約一個多月后,毛主席就回了信。信是回給豐莊村大隊的。在信中,毛主席對豐莊人寄去的棗干表示感謝,并說很好吃。最后,毛主席建議豐莊村“大力發展棗樹”。
看到毛主席“大力發展棗樹”的建議后,豐莊人豪情萬丈,正準備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大力發展棗樹,大干一番時,1958年全國開始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隨之而來的是以“高指標”、“瞎指揮”、“共產風”、“命令風”和“浮夸風”為主要標志的“五風”“左”傾錯誤思想嚴重泛濫,豐莊也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大躍進。很多人把長了幾十年、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棗樹都給砍了,然后集中到大隊院里當劈柴燒掉,豐莊棗樹遭遇了一場浩劫。那場浩劫后,豐莊村所剩的棗樹就不多了。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豐莊人開始補種棗樹,現在豐莊的棗樹又形成了規模,但那些老棗樹卻所剩無幾了。
明清時期,豐莊的棗樹分成兩個大林子,一個在村南,一個在村北。豐莊人稱之為“南行”與“北行”。南行、北行都各有棗樹上千棵,非常壯觀。1958年那場浩劫后,兩個行里所剩下的棗樹不足30棵。現在,在豐莊北面有十幾棵幸存下來的老棗樹,枝節遒勁,樹身上布滿歲月留下的疤痕。這十幾棵棗樹都很粗,一個成年人根本抱不過來。據豐莊村委會副主任兼村會計豐紹禮說,他們村曾經有一個長壽的老人,活了90多歲,于1985年去世。但在他記事時,這十幾棵棗樹就已經長得很高并結果了。據此推斷,這十幾棵棗樹的樹齡都應該在100歲以上。
棗干制作 仍然是傳統工藝
像其他的村民一樣,豐紹禮也從幾歲時就開始做棗干了,現在制作棗干已經有幾十年的經驗了。他向記者述說了制作棗干的過程。
俗話說:“七月十五棗紅圈,八月十五棗落桿。”用于制作棗干的紅棗,一般在農歷七月十五棗紅圈至八月十五棗成熟之間,如果等到八月十五以后、棗完全成熟后再做棗干,做出的棗干的味道并不理想。做棗干的第一道工序是削皮。打下棗后,要先削皮。棗又小又圓,用小刀子一個棗一個棗地削皮是一種細活,沒做過的人要學很長時間。但在豐莊,因為祖輩相傳、耳濡目染,很小的孩子就能熟練地給棗削皮了,而且能一邊削皮一邊看電視,且削得快,絕不會削住手指。第二道工序是蒸發。鮮棗去皮后,進行日曬或者烘烤,將棗中的水分蒸發掉一部分。一直烘烤或日曬到棗的肉質柔軟、能捏定型時為止。做棗干的第三道工序是挖棗核。削皮后的裸棗經晾曬或烘烤后,用特制的取核器(豐莊人稱之為鐵創子)在棗的梗處挖出棗核,隨即用手一捏,取棗核的地方就沒有什么痕跡了。這樣,一般人就不知道棗核是怎樣取出來的。第四道工序是定型。取出棗核后,再回炕進行烘烤,待果肉松軟時取出來,用細白面粉拌勻后進行定型。最后進行回炕或日曬后,藏在缸內或裝進塑料袋子里就行了。
盡管歷經300多年,但豐莊人一直保持著這種傳統工藝。現在只有取核后的“手捏”一項手工廢除了,改為用軋面機軋,速度快了,但這樣取棗核處的痕跡就能被外人一眼看出來。
削棗皮是一件很費時的活,河南省農科院曾經專門研究生產過給棗削皮用的機器,但因為棗大小不一,又很硬滑,至今也沒有研究出來。
豐莊棗干 味道獨特
豐莊的棗樹結的大紅棗,品嘗時感覺味道與其他地方的大紅棗并沒有什么兩樣,但在制作成棗干后,味道卻明顯不一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豐莊棗干因為其知名度及獨特風味而暢銷全國各地。豐莊當地產的紅棗有時候根本滿足不了制作棗干的需要,有人就從外地購進些,按同樣的工藝制作成棗干,制作出來后,冒充豐莊棗干再賣出去。但是,用外地運來的大紅棗做的棗干,口味就是不一樣,要么澀要么太濃。只要是經常吃豐莊棗干的人,一入口就能知道那不是正宗的豐莊棗干。永城市演集鎮也曾經想在全鎮推廣種植棗樹,靠豐莊棗干的名聲發展“棗經濟”,但是在距離豐莊村一定距離后,所種的棗樹結的棗的風味就變了,保證不了豐莊棗干的傳統風味。為了保證質量及保護好“貢品棗干”這個品牌,現在,演集鎮不得不把棗樹控制在豐莊方圓1000多畝土地的范圍內。現在,豐莊村1000多畝的田地,棗園就占了四五百畝。豐紹禮說,他們村一個人的責任田一畝稍多,每個人基本要用半畝田地種植棗樹。現在,制作棗干是豐莊村的重要產業,靠制作、出售棗干,豐莊村每人每年的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
盡管豐莊棗干好吃,但受小農意識的束縛,豐莊的棗干曾經一度處于自產自銷的封閉型自然經濟狀態。盡管村民年年忙著制作棗干,可村民的經濟效益并不明顯。因為豐莊村不注重保護其品牌形象,市場上也充斥著冒充豐莊“貢品棗干”的劣質棗干,一時間,豐莊棗干蒙受了不白之冤。為防假冒,演集鎮政府積極進行有效管理,為豐莊棗干注冊了商標,投資2萬多元統一了包裝。同時,該鎮組建了永城市棗制品公司,專門負責豐莊棗干的銷售。另外,鎮政府與村里聯手加大了對棗農加工棗干的管理力度,以免一些人購買外地的紅棗制作假的豐莊棗干,影響豐莊棗干的聲譽。
豐莊村人上世紀90年代末還請了專家幫忙,利用棗干制品的副產品———棗皮、棗核,研究制作了棗茶,從而更進一步提高了紅棗的經濟效益。
據豐莊村黨支部副書記孫向陽講,豐莊棗干的市場潛力很大。棗干既可以做水果、點心,直接生食,食之既脆又甜,回味悠長。又可以佐湯制菜,一鍋小米、大米、雜豆等稀飯內放入50克左右的棗干,湯未煮熟即香氣四溢,滿室飄香。由于棗干包裝華貴,耐儲存,它更是孝親敬友、饋贈親朋的上乘禮品。豐莊村現已經被商丘市政府列為商丘市15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示范村之一。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豐莊村確定了“南園(工業園)北棗”的發展思路。在新的發展時期,豐莊貢品棗干將為全村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總策劃:郭文劍 張浩哲 張宏建 文\晚報首席記者 蔣友勝 圖\通訊員 曹長春)(原標題:貢品棗干:風味獨領三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