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朝后期起,襄城縣煙草種植歷史源遠流長、經久不衰,后來更是成為全國三大烤煙發源地之一。1958年8月7日,毛澤東主席來到襄城縣視察,看到大片大片長勢繁盛的煙田,他充滿激情地說:“你們這里成了‘煙葉王國’了!”自此,“煙葉王國”就成了襄城縣的代名詞。值毛主席視察襄城縣50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順著歷史的長河,沿著毛主席的足跡,共同走近——
紫云山青,汝河水秀;山峙水繞,沃野平衍。
短短16個字,便把襄城縣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描繪了出來。襄城縣位居淮河水系上游、伏牛山脈東段。隸屬淮河水系的汝河穿縣而過,隸屬伏牛山脈的紫云山、首山等橫亙東西。
而1958年8月7日,毛澤東主席來到襄城縣視察,更是為這個因周襄王而得名的古老縣城增添了許多別樣魅力。如今,在縣城一角,坐落著一座為紀念毛主席視察而建的“毛澤東主席視察襄城紀念館”。而這座紀念館不僅是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我市第一家紅色旅游景點。
在73歲的褚建中老人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紀念館。走進紀念館大門,直接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大的毛主席銅像:他身材高大魁梧,右手拿著草帽,雙目眺望遠方。
走進紀念館,一張張圖片、一個個復古模型、一件件歷史文物就是一段段歷史,記錄著“煙葉王國”的前世今生。
關于“煙王”的傳說
關于襄城縣的煙葉,褚建中老人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在民間流傳已久的關于“煙王”的傳說。
在襄城縣縣城西南令武山和紫云山中間有塊川谷平原,叫做“里川”,生產煙葉。相傳,張莊張姓二兄弟在煙地里鋤草,突然中間一道金光沖天,哥哥以為是寶,一把拉住弟弟前去尋找,可是什么也沒找到,只發現黃澄澄、金燦燦的一棵煙。哥哥摘一片放在嘴里吃,弟弟也好奇地采一片卷起來吸,吃著滿口香,吸著味芬芳。這棵香氣四溢、佳味怡神、采摘不盡的煙棵,人們就叫它“煙王”。從此,“煙王”在哪里出現,哪里煙葉就豐收。
雖然說,這只是一個反映煙農美好理想的浪漫主義傳說,但據褚建中老人講,襄城縣生產煙葉300多年來,以量大質優著稱于世,縣境西南淺山區的“里川煙葉”更以吃味醇和、香氣濃郁、勁頭適中、油潤豐 滿、燃燒力強,色、香、味特優,被國內外煙草市場列為高級卷煙的最佳原料。
全國三大烤煙發源地之一
在紀念館門的兩邊,有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頒發的兩塊牌子:一個寫著“中國煙草文化之鄉”;一個寫著“中國煙草文化研究基地”。這兩塊牌子彰顯了襄城縣煙草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
按照《襄城煙草志》的說法,襄城縣從地理位置上與世界著名煙草產區位于同一緯度地帶,種植煙草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
根據歷史記載,襄城縣種植煙草早期為曬煙,始于明朝天啟中至崇禎年間(1624至1644年),最初在今紫云鎮張村及十里鋪鄉一帶種植。1913年,開始引進美種烤煙,為全國三大烤煙發源地之一。而來此取土化驗的英美煙草公司專家認定,襄城縣的土壤成分、性質與美國烤煙圣地弗吉尼亞相同,被譽為“東方的弗吉尼亞”。1914年,襄城縣煙葉被選送美國“舊金山萬國商品賽會”參展,并獲得極高的贊譽。
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襄城縣煙草生產開始恢復并得到較快發展。1953年,全縣種植煙草面積達13.58萬畝,畝產由建國初期的55公斤增長到83.5公斤,總產量分別占全省、全國產煙總量的15.98%和6%。而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襄城縣不斷改革種植和管理技術,煙葉產量和質量逐年提高。襄城縣烤煙因而引起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及中外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
介紹完這些歷史,褚建中老人頗有感慨地說:這也許是毛主席到襄城縣視察的一個緣由吧。
毛主席來了
在紀念館里,我們也看到了一些當年毛主席視察襄城縣的親歷者寫下的回憶資料。
在這次視察中,時任襄城縣委副書記的劉熙民幾乎全程陪同。他在1989年8月7日寫下的回憶文章《回憶毛澤東主席視察襄城縣》中這樣寫道:“ 1958年8月6日晚上12點,我忽然接到許昌地委副書記馬金銘的電話。他說:‘明天上午,中央領導去襄城縣視察工作,省委第一書記吳芝圃陪同。’這句話,他反復說了兩遍,接著他又說:‘為了迎接中央領導的視察,你要親自負責,連夜做好一切準備。視察點的交通,要保證暢通無阻,離城也不要太遠了,集中一些為好。中午休息、吃飯和安全問題都要專人負責做好,你還要準備個全縣工作情況的匯報。離天明時間不長了,要馬上組織行動,明天你在機關等著,地委去車接你。’”放下電話,劉熙民立即召集在機關的縣委常委開會,認真進行傳達,并進行了具體分工:縣長張慶雯負責后勤保障,安排吃飯、休息和安全保衛工作,縣委辦公室通知縣直機關搞好環境衛生。劉熙民自己帶領幾名干部到縣城周圍社區確定視察地點,察看行車路線……而在這些忙碌的人群中,就有當時在縣政府辦公室工作的褚建中。那時,他才23歲,而在他以后的人生中,也與煙草結下了不解之緣。
1958年8月7日6點左右,在河南省委書記吳芝圃,省委書記處書記楊尉屏、史向生,許昌地委副書記馬金銘,許昌專署專員王延太等人的陪同下,毛主席乘車沿許南公路向襄城縣馳來。
劉熙民這樣寫道:“8月7日,東方剛亮,我正在刮臉洗刷,忽然外邊有吉普車聲,我趕忙洗刷完畢。不一會兒,地區公安處副處長辛建同志走了進來,他握著我的手高興地說:‘毛主席來了,已從許昌出發,馬金銘書記讓我來接你。’啊!偉大領袖毛主席來了!我又激動,又緊張,心都要跳出來了。我們慌忙吃了點早餐,就驅車去迎接毛主席。”
“叫北京人看看你們這里的莊稼!”
在紀念館內諸多照片中,毛主席站在高高的谷子地里的照片最為引人注目。關于這張照片,襄城縣史志總編輯室編寫的《名人在襄城——國家及部委領導人蒞襄城視察紀實》一書中有著詳細的描繪。
書中這樣寫道:“7點30分,毛主席乘坐的轎車在潁河南岸許(昌)南(陽)公路上停下。毛主席走下車后說:‘這里的煙葉也很不錯嘛,就在這里看吧!’他健步走向雙廟鄉十四農業社郝莊第二生產隊的煙田……毛主席順著煙壟向煙田深處走去,露水吻濕了他的襯衣,鞋上沾滿了泥巴。新華社記者侯波、《河南日報》記者宋海燕正忙著照相,毛主席指著身邊的谷子地對他們說:‘不要光照我,應該照這。’這塊地的谷子棵高、穗長,微風吹過,頻頻點頭,好像是在向毛主席報告:今年又是個大豐收!毛主席興致勃勃地走向谷地,對吳芝圃、史向生說:‘咱們在這里照個相,叫北京人看看你們這里的莊稼!’記者忙把這個動人的情景攝入了鏡頭。”
而就在毛主席準備離開郝莊時,劉熙民、辛建從縣城趕來了。毛主席和劉熙民、辛建一一握手,并詢問了他們的名字、年齡等。聽著兩人的介紹,毛主席分別幽默地說:“噢!你是康熙的人民啊!”“是辛辛苦苦地建設社會主義啊!”接著,劉熙民和吳芝圃一起同乘毛主席的轎車,向毛主席匯報工作,開始到別處繼續視察。
“解放式”水車
走出紀念館,繞到后面,有一個修葺一新的亭子,上面寫著“觀井亭”,亭內安裝著當年毛主席視察過的“解放式”水車。
關于這部水車,劉熙民在回憶文章中寫到:“8點多鐘,毛主席乘坐的汽車在縣城東下了許南路,順著一條向東的土路,來到三里溝鄉后梁莊村北。毛主席一下車,就被田間勞動的群眾認了出來,個個拍手歡笑,驚喜萬分,一齊涌來歡迎。毛主席微笑著和群眾一一握手。”
“毛主席經過麥場順煙壟走進煙田,看到一部水車在井臺上停放著。他走過去看了看,問我和三里溝鄉副鄉長周天順:‘這叫什么水車?井里的水夠澆不夠?一天能澆幾畝地?’我們回答:‘這是解放式水車,井里的水夠澆的,一天能澆五六畝地。’毛主席又看了看水井,健步走進了大面積煙葉豐產田。”
“你們這里成了‘煙葉王國’了!”
在紀念館左側的墻壁上,幾個金色大字格外引人注目。上面書寫著毛主席當年對襄城縣的評價:“你們這里成了‘煙葉王國’了!”
也正是這句話,讓襄城縣多出了一個代名詞——“煙葉王國”。而劉熙民的回憶文章詳細記錄了這句話的前前后后。
還是在后梁莊的煙田里,毛主席點燃一支煙吸著走著,問王延太:“你們的煙好,還是山東濰縣的好?你們比較了沒有?”王延太回答:“現在全國十二個省烤煙會議正在這里召開。他們說這里的煙長得不錯。”毛主席滿意地說:“他們在你們這里開會,你們的煙要比他們的好。”
毛主席在煙葉試驗田里走著,健步登上了田間路埂,舉目四望,只見煙田一塊連著一塊,一塊比一塊強,真是煙林、煙海,無邊無際。毛主席興致勃勃地對馬金銘說:“你們這里成了‘煙葉王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