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熟地黃可不一般,選料上品淮地黃,經精制、浸泡后,用銅鍋、銅籠蒸九遍曬九遍,總共80道工序,需要一個月才能完成。”眼前這位提起中藥就滔滔不絕的老人就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藥炮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朱清山。
盛夏之際,在充滿中草藥香味兒的禹州市朱閣鄉“河南省青山藥業有限公司”的大院中,記者見到了這位傳說中的“老藥神”。這不見不知道,一見嚇一跳。雖已到耄耋之年,但眼前的朱清山看上去卻像五六十歲,頭發幾乎全黑,皮膚呈小麥色,步履輕快、精神矍鑠,交談里不時發出爽朗笑聲。就是這樣一個人在中藥界摸爬滾打六十載,從學徒到老板,他練就辨藥制藥一手絕活;從藥工到經理,他會創新增效益;從商業到工業,他靠誠信興藥業,成就了禹州中藥界一個不老的“神話”。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一個小小檳榔核竟然能用切刀切成百來片,若不是親眼看到,記者還真不敢相信,尤其這還出自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之手。“機器不過切三四十片。過去當學徒,老板不讓使油燈,很多時候,我都是摸著黑切的”。朱清山邊切邊向記者說道,一大簍檳榔一會兒工夫就切完了,拿起切好的檳榔片,薄如紙、輕如羽、透如紗,隔光透亮、一吹即飛。如今在中藥界有這樣的功力的人可是屈指可數。要問如何練就,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那得從他14歲那年說起。
1946年,年僅14的朱清山就進了爺爺、父親都幫工的禹州市城關老字號藥棚“元豐祥”當學徒。那時,朱清山的父親朱傳義已經在禹州中藥界小有名氣,小清山作為家中的長子,從小就聰明懂事,辦事有“眼色”,腿腳又麻利,到藥店不多時,沒上過學的他,硬是將店里所有種類的中藥名字以及它的藥理作用背得滾瓜爛熟,有些藥名不會寫,他就用自己設計的“符號”記下來,每天在小本子上寫寫畫畫,有時忙得連飯都顧不上吃。他父親也發現了他在藥上的鉆勁兒,覺得兒子是個做中藥生意的“好苗子”,就很放心將藥店的事務交給他處理。
隨著藥業事業的發展,禹州城里相繼發展起來了不少“中藥行”,久經磨練、獨掌絕技又會做生意的朱清山靠賣大蒜一點點攥來的錢在禹州城里開辦了自己的“三合永”藥鋪,不到20歲變成了禹州城里藥行的小老板。“當時禹州中藥材在全國各地是出了名兒的,歷史上藥王孫思邈在禹州影響很大,有‘藥不過禹州不香,藥不經藥王不靈’的名言流傳,發展早、技術好的禹州中藥業引來全國各地藥商的青睞,人挑畜拉,熱鬧非凡。”當時,朱清山的藥業生意十分火紅,不僅因為他辯藥能力強,他踢一腳麻袋,就知道藥里的水分,聽一下杏核就知道杏仁的大小甜苦。更重要的是他講誠信,重質量,從不賣假、摻假。“這是做人的道德,在藥上賺得昧心錢是良心的缺失,俺不能干,也不會干!”老人家堅定地說道。
“傳祖訓守誠信,辨藥物修道德”
“后來,國家實行了對原工商業的改造,我被禹州國營醫藥公司錄用,就成了一名社會主義的新型工人。”就是這樣,在國營企業的37年中,朱清山從一個藥廠工人慢慢走上了禹州市藥材公司經理的崗位,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
“吃大鍋飯”的年代,工人有不少閑暇的時間,朱清山卻在工作之余將這些時間好好利用起來,由于文化功底淺,他就借助字典,硬是下功夫啃下來三本磚頭厚的醫學書籍,學著學著就入了門,他有依據家傳的秘方融入醫理、藥理,經過百次實踐、修正,終于學會了加工炮制中藥、丸藥、膏藥、飲片,最終掌握了一套自己的“獨門絕技妙法”。中藥一經他手,并別具特色,患者已經服用,便贊不絕口。幾年下來,他炮藥、制藥、鑒定藥在禹州出了名,從學徒到同行同事再到相關領導都十分佩服。1988年獲得了國家醫藥管理局頒發的“主管中藥師”的榮譽稱號。在52歲時當上了公司業務副經理的職務。
在藥界干的時間長了,走在街上大家便會親切稱他為“朱老師,老朱”,可是86年的一個春天,公司年輕人一句“老朱”,讓他對著鏡子想了好久,“再過不久我就滿52歲了,人說五十而知天命,回想這一路走來,我縱有兩手絕活,可到底給社會多大的貢獻呢?”想起眼下的藥材景況,更令他心旌鼓蕩。
豐富的閱歷,過硬的技術,充分的信任,在大家的擁護下,領導決定讓他試試自己的“特區政策”。“我到過很多地方,深圳給我印象很深,改革開放初期,市場經濟還不為接受,大家還停留在計劃經濟的局限之內,要想發展生存,必須改變經營的模式。”于是他按銷售給提成,這在當時可是破了先例。“我當時可是充分做好了吃官司的心理準備啊!”朱清山笑著說,“可年底一算賬公司實現了純利潤24萬元。”“24萬元?”“是啊!24萬元,在九幾年可是一筆不曉得數目嘍!”就這樣在他的帶領下,原本賠錢的國營藥材公司,轉虧為盈,第二年公司實現了純利潤32萬元,第三年,全省醫藥系統號召“學習朱清山”。問到他的秘訣時,他說“其實很簡單,用真誠換真誠,用信譽換信譽。以前如此,將來更如此。”1990年,禹州中藥業公會成立時,大家一致推選他為會長,通過科學的管理和積極的宣傳,朱清山不斷克服困難,使得中藥業健康發展,多次受到了許昌市工商聯的表彰。
“退休不退志,創業再奉獻”
按照國家的政策,朱清山60歲就退休了。面對孝順的兒女、和順的家庭,奮斗一輩子的他也該好好享享清福,安度晚年了,可閑不住的朱清山對著突入其來的“閑云”,仿佛籠上了一層“陰云”。一連幾天吃不香、睡不著,心里難受的。“我現在還能動,不能就這樣閑在家里啊!”經過深思熟慮,他終于決定以后不僅要干好會長,還想開一家屬于他個人的中藥材公司。說干就干,第二天他就開始張羅這事。終于在1994年,經過多方努力,由朱清山領辦的禹州市中藥材貿易公司正式掛牌運營。
“老朱又開業了!”以前的客戶爭相傳播這個消息,不久,朱清山的公司就門庭若市。他重誠信、保質量的經營之道迎來了更多的客戶,生意慢慢地做到了六省兩市。但他并不滿足,他想把禹州的藥業做大、做強,籌措了1000多萬元,在自己的家鄉——朱閣鄉,創辦了“河南青山藥業有限公司”。“把企業建在自己的家鄉,不僅是完成自己年輕時的愿望,而且還能幫助鄉親們共同致富,留住人才,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朱清山說道。
為了更好的發展,2006年他將河南青山藥業有限公司與禹州益眾醫藥有限公司(禹州市中藥材貿易公司)進行了業務聯合,實現統一管理、聯合經營,更加促進了公司進入“快車道”發展。青山藥業是中藥材、中藥飲片行業在全省第一個通過中藥飲片《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認證,恢復了禹州“四大九蒸貨”的生產,率先把中藥傳統炮制技藝融入到了現代中藥炮制的現代化生產,使得禹州中藥文化不斷發揚光大。不僅如此,作為一位中藥炮制技藝方面的專家,他炮制的去毒清半夏,質量抽檢在全省唯一合格,2009年朱清山以80歲的高齡,榮獲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禹州中藥加工炮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老當益壯,不移白首之心”
有了如此成就,朱清山仍不滿足,2010年8月他赴日考察中藥在日本發展情況。 2011年3月參加央視“歡樂中國行”,現場表演中藥傳統切工“百刀檳榔”技藝震撼全場,“我人雖老,但心不老,對于學習和工作,特別有勁頭兒”。
“不過這兩年的生意也不好做,一是現在行業里藥材質量好壞不一,我的藥雖好,但是成本高,有些人嫌不賺錢只進劣質的藥,這樣就很阻礙自身企業的銷售,而且也不利用整個藥材市場的發展。二是人才問題,中藥這活不下苦功夫學不好,現在很少人能堅持下來,我很愿意教,但是學的人少啊!”83歲的朱清山老人眼里閃過少有的無奈。
“咱這10月份不是又要開藥交會了嗎?要是有人投資,我們就能將品牌做大做強,我有好手藝,假藥再猖狂,好藥也不怕沒市場,但是目前我們的經濟實力離大企業還差得遠。”朱清山目光炯炯地說,“還有就是人才,以前藥材加工都是家庭作坊式,要保密傳內不傳外,我就不這樣看,為了中藥的更好發展,我要把自己的手藝傳下去,第一傳子女,第二傳徒弟,第三傳社會,將來辦班,讓更多的人來學中藥。”如今在他的企業里,不僅有家庭成員、親戚、學徒,還吸納了社會上上百余名閑散人員來打工,為禹州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困難不怕,最怕沒信心。我這一路走來,最不缺信心!”朱清山最后向記者說道,臉上依然掛著那燦爛的笑容,采訪結束后他一直送到大門口,夕陽下老人堅強而挺拔的身影讓人久久不能忘懷。朱清山先生的一生不僅是他個人孜孜以求的奮斗創業史,也是他對禹州中藥產業的奉獻史,這位中藥界的傳奇人物,就像他的名字一樣,“青”山不老,流“水”長流!(作者:朱清 連照澤)(原標題:“青”山不老綠“水”長流——記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朱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