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聯播,2000年11月17日黃金時間,我向全國的電視觀眾匯報了嫩頭青蘿卜勇闖市場的大事。”
時隔6年,河南省固始縣蔣集鎮的黨委書記王強回憶起這件事,仍然激動不已。
拉起名號闖京城
8年前,蹲在成片的蘿卜地里,王強和農民們掰著手指算著這樣一筆賬:如果一個蘿卜能賣到1元錢,那0.066公頃地的2000個蘿卜就是2000元,除去各項開支,還能賺1500元,對于農民來說,這可是一筆不少的收入。
當時作為新任蔣集鎮的黨委書記,王強的夢想是要把這小小的蘿卜做成大產業。
傳說在遠古時期,神農氏的小女兒從穿過蔣集的淮河支流史河邊經過,看到這里淤積的成片沙土,土質疏松、肥沃、細膩,河流灌溉方便,就在這里播下了蘿卜的種子。從那以后,這里的人們世世代代種植蘿卜的傳統就傳承了下來,憑借水果味等品質的優勢,在地方蔬菜品種中獨樹一幟,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王。
“歷史悠久,自然條件優越,這些只能意味著開發蘿卜產業有一定的條件,并不代表可以把蘿卜的資源優勢轉化成商品產業開發出來。”王強說,在那一段時間里,他和幾個班子成員,腦子里整天都是蘿卜、蘿卜,班子會議也商量了幾次種蘿卜的事,最后大家得出結論:要給蘿卜起個好名字,發揮蘿卜傳統品質優良的優勢,通過蘿卜品牌的傳播、帶動,最終形成蔣集鎮蔬菜生產的產業化。
汁多味甜,清脆爽口,外形美觀,個體均勻,肉質多以青色為主,圍繞著這些鮮明的特點,當時蔣集鎮6.3萬人掀起了給蘿卜起名字的熱潮。
“最后,我們定下了‘嫩頭青’作為闖市場的品牌,取意該品種蘿卜青多白少(青色占長度的2/3)、鮮嫩味美、外形憨態可掬等獨特優勢,并于1999年在工商部門注冊了‘嫩頭青’商標,當年,我們就帶著蘿卜闖進了京城。”王強自豪地說。
三十條標準“護身”
有了好名字,接下來就是如何去干了。
“看起來是推廣一個小蘿卜品牌,但當時推行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比如要克服反季節種植過程中的技術問題,產品走入市場的標準問題,而且,從一家一戶分種到基地種植,更需要合適的管理措施。”王強說。
談到嫩頭青品牌的推行,固始縣蔣集鎮綠源果蔬公司經理盧啟安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一個蘿卜有三十條標準,這是以前在“散養”種植中不敢想像的。制定技術標準,提高種植技術水平,提升產品檔次,是保證嫩頭青成名的最基礎、最主要的因素。
過去,蘿卜大小尺寸不統一,外形各異,也很難賣上好價錢。為幫助農戶種好蘿卜,縣質量技術監督局、農業局、水利局等各部門給予了大力支持,協助鎮政府制定了《嫩頭青蘿卜技術規范》等地方標準,一個小小的蘿卜種植,從選種、施肥到護理,包括蘿卜的蘇氨酸、水分、蛋白質、維生素C、可溶性總糖含量等都有嚴格的要求,標準達30項之多。如按照標準要求,嫩頭青蘿卜的長度應在10~15厘米,直徑6~8厘米,個重0.4~0.6斤。“如今,通過技術改造,嫩頭青蘿卜的口感更好了,每公斤嫩頭青蘿卜的價格比一般的蘿卜都要高出1-2角錢。”當地菜農告訴記者。
為了確保嫩頭青蘿卜的品質,2000年,蔣集鎮政府將蘿卜取樣,送到國家農業部農副產品質量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結果表明,嫩頭青蘿卜各項指標同其他地方同類產品相比,營養成分更豐富,除含有多種維生素外,特別是維生素C的含量較高,還富含人體需要的鈣、鋅、鐵等無機鹽及多種氨基酸。
為保證嫩頭青蘿卜這些傳統品質,鎮政府推行了規模化、標準化種植。首先是基地帶動,選擇條件好的村建立溫室大棚,進行測土施肥,倡導環保種植,保證一年四季蘿卜的供應,如在秦樓村就有日光溫室19座,大小拱棚160多個;其次,通過典型引導,在種植大戶基地召開現場經驗交流會,讓農民算經濟賬,提高他們種植蘿卜的積極性,提升蘿卜的品質。
在提升產品的檔次上,鎮政府還采取了高薪聘請農藝師、技術人員包基地和農戶的做法,指導農戶進行溫室種植和病蟲害防治。幾年來,共舉辦培訓班2000人次,印發技術資料1萬多份,組織了14個村的干部和種植大戶到山東壽光學習種植和管理技術,目前,全鎮有農民技術員76人,90%的菜農都掌握了1到2門蔬菜種植技術,成了名副其實的土專家。
“蘿卜頭”滿天飛
技術上去了,質量提高了,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也增多了,嫩頭青蘿卜的品牌也隨之響亮了起來。
“最主要的表現是,我們的小‘蘿卜頭’滿天飛。”王強介紹,被稱為“蘿卜頭”的,就是那些由在外務工人員、當地“小能人”等組成的嫩頭青蘿卜品牌經紀人。
“這是新時代的農民經紀人,他們南下兩廣,北進京津,東突上海,西到陜甘,為嫩頭青品牌的拓展立下了汗馬功勞。”王強說,他們這個寶貴的經驗,已經外傳給附近的鄉鎮和前來取經的外地客戶了。如在京務工人員蔡保國,被聘為果蔬公司副經理后,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已逐漸穩定了北京、天津等北方市場的銷售工作,每年銷往北京的蘿卜等蔬菜都在160萬公斤以上。
既當質量守護者,又當品牌宣傳員,還是產品推銷員,“我就是一個典型的‘蘿卜頭’。”王強戲言。因為從1998年起,他們為推介嫩頭青蘿卜品牌,帶著蘿卜先后參加了農多次產品展銷會。最有名的一次當屬2000年11月的全國優質農副產品產銷見面會。“我拿刀為客戶切蘿卜,請他們當面品嘗嫩頭青甜美的品質。”王強爽朗地大笑,“更為難忘的是,當天嫩頭青和我上了央視的新聞聯播,后來人民日報、農民日報、河南日報都做了報道。”
其實,最讓人稱道的還是由王強促成成立的固始縣蔣集鎮綠源果蔬公司,專門負責嫩頭青蘿卜等蔬菜的種植、管理和銷售。
過去,農戶分散經營,小打小鬧,沒有形成規模,更談不上品牌效應。現在,采取企業化運作的方式,由公司負責開展對外業務、品牌推廣等工作。由鎮綠源果蔬公司和農民簽訂生產合同,實行包供種、包管理、包技術服務、包回收的四包政策。近年來,由鎮果蔬公司直接為菜農提供銷售信息160多次,銷售的蘿卜等蔬菜達1500多萬公斤,銷售額近千萬元。
8年后,王強實現了他的嫩頭青品牌夢:全鎮蘿卜面積達到近400公頃,每公頃創造效益近3萬元,嫩頭青也成了河南省名牌產品。如今,四只一小盒,八只一大盒的嫩頭青也“賣出了肉價”。(杜 吟)(原標題:“嫩頭青”江湖闖蕩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