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特產 >> 瀏覽相關信息

新鄭棗業尷尬的沉寂

2012/7/25 14:50:00 點擊數: 【字體:

    周培云的手機一直關著。在與其聯系的3天中,記者多次撥打,但手機里始終重復同一個聲音:“機主已開通手機呼,復本機請掛機。”直到離開,記者最終無緣得見其人。
       
    周培云,新鄭紅棗協會會長、新鄭市紅棗科學研究所所長,公認的最了解新鄭棗的人。
        
    一個科研機構的負責人,竟然多天聯系不上,他去哪兒了?
       
    “周所長不會接電話的,他去新疆給棗農講課了,走的時候他很難過。”新鄭市紅棗協會副會長劉志勇對《經濟視點報》記者如是說。
       
    周培云難過的原因是——今年,新鄭灰棗只開花卻不結果,很多棗農眼巴巴地找上門,都哭了,“灰棗不至于絕收,但大幅減產已成定局,甚至是減產80%~90%”。
       
    和周培云的認識相一致,劉志勇認為,灰棗只開花不結果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因氣候異常,實際上是“因為新鄭對棗這個地方品牌付出的愛太少了”。
       
    灰棗暴露出來的問題,很具有代表性。
       
    四類棗品獲批地理商標
       
    新鄭種棗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8000多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時期,以皮薄、核小、肉厚、彈性好、含糖量高、維生素含量豐富、藥用營養價值高而著稱,曾被毛主席稱為明代“最偉大的詩人”的高啟就曾寫有“霜天有棗收幾斛,剝食可當江南粳”的詩句稱贊新鄭棗。
       
    “目前,新鄭市擁有棗糧間作面積21萬畝,棗樹近600萬株,年產量達3000萬公斤,有灰棗、雞心棗、酥棗等20多個優良品種。”新鄭市林業局總園藝師白保華說。
       
    從事大棗加工的企業,新鄭市有50多家,年加工大棗1170萬公斤,開發出的棗酒、棗飲料等6大系列36個品種遠銷日本、韓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新鄭棗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多虧了一個人——原市委書記張春香。也正是張春香的推動,新鄭才走上了申請地理標志之路。”白保華說。
       
    新鄭市工商局監管科科員付明志回憶說,1995年時,為使農民多種棗樹,市委、市政府明確規定:新栽棗樹給予30年固定林權,每種一畝年補助210元,打井補助1000元。
       
    對于大棗加工企業,市委、市政府規定:地皮不要錢,優先貸款,政府幫助銷售。
       
    政策推動了新鄭棗業的興盛
       
    據測算,1999年新鄭棗在種植畝數、銷售量和銷售額上都達到了最高峰,以孟莊鎮為核心,棗區遍布薛店鎮、郭店鄉等8個鄉鎮。也是這一年,在一次經濟工作會議上,張春香提出了申請地理商標的設想。
      
    不久,市委、市政府對相關部門作了詳細分工:依托棗科所成立新鄭紅棗協會,負責擬定申請方案;技術監督局負責鑒定大棗品質;林業局負責相關證明;工商局負責向國家申請。同時,成立了獨立機構——新鄭市大棗產業化指揮部,下設辦公室(以下簡稱大棗辦)。
       
    2002年10月,新鄭一舉向國家工商總局成功申請了4個地理標志:新鄭大棗、新鄭小棗、新鄭雞心棗和新鄭灰棗。
       
    據河南省工商局商標監督管理處副處長李國安介紹,目前河南有7個地理商標,僅新鄭就占了其中4個,原陽大米申請地理商標時,就是參照新鄭棗的模式。
       
    近些年,新鄭棗業風頭很勁,一些企業攻城略地,專賣店廣為布點。
       
    獲得地理商標,似乎給了新鄭一種跑到了盡頭樣的滿足。再創輝煌的預期沒有出現,相反,當年隆重成立的紅棗協會和大棗辦卻逐漸歸于沉寂。
        
    知情人士說,新鄭棗真正的輝煌、鼎盛時期已過去五六年了。
       
    “紅棗協會”已歸于沉寂
       
   新鄭紅棗協會和大棗辦差不多已不再為人所知。
       
    6月28日上午,新鄭市委宣傳部,新聞科接待《經濟視點報》記者的同志說沒有什么紅棗協會。他為記者推薦的采訪對象是一個企業的老總。
      
     記者執意來到了遠離市區的棗科所,盡管聯系不上所長周培云,但還是想碰碰運氣。時間是中午1時許,烈日當空,棗科所棗苗培育園管理員黃開定老漢滿頭大汗地走過來,對記者說:“要不你去找紅棗協會副會長、棗科所副所長劉志勇吧,協會在孟莊鎮。”
      
    “紅棗協會不為人知很正常,因為基本沒有開展工作。”劉志勇說。
       
    新鄭紅棗協會成立于1999年,當年便發展會員200多人,主要職責是推廣技術,及時發布病蟲害信息,提供交流平臺。
       
    由于國家禁止搭車收費,政府不予補助,會員基本上屬于義務開展活動。
       
    時間進入2003年,由于長時間缺乏政府組織和給予報酬,會員相繼“罷工”。此時,地理商標開始使用,棗農不愁銷路,甚至是企業上門收購,有沒有協會好像沒啥區別。于是協會被晾到了一邊,目前還堅持活動的會員不足10人。
       
    “事態的發展讓人吃驚,地理商標申請成功,正是協會發揮作用之時,卻好像說完就完了。”劉志勇說,此后,協會很少再被政府提及。
       
    大棗辦的命運比紅棗協會要強些,盡管情況差強人意,畢竟還存在著。2003年年初,有著統一管理特權的大棗辦被降級,由獨立機構成為新鄭市林業局一個科室。
讓人吃驚的是,記者趕到大棗辦采訪時發現,辦公室條件非常簡陋,一名員工說:“找我們主任?那你找個電話給他打吧,我們這里沒有電話。”
      
    連電話也沒有的大棗辦,平時都做些什么工作呢?劉志勇的說法是:偶爾下去看看,對棗木數量進行統計,另外偶爾也發些農藥。
      
    新鄭棗業何時打出品牌
      
    “灰棗大幅減產已成定局。為什么減產?好像是氣候的原因,實際上不是。”劉志勇說,灰棗減產這一問題完全可以避免,但是棗科所已多年沒有爭取到科研經費了,難以開展相關研究。
       
    而早些年,因為科研經費充足,棗科所取得了20多項科研成果,攻克了龜臘蚧、桃小食心蟲等多項棗科難題,曾榮獲商務部二等獎。
       
    在劉志勇看來,新鄭棗問題復雜,其中單是政府方面,就至少有著5個非常緊迫的問題。
       
    其一,近兩年,新鄭一直在努力擴充棗樹種植面積,但由于部分棗農不掌握管理技術,得不到政府起碼的扶持,對未來充滿懷疑,因而很多人已開始故意毀苗。
       
    其二,由于棗農總是使用高毒和違禁農藥,新鄭棗的品質一直在下降。政府也曾要求棗農不使用違禁農藥,但卻沒有出臺相關規定,在市場上也很容易就能買到違禁農藥。
       
    其三,缺乏足夠的科研經費。作為棗科所,往往一年到頭不過只能得到幾千元獎金。劉志勇說,早在2000年,棗科所就立項準備研究如何使棗子在樹上多待幾天,如此,干物質  積累更多,新鄭棗將更香更甜,價格至少會上漲一倍,但找不到錢研究不成。作為新鄭主要支柱產業的棗,其位置很尷尬。
       
    其四,政府應該成立專門的統一管理機構,出臺制度,明確是新鄭棗的才能使用地理商標,統一管理,積極打假,但事實上,新鄭棗農每年打著新鄭牌子至少要銷售出去1000萬公斤 非新鄭棗。
       
    其五,紅棗協會和大棗辦中,政府至少應該扶持起來一個。
       
    劉志勇想不通的是,新鄭申請成功地理商標兩年多時間了,市場標志卻一直沒統一。企業也銷售,棗農也銷售,非常混亂。
       
    新鄭市林業局分管大棗辦的白寶華總園藝師對《經濟視點報》記者說,果樹都是有果齡期的,但新鄭的棗農一直在掠奪性生產,比如為了多出棗,棗農經常“砑棗樹”(一種在樹上砍幾刀使樹多結果的土方法),很少施有機肥,基本都用化肥,并且棗糧間種,一年甚至種三茬。
       
    “申請地理商標,目的顯然是想把新鄭棗業做得更大更強,為什么行動卻如此遲緩呢?”劉志勇說。(王海圣)(原標題:新鄭棗業尷尬的沉寂)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經濟視點報 原文時間:2005.7.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