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故里行
2012/3/16 17:39:5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物,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初中時所學課文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使我對杜甫的人品有了一個最初的認識,即被他那種寬廣的胸襟和厚實的博愛所征服。
參軍入伍來到河南,工作調動又來到鞏義,使我有機會去拜祭心中的杜甫。于是,在一個周末的上午,我來到了距鞏義市區5公里處的杜甫故里——站街鎮南瑤灣村。這是一個極為普通的村莊,街道上寒風呼嘯,不時揚起的塵土,似乎告訴人們現在正是隆冬時節。路上幾乎看不到閑人,更難覓游客。村邊路旁,一座古樸典雅的碑樓,內立清代碑刻,正面楷書“唐工部杜甫故里”,距此不遠并立一碑刻,是郭沫若先生的墨寶“杜甫故里紀念館”。
據說,唐朝著名詩人杜甫即誕生在此的一孔磚砌窯洞里。于是,我急切地走進了正在修建中的杜甫紀念館,追尋起詩圣的足跡……當年的杜甫誕生窯還在,是一孔坐東向西約有10米深的磚砌窯洞,左側是一通青石碑,正面楷書大字:“唐杜工部諱甫位”。抬頭遠望,一座猶如文人案頭筆架的山峰,我想,這筆架山就是當年杜老夫子“擱筆”的地方了!而山后那“硯臺池”一定是他磨墨揮毫的巨硯所在了。
從房門的縫隙望進去,里面擺放著一些雜亂的物什,旁邊的房屋則住進了民工。眼前的景象又一次讓我聯想起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想起杜甫一生顛沛流離、貧病而卒的命運,心中陡然一陣凄涼,我仿佛回到了由盛而衰的唐王朝,看到了滿懷憂國憂民之心,一臉清瘦的詩圣杜甫朝我走來,與我傾心交談……在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思想的浸潤下,他終日想的是國事和家事。安史之亂爆發后,他在逃難時被叛軍捉住,便沉痛地寫到:“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長期以來,杜甫的詩被稱為“史詩”,杜甫也被后人尊為“詩圣”。鞏義是詩圣的故鄉,是洛河水土培育了詩人高尚的性情,杜甫在顛沛的生活中寫下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詩句,用來表達他對故鄉的思念和深情,鞏義市人民也為這片土地上誕生了杜甫這樣偉大的詩人而感到驕傲與自豪,入市區路口巨大的杜甫雕像和院內四處堆置的磚瓦木材等重建杜甫紀念館的建筑材料便是最好的證明。
如今的鞏義市,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被評為首批全國科技進步示范市,一座嶄新的充滿活力的新鞏義正在建設中,詩圣若在天有靈,肯定會感到欣慰的。(原標題:杜甫故里行)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新浪財經 作者: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