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樂舞百戲”的俗談
2012/6/16 14:25:2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樂舞即武皇十萬宮廷樂舞,產生于唐代武則天時期,被譽為“音樂活化石”。據記載,武則天登基后,出資十萬胭脂錢組建“十萬宮廷樂舞隊”,專門為皇室貴族表演。樂器主要有管子、笙、琵琶、琴、箏、編鐘等數十種,樂曲內容多是歌頌太平盛世,贊美大好河山等。武則天死后,隨著唐樂改制,樂舞隊的樂師們流落民間,“十萬宮廷樂舞”得以在洛陽流傳。后來由于先輩漸逝,后繼乏人,樂譜多以失傳等原因,“十萬宮廷樂舞”頻臨滅絕。近幾年,為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勢文化遺產,市政府對十萬宮廷樂舞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并組建洛陽武皇十萬宮廷樂舞團,已整理出《朝天歌》、《長相思》、《嵩岳調》、《陽關三疊》等曲目百余首;配器由“編鐘”、“古琴”、“排蕭”、“塤”等三十余種,“金、石、土、木、絲、竹、匏、革”八音俱全,使昔日的皇家樂舞再現輝煌。
百戲一詞源于夏代,是古代民間表演藝術的泛稱,包括古代音樂、歌舞、雜技、曲藝等。最初是氏族集會和祭祀活動中的表演,后來逐漸由民間進入宮廷廟堂,南北朝后稱“散樂”。“百戲”藝術在河洛一帶孕育、匯集,成為人們的精神生活的必需,以致達到鼎盛。。唐和北宋時百戲十分流行。北宋汴梁每逢節日,舉行歌舞百戲盛會。元代以后,百戲節目有所發展,加入了魔術等外來節目,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洛陽作為中國百戲的搖籃,折射著中國音樂、戲曲等藝術的發展歷程。(原標題:洛陽“樂舞百戲”的俗談)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商都網 2011-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