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賓陽三洞,即可游覽敬善寺。千佛洞,萬佛洞,下萬佛洞臺階,繼續南行,路右側壁上下,放眼望去都是北魏和唐代的洞龕。經一積水深潭,即到蓮花洞,奉先寺。游覽了奉先寺下山,循山崖登臺階南行三十余米,即到了藥方洞,這也是至今為止,全世界遺產中發現用石窟保存藥方的遺產,也是龍門石窟與其它石窟不同的第二大特色。
相傳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有一位叫道興的人,在龍門石窟造了不少像,并在造像中曾寫下了這樣兩句話:“若不勤栽藥樹。無以治茲聾瞽”。從這以后,不知是人們對這兩句話感興趣,還是對藥方感興趣,龍門石窟就進入了大刻藥方的醫藥王國。藥方洞,全洞深四點三米,寬三米,主像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二獅子,為北齊時所造。當時正值雕鑿風格承上啟下的變革時期,作品形體和神韻都欠完美。
值得細看的洞口過道兩側刊刻著一百四十個藥方。在這些藥方中,屬于炙法的二十三方,藥物治療的一百一十七方。我國的古刻藥方,見于名家著錄的有:西岳蓮花峰的《固齒方》,廣西劉仙巖的《養氣湯言》,邕州宣代廳的《千金寶要碑》等,但那些都是宋、明代的刻石,遠不及龍門石窟藥方洞的石刻藥方年代久遠。
這些石刻藥方記錄了我國古代醫藥的成就。對于研究史有重要價值。藥方中提到的病名,現能看清的有四十六種,如瘧、反胃,漆瘡,心疼,消渴,遍身生皰,五痔,丁瘡,失音不語,溫疫,癲狂,赤白痢,小便不通等。藥方中提到一種疰病,就是結核病。古書中以“疰”的解釋是“一人死,一人復得,氣相灌注也”。“氣相灌注”,實際是指病菌傳染。藥方中還有“滅瘢方”,瘢,是北齊時代對天花病的叫法。這些提到的病名涉及到內科、外科、婦科、小兒科以及五官科。
在用藥方面,一百四十個藥方中,除殘缺過甚者外,現能看出用一種藥物的四十三方,兩種藥物的二十九方,三種藥物的十方,四種藥物的五方。用一、二種藥物的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而且所用藥物都是農村生活中極易找到的。這些藥方的制劑方法有丸、散、膏、湯等;用藥方式有內服、外敷、洗、熏等,還有針炙和熏、洗并用的。這些石刻藥方,反映了當時民間醫藥已經具有豐富的知識,說明了當時我國的醫藥技術已經具有相當水平。
藥方洞南面毗鄰的一個大洞,是龍門石窟著名的古陽洞。這個洞壁內側刻有“古陽洞”三字。相傳老子曾在這里煉丹,所以也有叫“老君洞”。自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開鑿,到北齊武平六年,公元575年完成,是龍門石窟中開鑿得最早的一個洞窟。
古陽洞四壁及頂鐫滿佛龕造像,這引起龕像多有造像題記,記錄了造像者的姓名、年月和造像緣由。這些題記是研究北魏書法藝術最珍貴的資料。在金石碑者的姓名、年月和造像緣由。這些題記是研究北魏書法藝術最珍貴的資料。在金石碑刻藝術中外負盛名的《龍門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陽洞中。不熟悉書法的人可能還不知道龍門二十品究竟是何物。其實它就是被書法家雅稱的魏碑精品,也就是林龍門石窟中精造的20塊造像題記。這些造像題記具有不同程度的歷史價值與書法藝術價值,把這二十塊題記匯集成冊,最受后人青睞。
以《龍門二十品》為代表的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質樸,結體,用筆在隸、楷之間,是隸書向楷書過渡中一種比較成熟的獨特字體,字形大小如呈散,體勢顧盼如魚戲水。清朝武億在《伊闕諸造像記》中說:“龍門不僅為石鐫佛場,亦古碑林也。”龍門的古陽洞,真可稱為佛教碑林的縮影。在我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占有重要一頁。康有為在《廣藝舟雙輯》中,贊美魏碑書法 “魄力雄強”、“筆法跳躍”、“精神飛動”、“結構天成”。《龍門二十品》可以說是龍門石窟碑刻書藝術的精華,數百年來為書法家所稱道。
音樂在北魏時特別繁榮。當時盛況今日不能再見,唯獨龍門石窟給我們留下了當時洛陽音樂的寶貴資料。據統計,現存伎樂人176身,樂器17種,絲、竹、管、弦應有盡有,這對于研究音樂舞蹈是彌足珍貴的形象載體。
龍門西山的洞窟及勝跡各有千秋,使游人目不暇接。然而,當你站在西山極洞目東望時,就會被樂山的勝景所吸引,“欣然得山水之樂,未嘗有筋骨之勞”,你會不由自主地邁步前往東山游覽。(原標題:中華瑰寶--洛陽龍門石窟掃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