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醫圣張仲景的生平事跡介紹

2012/6/20 16:40:33 點擊數: 【字體:

     
    張仲景是一個傳奇人物。他憑一部《傷寒雜病論》頑強地穿透歷史的隧道,傳播、揚名、濟世、救人,而且是"道經千載更光輝",終成一代醫圣。河南南陽是醫圣故里。在南陽眾多的文化資源中,張仲景醫藥文化又是市場價值最高、行業帶動力最強的優勢資源,可以說,"醫圣"品牌是南陽發展中醫藥產業的巨大財富。
  
    東漢末年,時局動蕩,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災疫肆虐的年代。成千上萬的人被病魔吞噬,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難。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在《七哀詩》中描述了當時慘痛的一幕:"出門無所見,白骨蔽于野。路有饑女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曹植則在《說疫氣》中寫道:"家家有僵尸之痛,戶戶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這就是南陽人張仲景生活的年代。據史料記載,張仲景當過長沙太守,約生于東漢和平元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他的家族原有二百多人,但不到十年間竟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疫病,因此他立志學習醫術。他起初拜同族叔叔張伯祖為師,因他聰慧過人,又勤于鉆研,不多久就青出于藍;但他成名以后,依舊好學不倦,只要得知某位醫師醫術高明,不惜長途跋涉,也要登門請教。
   
    張仲景曾為長沙太守的說法廣為流傳。北宋林億等校定的《傷寒論·序》注:"張仲景,南陽人也,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 1981年,在南陽醫圣祠發現一塊古墓碑---此碑后被定為國家二級文物,碑座后方有隸書"咸和五年"四字,碑正中題"漢長沙太守醫圣張仲景之墓", "咸和五年"是公元330年。
  
    傳說其為長沙太守時,每逢農歷初一、十五即停辦公事,在大堂上置案診病,稱為"坐堂",故至今仍有藥店稱"堂",如同仁堂、長春堂、胡慶余堂等;藥店應診醫生為"坐堂醫生"。后世尊稱仲景為張長沙,其方為長沙方,亦源于太守之說。
  
    有關張仲景醫術卓絕的傳說甚多,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為王粲(仲宣)診病一事,"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余。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勿服。居三日,見仲宣,謂曰:服湯否?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所言。"中醫知人生死,神乎其技。但"五石湯"既然如此之神,為何張仲景醫書中并無記述,不能不讓人生疑。不過,此事倒反映了張仲景"不治已病治未病"、重治不如重防的觀點。 這一軼事在《甲乙經序》、《太平御覽》中有過不同版本的記載。
 
    傳說張仲景到桐柏山采藥,遇一人求診,曰:"子之腕有獸脈,何也?"其人實告:"吾乃老猿也。"仲景以囊中丸藥與之,一服即愈。老猿知恩圖報,翌日扛一根木頭送給張仲景,說:"此萬年桐也,聊以相報。"仲景用這塊木頭做了兩個古琴,一曰古猿,一曰萬年。診治桓帝
 
    《神仙通鑒》記曰:元嘉冬,桓帝感寒疾,召璣(機)調治。病經十七日,璣(即:機,張仲景名)診視曰:正傷寒也。擬投一劑,品味輒以兩計,密覆得汗如雨,及旦身涼。留璣為侍中,璣見朝政日非,嘆曰:君疾可愈,國病難醫。遂掛冠遁去。
   
    張仲景在中國醫學史上享有殊榮,被世人尊為「醫圣」。著有《傷寒雜病論》,是中國最早一部結合了理論與實際的臨床診療專書。
   
    一本書從它誕生之日起,便有著自己獨立的命運,連它的創造者也無能為力。對于一部名著而言,它的命運,更是像它的內容一樣精彩、一樣曲折動人。
 
    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凝聚畢生心血,寫就《傷寒雜病論》一書。中醫所說的傷寒實際上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它包括瘟疫這種傳染病。該書成書約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紙張尚未大量使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的年代,這本書很可能寫在竹簡上。
   
    219年,張仲景去世。失去了作者的庇護,《傷寒雜病論》開始了它在人世間的旅行。在那個年代,書籍的傳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傳開來十分艱難。
   
    時光到了晉朝,《傷寒雜病論》命運中的第一個關鍵人物出現了。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醫令在偶然的機會中見到了這本書。書已是斷簡殘章,王叔和讀著這本斷斷續續的奇書,興奮難耐。利用太醫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傷寒雜病論》的各種抄本,并最終找全了關于傷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為《傷寒論》。《傷寒論》著論22篇,記述了397條治法,載方113首,總計5萬余字,但《傷寒雜病論》中雜病部分沒了蹤跡。王叔和的功勞,用清代名醫徐大椿的話說,就是"茍無叔和,焉有此書"。
   
    王叔和與張仲景的淵源頗深,不但為他整理了醫書,還為我們留下了最早的關于張仲景的文字記載。王叔和在《脈經》序里說:"夫醫藥為用,性命所系。和鵲之妙,猶或加思;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
   
    之后,該書逐漸在民間流傳,并受到醫家推崇。南北朝名醫陶弘景曾說:"惟張仲景一部,最為眾方之祖。"可以想像,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讓人認識了它的著作者,并把著作者推向醫圣的崇高地位。
  
    張仲景去世800年后的宋代,是《傷寒雜病論》煥發青春的一個朝代。宋仁宗時,一個名叫王洙的翰林學士在翰林院的書庫里發現了一本"蠹簡",被蟲蛀了的竹簡,書名《金匱玉函要略方論》。這本書一部分內容與《傷寒論》相似,另一部分,是論述雜病的。后來,名醫林億、孫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訂《傷寒論》時,將之與《金匱玉函要略方論》對照,知為仲景所著,乃更名為《金匱要略》刊行于世,《金匱要略》共計25篇,載方262首。至此,《傷寒雜病論》命運中的幾個關鍵人物全部出場了。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在宋代都得到了校訂和發行,我們今天看到的就是宋代校訂本。除重復的藥方外,兩本書共載藥方269個,使用藥物214味,基本概括了臨床各科的常用方劑。這兩本書與《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并稱為"中醫四大經典"---四部經典,張仲景一人就占了兩部。(另有一種說法,中醫四大經典為《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傷寒雜病論》是后世業醫者必修的經典著作,歷代醫家對之推崇備至,贊譽有加,至今仍是我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仍是中醫學習的源泉。去年非典期間,該書和張仲景便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在西醫是不可想像的,因為,不可能有哪本19世紀的解剖學著作可以作為今天的教科書,現在西醫的治療也不可能到幾百年前的老祖先那里找根據。
  
    在這部著作中,張仲景創造了三個世界第一:首次記載了人工呼吸、藥物灌腸和膽道蛔蟲治療方法。
  
    《傷寒雜病論》成書近2000年的時間里,一直擁有很強的生命力,它被公認為中國醫學方書的鼻祖,并被學術界譽為講究辯證論治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響的臨床經典著作。書中所列藥方,大都配伍精當,有不少已經現代科學證實,后世醫家按法施用,每能取得很好療效。歷史上曾有四五百位學者對其理論方藥進行探索,留下了近千種專著、專論,從而形成了中醫學術史上甚為輝煌獨特的傷寒學派。據統計,截至2002年,光是為研究《傷寒雜病論》而出版的書就近2000種。
   
    《傷寒雜病論》不僅成為我國歷代醫家必讀之書,而且還廣泛流傳到***,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等國。特別在日本,歷史上曾有專宗張仲景的古方派,直到今天,日本中醫界還喜歡用張仲景方,在日本一些著名的中藥制藥工廠中,傷寒方一般占到60%以上。
  
    據有關記載,除《傷寒雜病論》外,張仲景尚著有如下著作: 《張仲景療婦人方》二卷;《張仲景方》十五卷;《張仲景口齒論》;《張仲景評病要方》一卷等等。 上述各種書目,可能是《傷寒雜病論》分解出來的部分內容的單行本,未必是另有所述。
  
    "南陽城東,仁濟橋西,溫涼河畔",一聽這個所在,南陽人,以及國內外中醫中藥界人士的腦海中便浮現出醫圣祠那個性化的子母闕、大門。
   
    "藥王之廟遍寰宇,醫圣之祠惟南陽有焉"。誰能想到,華夏大地上這惟一一座醫圣祠的誕生竟依賴于一個儒生不甚可靠的怪夢。
 
    明朝崇禎元年,蘭考廩生馮應鰲病染風寒,幾乎不治。一日午夜,有一黃衣金冠神人,以手撫馮,馮"百節俱活"。他問:"生我者為誰?"神人自稱南陽張仲景,自己的墓冢在"南陽府東四里許","歲久湮沒,蕩為平地",要求馮應鰲為自己重起墓冢。
  
    初聽這一故事,除感覺神奇外,還覺得張仲景的行為頗有"市恩"嫌疑。馮應鰲的敘述不是給張仲景增光,倒像抹黑。此次再讀這一故事,覺得靠這種靈異事件來吸引人的眼球,對于籌資修祠、樹立張仲景的權威倒不無裨益。
  
    馮應鰲曾刻"靈應碑"記載這一夢境。石碑現存醫圣祠。
   
    據石碑記載,馮應鰲病愈后不遠千里趕赴南陽,在神人所說的地點見到一座廟宇---并非專祭張仲景,祭祀的是伏羲、神農與黃帝,廟內十大名醫像中有張仲景,衣冠須眉,與馮應鰲"夢魂所睹者宛然"。馮應鰲還了解到,廟后確曾有古墓石碑,時光流逝,這兒已成了一片菜地。馮應鰲找到這片土地的主人祝氏,要求買下原墓冢附近的地,祝家認為他的要求是無稽之談,菜地共有40畝,他只買其中的一小塊,"世有買綾錦而剪其中之尺寸者乎?"拒絕了他的要求。
  
    幾年后,有園丁鑿地掘井,獲高二尺余一碑碣,上寫"漢長沙太守醫圣張仲景墓",打井時還出現了種種異事,人們漸漸相信了馮應鰲的說法。
  
    據史料記載,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唐藩王倡首,儒醫越夔、沈津等創建三皇廟,此處應該就是馮應鰲病愈后來宛見到張仲景像的地方。110年后,已是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南陽府丞張三異募捐建造醫圣祠,三皇廟的名稱不復被人提起。當時,通過科舉考試成為葉縣訓導的馮應鰲再次來宛,立石記述訪墓始末,并重刻靈應碑。
  
    醫圣祠自其誕生之日起,在數百年的歷史風雨中,既有"宛城觀賞游覽名勝之地"、"每年春秋致祭,崇德報功,并于醫林會館中交流醫技,考察學術"的輝煌,也有"無人經理,沒于耕豎"、"門垣皆無,殿宇傾圮,塑像殘損,庭院荒廢"的凄涼時刻。意味深長的是,祠的榮枯暗合了中醫地位的興衰。
  
    上個世紀初,隨著西風東漸,中醫漸受冷落,國人,特別是一些知識分子對西方醫學懷有一種"初戀"的理想主義的熱情,簡單地將西醫、中醫分成新與舊、白與黑、落后與先進的兩個對立面---這從當時的一些文學作品中即可看出。正像當年南陽一位老中醫感慨的:"五千年文化,忽有一落千丈之勢……無論殺人之利器、養生之妙訣均以西人為長,中國為短,幾欲一掃而空之。"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中醫的地位跌到低谷。
  
    在這樣的背景下,1929年,國民黨政府通過了《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全國中醫界群情激憤,強烈抗議,發起中醫史上有名的"三一七"斗爭,雖然提案最終被廢止,但輕視中醫的情況并沒有徹底改觀。在南陽,1928年,軍閥石友三的隊伍拆毀醫林會館,將醫圣祠辟為菜地,醫圣祠"祀田沒收,經理無人,日就廢弛,亭臺拆毀,花木砍伐","名勝古跡,蕩然無存"。
  
    建國后,地方人民政府非常重視歷史文物遺跡保護工作,上世紀50年代曾兩度修葺醫圣祠。但由于受左的思潮影響,醫圣祠在十年浩劫中未能幸免,遭受到嚴重的破壞。
  
    1982年,對于中醫和醫圣祠來說是重要的一年。這一年,"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被寫入憲法,中醫在自己的故鄉取得了合法的身份和地位。同一年,國家撥出專款修復醫圣祠,從中央到地方,都對醫圣祠的建設予以高度重視,國內外中醫界仁人志士極其關注醫圣祠的修復與發展,數次國際國內仲景學說研討會的召開,更是促進了南陽中醫藥事業及醫圣祠修復工作的飛速發展。
   
     眼下,中醫藥的地位在國際社會得到承認,其扶正祛邪,提高免疫能力,有助于調整身體正常功能的作用得到了不少國際研究機構的認可。張仲景亦聲震***,1993年,國際知名的英國維爾康醫史研究所推舉世界醫學偉人29位,張仲景名列第五位。
  
    獲得新生的醫圣祠,成了醫道中人瞻仰醫圣,普通人寄托對生命和健康美好心愿的所在。
   
    農歷正月十八,是張仲景誕辰,這一天,醫圣祠人如潮涌,游園的、進香的、看大戲的熱鬧非凡。墓旁的四個羊頭,被游人摸得光滑如新。張兼維講了一件事情,有一年,有一位92歲的老太太拄著拐杖,佝僂著背,趨著小腳到醫圣祠朝圣。有人問老人家:這么大年紀了還求個啥,她說:"醫圣爺功德可大了,我啥也不求,只圖他老人家保佑咱們老百姓平平安安。"如同這位老奶奶一樣,無數的人們對醫圣祠,對張仲景,寄托了生命健康、國泰民安的切切愿心。  
   
    張仲景之所以醫中稱圣,除了精湛的醫術外,高尚的醫德也是其中一項重要原因。
   
    在紅包滿天飛、職業冷漠癥處處存在、醫患糾紛日益嚴重的今天,學習張仲景顯得尤為重要。也許有人說,我們現在所知的張仲景的一切,大多來自民間傳說、稗官野史、筆記小說、醫學典籍,怎能表現張仲景的本真面目?但誰又能否認,這些游離于正史以外的東西,沒有反映出醫家的理想、人民的集體愿望和要求?
  
    北京中醫界一位名叫吉良晨的主任醫師要求他的學生把《傷寒雜病論》原序背下來。原序六七百字,他說,序文文字優美,富于詩詞韻律,瑯瑯上口,從中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一代醫圣對民生疾苦的關注。這對提高醫術,特別是提高醫德,教人怎么做個真正的好醫生很有幫助。
  
    現在看來,張仲景的高尚醫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濟世救人、普同一等、仁愛為懷的事業準則。
 
    張仲景以戰國名醫扁鵲為榜樣,主張繼承發揚古代醫學家德高藝精的優良傳統。他在《傷寒雜病論》序中說:"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越人"即秦越人、扁鵲,他制定了醫家"驕恣不論于理"、"信巫不信醫"等六不治行為準則,并提出"人之所病,疾病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的技術要求。
   
    在"舉世昏迷"的社會里,張仲景"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張揚著仁術濟世的主張。"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對于病人,他一視同仁。從傳說中可以看出,他給皇帝和達官看病,也給凍壞耳朵的窮苦百姓治病。他特別體恤民生疾苦,不開高價處方,盡量采用常見、地產、便宜的藥物。
   
    他看病態度認真負責,一絲不茍,力求保證醫療質量,反對"相對斯須,便處湯藥"的草率態度。
   
    二是淡泊名利、廉潔正直、遵紀守法的醫德品質。
   
    張仲景批判那些"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的勢利之徒。在他眼中,"醫相無二",醫國與活人一樣重要。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癥第一》中講病因時,曾把"養慎",即小心謹慎地保養身體和"無犯王法"作為防病健身的重要手段之一。這是對患者的要求,也是對醫生的要求,醫務工作者要帶頭遵紀守法。市場經濟的今天,醫藥衛生工作者很容易涉足于經濟犯罪,或在診治異性病人時出現性犯罪,"無犯王法"這一告誡,值得廣大醫患人員記取。
  
    三是精勤不倦、薈萃眾長、不恥下問的治學態度。
 
    中醫講究傳承。張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業務上進步很快。早年間,他跟隨同鄉名醫張伯祖學醫,伯祖要求他兩年內將幾十本醫書全部讀完。為專心讀書,張仲景閉門謝客,把自己關在屋內,讓人將門窗堵死,只留下一個遞飯送水的小洞。就這樣,他讀完了《難經》、《黃帝內經》、《胎臚藥錄》等醫學名著,并背熟數千條湯頭歌。
  
    張仲景在內科醫技已相當有名的情況下,聽說襄陽有名王姓外科醫生治療瘡癰有絕招,人稱"王神仙",他便背上行囊,跋涉數百里,前往拜師。恭敬的態度,懇切的言辭,令"王神仙"疑慮盡消,傾心教授。  
 
    張仲景也曾為弄清斷腸草的毒性,細品毒草,幾乎死去。
 
    張仲景精研攻學,后來醫者贊曰:"仲景之術精于伯祖,起病之驗,雖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神醫也。"
  
    四是謙和謹慎、淳樸無華、勤懇踏實的醫風學風。
  
    張仲景為人謙虛謹慎,提倡終身堅持學習。他在序文中說:"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張仲景引用孔子語錄,在于說明自己不是天才,只能靠刻苦努力學習來獲得知識。他特別表明自己從青少年時期就熱愛醫學,請允許他扎扎實實地按照孔子的話去做,因為醫學沒有止境,必須終身堅持學習,活到老,學到老。
  
    張仲景還為后人樹立了淳樸無華、勤懇踏實的學風。《傷寒雜病論》著述風格樸實簡練,毫無浮辭空論,對后世中醫著作影響甚大。他診病和學習時遇到一絲一毫的疑問,即"考校以求驗",絕不放過,一定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原標題:醫圣張仲景的生平事跡介紹)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新華網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