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國寺藏經
樓前,佛樂每天都會響起。
釋隆江法師為徒弟傳授“籌”的演奏技藝。
“錫管”已傳了幾代人,是大相國寺獨有的樂器。
從北京請回的大相國寺宋代密譜極少示人。
2010年4月5日,大相國寺佛樂又一次在清明節的古都開封為春天的來臨而奏響。
位于古都開封鬧市中心的大相國寺,始建于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原名建國寺。該寺不僅香火鼎盛,更因一枝獨秀傳承至今的梵樂名滿天下。北宋時期作為中國最大的皇家寺院和全國佛教活動中心,梵樂之盛登峰造極。每逢大型慶典,均邀請八方著名樂僧協同演奏,合奏規模宏大,演奏氣勢恢弘,堪稱天下無雙。
被譽為“全球第一佛樂”的大相國寺佛樂在2007年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銅匾和證書,樂團釋隆江法師被評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相國寺梵樂的傳承人。如今,在挖掘、收集、整理大相國寺傳統佛樂的基礎上,他們進入了佛教音樂新的歷史階段。
大相國寺佛樂歷史悠久。北宋時期,隨著寺院的發展盛勢,大相國寺佛樂也達到最鼎盛的階段。在皇室的要求下,寺院對佛樂曲目的整理和收藏成為傳統。時至今日,大相國寺仍保存著大量較完整的古樂譜,在傳統音樂方面稟賦一種廣泛的代表性,成為整個中原傳統佛教音樂的典型代表。
大相國寺曲譜原存比較完備,1927年佛毀僧散樂譜散失。1992年,大相國寺在60余年無僧人斷絕香火之后,恢復了佛教活動,于2002年恢復了大相國寺佛樂團。經發掘整理詮釋106首梵樂,汲取了民樂和宮廷音樂的精華,傳承創新相結合,結合現代樂器演奏技巧,讓空靜舒緩梵樂重現輝煌。
大相國寺從2002年恢復佛樂團到目前,樂僧人數不斷增加,現有專職樂僧25名。佛樂演出,除笙、管子、簫、笛、云鑼、嗩吶外,還有古老樂器籌以及作為佛教音樂符號的磬、木魚等。目前,增加了打擊樂、彈撥樂器、吹奏樂器,如琵琶、古琴、鋼琴、三弦等,增加了演出手段,豐富了演出內容。在佛樂傳承方面,樂僧年齡大,更替補充、培養新人在所難免,因此,他們邀請中央音樂學院的教授給予指導,也經常找合適的機會派樂僧去高等音樂學院進修,提高他們的演出水平。經過精心組織,截至目前,該佛樂團編排了《白馬馱經》、《相國霜鍾》、《普庵咒》、《寶鼎贊》、《菩提樹》等數十首佛樂曲目。原來在大相國寺流傳的佛樂曲子,有更多的曲目在挖掘整理中。
如今,大相國寺已整理、保存了大量較完整的古樂譜,成為中原傳統佛教音樂的典型代表。為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讓瀕臨失傳的大相國寺梵樂得以集中展示,經過7年的精心挖掘、整理、習練,他們委托音像出版社錄制了《大相國寺梵樂》CD光盤,共收錄了13首經典曲目,這些曲目十分珍貴,突出體現了中國佛教以“世界和平,生命和諧”為主旨的文化價值。
目前,通過各方支持,相國寺派僧人從北京請回大相國寺宋代密譜5本,這也是大相國寺佛樂最核心的部分,他們邀請了國內著名的音樂家,正著手把這5本古譜翻譯成可以演奏的現代樂譜。
2009年 4月12日,受山東邀請,大相國寺佛樂團在太子靈蹤文化節開幕式上進行演出,山東衛視、湖南衛視現場直播。
2009年6月2日,大相國寺佛樂團在北京同仁堂會館演出,一千多名北京、天津的觀眾,體驗了全球第一佛樂演出的恢弘盛況。北京的媒體這樣報道大相國寺佛樂:中國功夫驚天下,相國梵音樂人間。神話與現實相結合,大德高僧與觀眾現場佛事互動,以再現歷史精彩場景的方式,表現唐宋時代大相國寺的繁華……
目前,他們聘請專業設計人員,欲在大相國寺建設一個音樂廳,經常演奏佛樂,以此活躍群眾文化生活,提高寺院文化品位。(本報記者 陳更生 攝影報道)【原標題:大相國寺:中國功夫驚天下 相國梵音樂人間】